-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在臺灣發現歷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0556
- 條形碼:9787108060556 ; 978-7-108-06055-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臺灣發現歷史 本書特色
從消失的凱達格蘭人,到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在大時代的颶風中飄蕩的簡娥和湯德章,再到巨變下的一九四五年、“二二八”中沉默的母親林江邁、迷霧中的將軍李友邦……這一段段溫暖悲哀的歲月,鮮活而又荒謬。《一百年漂泊》之后,楊渡再度以文學的筆觸,以穿透史料的思考,以因關注深切而生的勇氣,為讀者繼續講述臺灣故事。書中十篇文章,脈絡一貫,表里如一,或可去胸中“寒氣”,使人有“溫度感”。
在臺灣發現歷史 內容簡介
核心賣點 1、侯孝賢、陳丹青、蔣勛、陳冠中鼎力推薦 2、繼榮膺“華文十大好書”的《一百年漂泊》之后,楊渡“臺灣故事”系列之二,你未曾睹過的臺灣“側顏” 3、一支溫熱的筆,穿透一段悲欣交集的歲月,十篇有溫度感的歷史。歷史不再是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講述。 4、人口眾多的凱達格蘭人的消失,革命者的愛恨情仇,還有改變臺灣人命運的“二二八”事件…… 楊渡以一支溫熱的筆,帶讀者在臺灣尋找被遺落的歷史,其中,既有消失的先住民,又有農民組合的抗爭;既有處于“邊緣”卻未曾消失的臺灣共產黨員的傳奇和往事,亦有1945年國民黨去接收臺灣時的樣貌與民情;更有繞不過去的“二二八”,其中的糾結與悲憫…… 須有錢穆所說的“溫情”,才能探知楊渡的“溫度感”。
在臺灣發現歷史 目錄
在臺灣發現歷史 相關資料
在臺灣這些年來的政治氛圍里,楊渡寫這些文章,出這本書,是要有些道德勇氣的。在有些人的眼里,他是“本土人”,應有“本土意識”,他的言論,或可目為離經叛道的政治不正確。楊渡寫的是“臺灣歷史”,這叫我想起一則“歷史”故事:林則徐奉命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煙,關山萬里,國脈民命,前途多艱。當時中國*有頭腦的知識分子之一龔自珍,給林則徐建言,指出困難所在,并一一試為解答。林則徐途中復謝,譽之為“非謀識宏遠者所不能言,而非關注深切者不肯言也”。 謀識宏遠屬知識層面,關注深切則是道德層面。后者尤為難得,此楊渡之書所以使人有“溫度感”也。 ——張作錦 楊渡既有學者的一面,又有詩人的一面、文學的一面,他寫出的效果就不一樣——真的,蠻難找到這樣的作者,好像是文學家,又好像是歷史學家;而且楊渡還參與現實政治,一直很落地。不像有些人,一當上“藝術家”,就不在地上了。*好的情況是,他們只談藝術;*壞的情況,只談錢,談當官,談房地產……內地很少有藝術家、文學家具有大視野。 ——陳丹青 讀楊渡的書,感受*強的,就是他帶著整個情緒,帶著我們走進來。所以這樣的書非常讓人感動,它能讓“外面的人”看得懂,也滿足了“本地人”對它的批評、接受和認同。以我在臺灣很多年的閱讀經驗,也沒有看過這樣的書。和大陸的知識分子朋友聊天,也缺乏這樣的書。 ——陳冠中 (楊渡臺灣故事*本《一百年漂泊》中)在指出了臺灣發展經驗的沉重代價后,楊渡說了一個寶貴的“然而”——“然而,一如臺灣民間所信持的,無論多么扭曲、多么變形,至少有些不變的人性,還是值得人去活、去堅持的。” ——趙剛
在臺灣發現歷史 作者簡介
楊渡,1958年生于臺灣臺中市,詩人、作家、媒體人。曾任《中時晚報》總主筆、輔仁大學講師、臺灣“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曾出版過詩集、散文集、報告文學及傳記作品《南方》《飄流萬里》《民間的力量》《紅云:嚴秀峰傳》等十數種。2016年推出簡體版作品《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被評為年度十大“華文好書”之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