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西北絲綢之路上的漢字流傳史-絲綢之路通鑒-卷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386361
- 條形碼:9787561386361 ; 978-7-5613-863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北絲綢之路上的漢字流傳史-絲綢之路通鑒-卷三 內容簡介
各個國家的方言地理調查說明,言語形式沿著河谷、要道這樣的交通路線流傳的距離*遠,速度*快。 《陜西師范大學“一帶一路”智庫集成·絲綢之路通鑒·卷3:西北絲綢之路上的漢字流傳史》以此結論為依據,嘗試探究西北絲綢之路正式開辟之后,漢字沿著這條道路的流傳歷史,同時,也嘗試從中尋找漢字在這條道路上的流傳過程中顯化,以及暗含的限制或推動漢字流傳的規律與特點等,希冀為今后我國文字政策的制定,甚至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西北絲綢之路上的漢字流傳史-絲綢之路通鑒-卷三 目錄
**節 漢字的形成
第二節 漢字的構字方法和形制
第三節 漢字的性質
第四節 漢字的早期流傳及其出現的問題
第二章 漢字的統一
**節 秦始皇統一中國
第二節 秦始皇“書同文”政策的全面推行
第三章 兩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辟
**節 西漢武帝時期絲綢之路的正式開辟
第二節 兩漢時期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
第三節 兩漢時期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少數民族
第四節 兩漢政府對絲綢之路的經營
第四章 兩漢時期漢字在西北絲綢之路上的流傳
**節 西北漢簡概述
第二節 外國探險家的漢字考古發現
第三節 國內學者及機構的漢字考古發現
第四節 兩漢時期絲綢之路上漢字的流傳特點
第五節 兩漢時期漢字在絲綢之路上得以流傳的主要原因及其影響
第五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漢字在西北絲綢之路上的傳播
**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西北絲綢之路的發展演變與衰落
第二節 西北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少數民族及國家
第三節 中原王朝對絲綢之路的經營
第四節 漢字在西北絲綢之路上的流傳
第五節 漢字的流傳特點
第六章 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全面繁盛
**節 絲綢之路的全面重新開通
第二節 隋唐時期中央政府對絲綢之路的經略
第三節 西北絲綢之路上的主要民族及國家
第七章 隋唐時期漢字在西北絲綢之路上的流傳
**節 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探險家的漢字考古發現
第二節 國內學者和機構發掘出土的漢字實物及資料
第三節 中亞、西亞地區發現的漢字實物及文獻資料
第四節 隋唐時期絲綢之路上漢字的流傳特點
第八章 宋元時期漢字在西北絲綢之路上的傳播
**節 宋元時期的絲綢之路
第二節 西北絲綢之路上的主要民族與國家
第三節 考古發現宋元時期西北絲綢之路上的漢字
第四節 漢字在遼、西夏、金境內的傳播
第五節 宋元時期西北絲綢之路上漢字的流傳特點
第九章 明清時期漢字在西北絲綢之路上的流傳
**節 明清時期的西北絲綢之路以及沿線主要民族與國家
第二節 明清時期對西北絲綢之路的經營
第三節 絲綢之路上考古發現的漢字實物及文獻資料
第四節 絲綢之路上漢字的流傳特點
第十章 21世紀的漢字
**節 漢字在絲綢之路上流傳情況概述
第二節 漢字在絲綢之路上的流傳特點
第三節 絲綢之路對漢字的影響
第四節 漢字在絲綢之路上流傳產生的影響
第五節 漢字的未來
參考文獻
西北絲綢之路上的漢字流傳史-絲綢之路通鑒-卷三 節選
《陜西師范大學“一帶一路”智庫集成·絲綢之路通鑒·卷3:西北絲綢之路上的漢字流傳史》: 二、秦始皇統一中國 1.秦始皇統一中國 公元前229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發動了長達十年的兼并戰爭,*終統一了中原,建立了強大的秦帝國。據史書記載,秦統一后疆域遼闊,“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成為當時世界上*大的國家。秦帝國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誕生。 2.秦帝國的統治(前221-前206) 為適應專制主義集權制的需要,秦王朝將戰國以來的國家機構加以調整、完備,建立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新的行政機構。其主要思路是:實行分級管理體制。即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全國行政機構分為中央、地方兩級,地方行政機構又分為郡、縣、鄉三級。中央是集權專制的*高行政機構。中央設“三公九卿”,其中九卿中的典客,“掌諸歸義蠻夷”,負責外交和國內少數民族之間的交往和各項禮儀等事務,主管異域、邊疆及民族地區和外交方面的統計大業。 秦時我國西北地區生活的主要少數民族有匈奴、西戎、氐、羌等。當秦統治中國的時候,他們大多數尚處于歷史上的氏族部落階段,無文字、無國家。 3.秦帝國在西北地區的交通路線 崛起于六盤山東南西漢水、牛頭河流域的秦,在被封之初就承擔著抵御西戎,屏衛周室的任務。秦武公時,對渭河、清水河、牛頭河區域的戎人,“伐邦、冀戎,初縣之”。“初縣之”即指將該地區納入國家行政體制管理之內,建立完整的政治軍事組織,并征收賦稅,征調兵役和勞役。秦穆公霸西戎,《史記·秦本紀》的記載:“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對此,學者們認為,這里的范圍所指應該在渭河流域和現在的慶陽地區。當然,其后秦與戎人對這些地區的占領仍然有所反復,但是,卻也說明秦與這些地區的交通已然較為清楚。秦昭王時,置隴西、北地郡,陜西西部、甘肅中部地區成為秦的一部分。 羌人作為河湟流域的土著民族,早期生活在青海、甘肅境內。早在春秋時期,秦穆公(前659-前621)“西霸戎狄”的時候,曾迫使羌人向西方及西南方大遷徙。這說明秦的活動早已與羌人產生了密切的聯系。到戰國初期,秦厲公(前476-前443)執政時,羌人無弋爰劍被拘為奴隸,后逃回湟中,給青海帶來了內地的先進生產知識。無弋爰劍所走路線就是目前所知*早由內地通往河湟地區的河湟道。具體來說,就是由渭河流域,經過洮河、大夏河,再渡黃河到達湟水流域。隨后,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的秦王朝,青海與內地的聯系才逐漸建立。 西域諸國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區。秦時的西域諸國已然受到了匈奴的統治,但是,對于當時的秦來說,西域顯得過于遙遠,因此未曾與之發生較為密切的聯系。西域與中原地區的真正聯系是從漢武帝占領河西走廊開始。 ……
西北絲綢之路上的漢字流傳史-絲綢之路通鑒-卷三 作者簡介
馮雪俊,中國少數民族史博士,陜西師范大學國際漢學院講師,主要的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以及漢語國際教育,已公開發表相關論文近十篇,承擔省級、校級項目多項。 甘暉,陜西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國高等教育》《高等理科教育》《思想教育研究》《蘭州大學學報》《科學·經濟·社會》《光明日報》等刊物上發表文章20余篇,主持或參與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教育部研究課題多項。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