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戲曲畫臉全譜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439290
- 條形碼:9787505439290 ; 978-7-5054-392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戲曲畫臉全譜 本書特色
這是一部全景式展示中國戲曲臉譜藝術的恢弘圖典,中國傳統戲曲51個主要劇種臉譜盡收在冊。全書語言精到,吸收運用了藝術學、美學、民族學、宗教學、人類學等專業理論。精練的英譯文字,迎合了國外讀者的閱讀需求。作者于其間展示出學術性視角與文化史觀,以及凝聚著半生心血的藝術情懷。本書為專業研究人士與戲曲愛好者讀物,業余讀者亦能大獲裨益。 手捧沉甸甸的書卷,品梨園幽香雅韻,一張張臉譜美佳佳。
中國戲曲畫臉全譜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中國戲曲臉譜的演變 ; 中國戲曲臉譜的色彩·圖案·符號·譜式 ; 中國戲曲臉譜流派 ; 中國戲曲主要劇種臉譜 ; 中國戲曲臉譜的化裝程序五章, 其主要內容包括: 戲曲臉譜的色彩 ; 戲曲臉譜的圖案等。
中國戲曲畫臉全譜 目錄
序一曹禺/二一
序二張庚/二三
序三王朝聞/二五
前言黃殿祺/二九
引述/○○一
**章 中國戲曲臉譜的演變/○○五
(一)從中國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面具文化/○○六
陶、石器上的各種人面裝飾/○○六商周的面具紋樣/○一○ 饕餮神徽的紋面/○二二
(二)漢代面具化裝向唐代涂面化裝演進/ ○二五
漢代百戲的面具和假形化裝/○二五唐代面具與涂面化裝/○二六
中國戲曲臉譜中的女花臉/○三一
(三)宋金元時期的面具與涂面/ ○四二
宋代《五瑞圖》/○四五
(四)明初至清末臉譜的成熟發展/ ○五○
明代秦腔臉譜/○五八從明代至現代馬武臉譜的衍進/○五九
同治光緒年間《鐘球齋臉譜》/○六○ 清代升平署扮相譜/○六一
(五)簡述戲劇面具文化/ ○八二
(六)當前戲曲使用的面具/ ○八八
(七)丑而不丑的臉譜藝術/ ○九○
第二章 中國戲曲臉譜的色彩、圖案、符號、譜式/○九三
(一)戲曲臉譜的色彩/ ○九四
(二)戲曲臉譜的圖案/一二八
(三)戲曲臉譜的符號/一三五
(四)戲曲臉譜的譜式/一四二
中冊
第三章 中國戲曲臉譜流派/二一三
1. 何桂山/二一四2. 王長林/二一六3. 錢金福/二一九
4. 楊小樓/二二六5. 許德義/二三○ 6. 郝壽臣/二三三
7. 范寶亭/二四三8. 金少山/二四六9. 侯喜瑞/二五四
10. 劉奎官/二六四11. 劉硯亭/二七○ 12. 馬連昆/二七○
13. 李萬春/二七一14. 裘盛戎/二七三15. 袁世海/二七四16. 張金梁/二七五
附:從《同光名伶十三絕》圖看戲曲臉譜流派/二八五
第四章中國戲曲主要劇種臉譜/二九一
1. 北方昆曲/二九二2. 河北梆子/二九三3. 絲弦/三一二4. 河北亂彈/三一二
5. 老調梆子/三一七6. 武安平調/三一七7. 豫劇/三二六8. 大平調/三四一
9. 大弦戲/三四二10. 羅戲/三四三11. 宛梆/三四三12. 懷調/三四四
13. 越調/三四五14. 秦腔/三四六15. 晉劇/三六一16. 山西蒲州梆子/三七五
17. 紹劇/三八四18. 莆仙戲/三八七19. 淮劇/三九○ 20. 滇劇/三九○
21. 山東梆子/三九一22. 閩劇/三九三23. 漢劇/三九三24. 柳子戲/三九七
25. 荊河戲/三九九26. 宜黃戲/四○四27. 九江青陽腔/四○六28. 東河戲/四○八
29. 徽劇/四○八30. 贛劇/四一六31. 祁劇/四一七32. 長沙湘劇/四二八
下冊
33. 辰河戲/四三五34. 衡陽湘劇/四三五35. 常德戲/四四六36. 巴陵戲/四五二
37. 川劇/四五五38. 川劇變臉/四六三39. 粵劇/四六六40. 陜西社火/四七四
