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共生視角下企業創新網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430365
- 條形碼:9787550430365 ; 978-7-5504-3036-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共生視角下企業創新網絡 本書特色
《共生視角下企業創新網絡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及治理研究》站在共生的視角,剖析企業創新網絡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機理,驗證了共生行為在企業創新網絡結構和關系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之間的中介作用,為我國企業經營管理者提供視角更為高遠的戰略分析框架和決策參考。并且,本研究開發了共生行為的測量體系,有利于企業經營管理者評價和管理共生行為。同時,基于共生行為分析了技術創新的結構性成長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采用高新技術企業、農業科技企業、農業資源型企業為案例,分析了每種管理模式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建議,為企業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管理策略和提升路徑,有利于企業針對自身情況來提升技術創新管理水平。
共生視角下企業創新網絡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高新技術企業、農業科技企業和農業資源型企業等不同行業中的企業,進行調研和分析,提出相應的技術創新管理對策,希冀能夠對各個行業技術創新管理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共生視角下企業創新網絡 目錄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企業創新網絡的研究成為熱點
1.1.2 技術創新管理模式正處于轉型期
1.1.3 共生行為是技術創新管理的內部黑箱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實踐意義
1.3 研究目的、方法和技術路線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術路線
1.4 內容結構
1.5 創新之處
2 文獻綜述
2.1 共生相關研究綜述
2.1.1 共生的概念與本質
2.1.2 共生理論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2.1.3 共生模式
2.1.4 共生理論在技術創新研究領域的應用
2.1.5 研究述評
2.2 企業創新網絡相關研究綜述
2.2.1 企業創新網絡的界定與分類
2.2.2 企業創新網絡的治理
2.2.3 企業創新網絡特征對創新績效的影響
2.2.4 研究述評
2.3 技術創新相關研究綜述
2.3.1 技術創新的界定
2.3.2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
2.3.3 技術創新管理理論
2.3.4 研究述詞
2.4 本章小結
3 企業創新網絡特征分析
3.1 企業創新網絡中的創新伙伴及其作用
3.1.1 吱府機構的作用
3.1.2 供應商(產品制造商)的作用
3.1.3 研究和培訓機構的作用
3.1.4 合作供應商的作用
3.1.5 競爭對手的作用
3.1.6 外部顧問的作用
3.1.7 客戶的作用
3.1.8 分銷商的作用
3.2 企業創新網絡的結構特征
3.2.1 網絡規模
3.2.2 網絡異質性
3.2.3 網絡開放度
3.3 企業創新網絡的關系特征
3.3.1 關系強度
3.3.2 關系久度
3.3.3 關系質量
3.4 本章小結
4 企業創新網絡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
4.1 結構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問的關系分析
4.1.1 網絡規模與技術創新績效
4.1.2 網絡異質性與技術創新績效
4.1.3 網絡開放度與技術創新績效
4.2 關系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關系分析
4.2.1 關系強度與技術創新績效
4.2.2 關系久度與技術創新績效
4.2.3 關系質量與技術創新績效
4.3 本章小結
5 共生行為的界定
5.1 共生行為的內涵與特征
5.1.1 競爭與合作特性
5.1.2 融合性
5.1.3 穩定性
5.1.4 增殖性
5.1.5 效率性
5.2 共生行為的分類
5.2.1 共生行為擴展
5.2.2 共生能量分配
5.3 本章小結
6 “NCP”理論研究模型
6.1 構建研究模型
6.2 提出研究假設
6.2.1 結構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
6.2.2 關系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
6.2.3 共生行為與技術創新績效
6.2.4 企業創新網絡特征與共生行為
6.2.5 共生行為在結構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中介作用
6.2.6 共生行為在關系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中介作用
6.3 技術創新績效的測量
6.4 結構特征的測量
6.4.1 網絡規模
6.4.2 網絡異質性
6.4.3 網絡開放度
6.5 關系特征的測量
6.5.1 關系強度
6.5.2 關系久度
6.5.3 關系質量
6.6 共生行為的測量
6.6.1 共生界面擴展
6.6.2 共生能量分配
6.7 預調研
6.7.1 預試問卷設計與發放
6.7.2 預調研題項精煉
6.7.3 正式問卷形成