41. 白劇/四七八
42. 京劇/四八二43. 藏戲/五八一44. 木偶戲/五八七45. 皮影戲/五九○
46. 甘肅北豳神怪皮影/五九六47. 路景達與北京皮影/五九八48. 天津薊縣皮影/六○○
49. 貴州安順地戲/六○一50. 貴州儺堂戲/六○四51. 云南關索戲/六一○
第五章 中國戲曲臉譜的化裝程序/六一三
(一)凈角的化裝程序/六一四
(二)丑角的化裝程序/六一六
(三)凈、丑角化裝的顏料/六一七
(四)凈、丑角化裝用具/六一七
(五)戲出人物畫賞鑒/六二六
附錄 戲曲臉譜的研究整理/六三七
新中國成立后戲曲臉譜的繼承與發展/六三八
齊如山簡談戲曲臉譜/六三九
翁偶虹與戲曲臉譜/六四○
張大千談臉譜藝術/六四四
王朝聞先生與我談戲曲臉譜藝術/六四六
編后記/六五三
中國戲曲畫臉全譜 節選
引述 中國各民族長期共同創造的戲曲藝術以及臉譜,是隨著戲曲的孕育成熟而逐漸形成的,并以譜式的形式相對固定下來。它們融為一體,具有獨特的形式與風格,一向植根于人民之中。中國戲曲及臉譜藝術自12 世紀形成完整的形態,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古老的戲劇文化之一。它至今仍充滿青春的活力,迸發著時代光彩。 中國戲曲是以歌舞、滑稽戲和說唱藝術為主,吸收其他表演技藝綜合衍變而成的,頗具特色。秦漢以來有集中演出歌舞、角抵、優戲的傳統習俗,至唐代宴樂、廟會,宋代瓦舍勾欄的演出,促成各種表演藝術的競爭、交流與融合,推動了戲曲的產生。從漢代《東海黃公》到唐代《踏謠娘》,到宋雜劇與金院本,體現出戲曲演進形成的軌跡,開創了元代雜劇創作的盛世。南北戲曲文化的交流,帶來“昆山腔”與“弋陽腔”等諸腔的繁榮,把傳奇創作推進到新的高峰。“花部亂彈”的勃興,迎來梆子、皮黃等地方戲競爭發展的新局面。可見,戲曲及其臉譜藝術是個龐大的家族,這個家庭是由各種不同的地方戲及其臉譜組成的。如今,更是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有三百多個劇種至今仍活躍在祖國的戲劇舞臺上,并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眾中。 明清兩代各地方劇種廣泛產生,以昆腔、京劇為代表,創造了豐富的戲曲文學和完整的舞臺藝術體系,劇種人物分生、旦、凈、丑等行當,表演上又有不同的程式動作,用手、眼、身、發、步的表演技巧來塑造人物。其中: 生:扮演男性人物,如老生、小生和武生等。 旦:扮演女性人物,如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 凈:扮演面部須勾臉譜的人物,也叫花臉,如銅錘花臉、架子花臉等。 丑:扮演語言幽默、行動滑稽的人物,如文丑、武丑、彩旦等。 臉譜主要表現在凈和丑兩個行當,是中國傳統戲曲中化裝造型藝術之一。戲曲臉譜化裝藝術,繪畫性較強,勾繪精巧,設色鮮明,富于圖案美。它比國內外其他劇種,如話劇、歌劇、舞劇、芭蕾舞劇、影視劇等各種戲劇化裝難度都大。臉譜是把繪畫和表演統一在演員臉上的一項獨特美術藝術。在起伏不平的臉上勾涂化裝,演員需要有一定的繪畫和書法技巧。 戲曲臉譜是我國戲曲藝術中一種獨特的造型手段,在戲曲表演藝術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戲曲中某些人物,用“油色”或“水色”在臉上畫出夸張的形象,并具有一定的規范和譜式,因此叫作“臉譜”。我國的戲曲臉譜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是獨一無二的,具有高超的藝術性,從世界各國戲劇化裝史來看,可以說是獨樹一幟。 第四章 中國戲曲主要劇種臉譜 42.京劇 京劇是中國影響*大的戲曲劇種之一,形成于北京,流傳于全國。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主要腔調為西皮、二黃。