6.8 本章小結
7 數據分析與結果討論
7.1 正式問卷發放與描述性分析
7.1.1 正式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7.1.2 大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
7.1.3 數據正態分布檢驗
7.2 大樣本信度與效度分析
7.2.1 大樣本探索性因子分析
7.2.2 大樣本信度分析
7.2.3 大樣本效度分析
7.2.4 變量間Pearson相關系數
7.2.5 獨立樣本T檢驗與方差分析
7.3 結構方程建模方法
7.3.1 SEM方法
7.3.2 擬合指數準則
7.4 模型擬合與假設檢驗
7.4.1 結構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關系分析
7.4.2 結構特征與共生行為間的關系探析
7.4.3 共生行為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分析
7.4.4 關系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作用分析
7.4.5 關系特征與共生行為問的作用探析
7.4.6 共生行為在結構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中介作用
7.4.7 共生行為在關系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中介作用
7.5 實證結果與討論
7.5.1 理論模型修正
7.5.2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匯總
7.5.3 結構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關系的研究結論
7.5.4 關系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關系的研究結論
7.5.5 共生行為與技術創新績效問關系的研究結論
7.5.6 結構特征與共生行為間關系的研究結論
7.5.7 關系特征與共生行為間關系的研究結論
7.5.8 共生行為中介作用檢驗的研究結論
7.6 本章小結
8 技術創新管理模式研究——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例
8.1 共生行為與技術創新管理
8.2 傳統技術創新管理模式的不足
8.3 基于共生行為的技術創新管理模式構建
8.3.1 依托型技術創新管理模式
8.3.2 共棲型技術創新管理模式
8.3.3 漁利型技術創新管理模式
8.3.4 協同型技術創新管理模式
8.4 本章小結
9 技術創新能力的成長特征研究——以農業科技企業為例
9.1 技術創新能力的結構性成長特征
9.1.1 產生背景
9.1.2 內涵與實質
9.2 結構性成長特征造成的影響
9.3 不同類型農業科技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9.3.1 自主創新型可持續發展路徑
9.3.2 外源協同型可持續發展路徑
9.4 本章小結
10 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研究——以西部農業資源型企業為例
10.1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模型構建
10.2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實證分析
10.2.1 計算指標權重
10.2.2 計算得分及排名
10.2.3 結果分析
10.3 本章小結
11 結束語
11.1 研究結論
11.1.1 企業創新網絡的重要特性——共生
11.1.2 企業創新網絡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機理
11.1.3 企業創新網絡的治理——管理模式、成長特征及能力評價
11.2 研究展望
11.2.1 理論體系的完善
11.2.2 研究方法的創新
11.2.3 研究視角的切換
11.2.4 應用空間的拓展
參考文獻
后記
1.1 研究背景
1.1.1 企業創新網絡的研究成為熱點
1.1.2 技術創新管理模式正處于轉型期
1.1.3 共生行為是技術創新管理的內部黑箱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實踐意義
1.3 研究目的、方法和技術路線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術路線
1.4 內容結構
1.5 創新之處
2 文獻綜述
2.1 共生相關研究綜述
2.1.1 共生的概念與本質
2.1.2 共生理論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2.1.3 共生模式
2.1.4 共生理論在技術創新研究領域的應用
2.1.5 研究述評
2.2 企業創新網絡相關研究綜述
2.2.1 企業創新網絡的界定與分類
2.2.2 企業創新網絡的治理
2.2.3 企業創新網絡特征對創新績效的影響
2.2.4 研究述評
2.3 技術創新相關研究綜述
2.3.1 技術創新的界定
2.3.2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
2.3.3 技術創新管理理論
2.3.4 研究述詞
2.4 本章小結
3 企業創新網絡特征分析
3.1 企業創新網絡中的創新伙伴及其作用
3.1.1 吱府機構的作用
3.1.2 供應商(產品制造商)的作用
3.1.3 研究和培訓機構的作用
3.1.4 合作供應商的作用
3.1.5 競爭對手的作用
3.1.6 外部顧問的作用
3.1.7 客戶的作用
3.1.8 分銷商的作用
3.2 企業創新網絡的結構特征
3.2.1 網絡規模
3.2.2 網絡異質性
3.2.3 網絡開放度
3.3 企業創新網絡的關系特征
3.3.1 關系強度
3.3.2 關系久度
3.3.3 關系質量
3.4 本章小結
4 企業創新網絡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
4.1 結構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問的關系分析
4.1.1 網絡規模與技術創新績效
4.1.2 網絡異質性與技術創新績效
4.1.3 網絡開放度與技術創新績效
4.2 關系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關系分析
4.2.1 關系強度與技術創新績效
4.2.2 關系久度與技術創新績效
4.2.3 關系質量與技術創新績效
4.3 本章小結
5 共生行為的界定
5.1 共生行為的內涵與特征
5.1.1 競爭與合作特性
5.1.2 融合性
5.1.3 穩定性
5.1.4 增殖性
5.1.5 效率性
5.2 共生行為的分類
5.2.1 共生行為擴展
5.2.2 共生能量分配
5.3 本章小結
6 “NCP”理論研究模型
6.1 構建研究模型
6.2 提出研究假設
6.2.1 結構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
6.2.2 關系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
6.2.3 共生行為與技術創新績效
6.2.4 企業創新網絡特征與共生行為
6.2.5 共生行為在結構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中介作用
6.2.6 共生行為在關系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中介作用
6.3 技術創新績效的測量
6.4 結構特征的測量
6.4.1 網絡規模
6.4.2 網絡異質性
6.4.3 網絡開放度
6.5 關系特征的測量
6.5.1 關系強度
6.5.2 關系久度
6.5.3 關系質量
6.6 共生行為的測量
6.6.1 共生界面擴展
6.6.2 共生能量分配
6.7 預調研
6.7.1 預試問卷設計與發放
6.7.2 預調研題項精煉
6.7.3 正式問卷形成
6.8 本章小結
7 數據分析與結果討論
7.1 正式問卷發放與描述性分析
7.1.1 正式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7.1.2 大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
7.1.3 數據正態分布檢驗
7.2 大樣本信度與效度分析
7.2.1 大樣本探索性因子分析
7.2.2 大樣本信度分析
7.2.3 大樣本效度分析
7.2.4 變量間Pearson相關系數
7.2.5 獨立樣本T檢驗與方差分析
7.3 結構方程建模方法
7.3.1 SEM方法
7.3.2 擬合指數準則
7.4 模型擬合與假設檢驗
7.4.1 結構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關系分析
7.4.2 結構特征與共生行為間的關系探析
7.4.3 共生行為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分析
7.4.4 關系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作用分析
7.4.5 關系特征與共生行為問的作用探析
7.4.6 共生行為在結構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中介作用
7.4.7 共生行為在關系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中介作用
7.5 實證結果與討論
7.5.1 理論模型修正
7.5.2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匯總
7.5.3 結構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關系的研究結論
7.5.4 關系特征與技術創新績效間關系的研究結論
7.5.5 共生行為與技術創新績效問關系的研究結論
7.5.6 結構特征與共生行為間關系的研究結論
7.5.7 關系特征與共生行為間關系的研究結論
7.5.8 共生行為中介作用檢驗的研究結論
7.6 本章小結
8 技術創新管理模式研究——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例
8.1 共生行為與技術創新管理
8.2 傳統技術創新管理模式的不足
8.3 基于共生行為的技術創新管理模式構建
8.3.1 依托型技術創新管理模式
8.3.2 共棲型技術創新管理模式
8.3.3 漁利型技術創新管理模式
8.3.4 協同型技術創新管理模式
8.4 本章小結
9 技術創新能力的成長特征研究——以農業科技企業為例
9.1 技術創新能力的結構性成長特征
9.1.1 產生背景
9.1.2 內涵與實質
9.2 結構性成長特征造成的影響
9.3 不同類型農業科技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9.3.1 自主創新型可持續發展路徑
9.3.2 外源協同型可持續發展路徑
9.4 本章小結
10 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研究——以西部農業資源型企業為例
10.1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模型構建
10.2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實證分析
10.2.1 計算指標權重
10.2.2 計算得分及排名
10.2.3 結果分析
10.3 本章小結
11 結束語
11.1 研究結論
11.1.1 企業創新網絡的重要特性——共生
11.1.2 企業創新網絡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機理
11.1.3 企業創新網絡的治理——管理模式、成長特征及能力評價
11.2 研究展望
11.2.1 理論體系的完善
11.2.2 研究方法的創新
11.2.3 研究視角的切換
11.2.4 應用空間的拓展
參考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