京劇之名始見于清光緒二年(1876 年)的《申報》,隨后傳到北京,漸及全國各地。1928 年至1949 年,北京曾改稱北平,京劇也改為平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統稱京劇。它是由各地和北京的漢、滿、蒙古、回等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精神文化財富。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徽戲進京是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后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臺”諸班,合稱“四大徽班”。當時徽班所唱的聲腔以二黃為主。二黃起源于長江中下游,是在徽戲“吹腔”和“高撥子”的基礎上演變成的“四平調”進一步發展變化而成的。“四大徽班”和以后陸續來京的徽班,以其優美動聽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19世紀初年(嘉慶、道光年間),湖北漢戲藝人來京,并參加徽班演出,漢戲所唱的聲腔除二黃外,還有西皮。西皮是源于甘肅、陜西一帶的秦腔流傳到湖北襄陽地區與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而成的。徽、漢藝人的合作,二黃和西皮的合演,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后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各行之中,又劃分為若干行當。 凈行又稱花臉,多扮演粗獷豪爽的男子,分為銅錘(又稱黑頭,重唱工)、架子花(包括奸白臉、架子花臉,重做和念)、武凈(又稱武二花,重武功)等行當。 丑行又稱小花臉或三花臉,扮演詼諧或邪惡的人物,分為文丑(包括方巾丑、小丑、丑婆子等)、武丑(又稱“開口跳”)等行當。 京劇重視舞臺上的人物造型,各行當的化裝都有一定的規范。京劇的臉譜是在徽戲、漢戲、昆曲、秦腔等劇種臉譜的基礎上加以發展、變化和創造而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京劇臉譜分為“整臉”、“ 三塊瓦臉”、“老臉”、“碎臉”、“歪臉”、“元寶臉”、“奸白臉”、“豆腐塊臉”等類型,分別在眼窩、鼻窩、腦門、眉毛和嘴等部位飾有不同的花紋和線條組成不同的臉譜。 京劇是我國近現代一個薈萃眾美、集大成的劇種,它在近兩個世紀的孕育、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把我國自12 世紀以來形成的戲曲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迄今為止,京劇已積累了五千個以上的劇目,經歷了七代演員的更迭,以其精湛的藝術風靡海內外。
中國戲曲畫臉全譜 作者簡介
黃殿祺,筆名黃山、江馳,我國戲劇美術家、文藝史論家,天津戲劇博物館創建人、首任館長。從事戲劇美術研究40余年,現為天津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著有《中國戲曲臉譜史論》等多部專著。 黃萍,高級美術教師,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創作多種形式的美術作品。作品自1988年始先后入選“中國戲曲臉譜藝術展”“首屆中國京劇藝術節”等,主要著作有《中國戲曲臉譜》(合著)等。 黃勇,中國工藝美術民間美術學會專業委員會會員。作品自1987年始,先后入選“首屆中國藝術節”、“中國戲曲臉譜藝術展”等,主要著作有《中國戲曲臉譜》(合著)、《中國戲曲臉譜集》(合著)等。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