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盛衰之間-上海評彈界的組織化(1951-1960)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39625
- 條形碼:9787100139625 ; 978-7-100-13962-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盛衰之間-上海評彈界的組織化(1951-1960) 內容簡介
本書以評彈界shou個公營評彈團(上海評彈團)為研究對象,以該團成立的1951年至上海評彈界組織化完成的1960年為研究時限,通過架構評彈組織視角的理論,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從小處入手,以小見大”,來研究該階段的時代特征以及江南社會的變遷史。評彈組織視角的理論由組織結構、組織文化、人力資源、組織實踐、組織權術五部分構成。組織結構視角關注在由單干私營到政府公營的組織化過程中,評彈藝人對自身命運的把握。即在梳理評彈界私營組織的基礎上,筆者以上海評彈團為例,論述公營組織的思想來源、奮斗目標、成員變化、劇團缺陷及公營組織的推廣情況等內容,來展示組織結構的變遷情況及時代特征。組織文化視角將著力點放置在組織化過程中評彈書目的建設上,在解放初期傳統書目趨時更新及新編書目備受追捧局面形成之后,上海評彈團在整舊創新過程中逐步明確了自身的定位,即堅持“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方針:演出形式由傳統長篇向中短篇方向發展,演出內容由不完整的演出腳本向說表唱詞等內容相對固定的演出劇本的轉變,從而完成了該團文化形象的塑造。人力資源視角分為兩個部分:對傳統社會藝人的收入調節、對嶄新社會藝人的培養操控。前者講解單干的評彈藝人拆賬制度的變遷概況,上海評彈團藝人工資制度的形成、調整及改革歷程,即論述評彈藝人的收入由不固定的拆賬制度向固定的工資制度的轉變情況,以闡明組織化對藝人收入層面的影響。后者講解評彈青年藝人的培養機制,即由跟班聽書的技藝傳承轉變為集體教學的班級培訓,以厘清組織化對藝人培養層面的影響。組織實踐視角著力于評彈藝人在組織化過程中對于文藝演出要求的適應情況,即由追求藝術性到倡導政治性的轉化。具體講述國家借助文藝演出活動(如曲藝競賽),并憑借上海評彈團的示范作用,加強對評彈藝人演出活動的管控力度,在評彈界組織化保障的基礎上,成功將文藝演出轉變為政治宣傳的工具。另外,與上述四個視角不同,組織權術視角并非限于某一固定領域,而是穿插于各個不同領域之中。這一視角關注于組織的領導集體或某一位領導個人,在組織結構的扭轉、組織文化的塑造、人力資源的管理與培養、組織實踐的效能轉換等方面,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調節和控制。由此可見,借助“評彈組織視角”的理論,既可形成對評彈組織整體的系統認識,又能避免就事論事的簡單羅列和盲人摸象的孤立觀點。
叢書簡介:蘇州評彈由評話與彈詞兩個曲種組成,興起于明末清初,與蘇州市民社會的繁興同步。“評彈與江南社會研究叢書”從評彈與時代變遷間的互動關系出發,從評彈看江南社會,從江南社會看評彈,考察明清以來尤其是近現代中國社會文化的歷史。
盛衰之間-上海評彈界的組織化(1951-1960) 目錄
緒論
**章抉擇:由單干到集體
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行業組織的變遷
二 集體組織的初期試驗
(一)彷徨選擇:創新與守舊
(二)典型垂范:創辦評彈團
(三)曲折發展:擴容與危機
三 集體組織的全面完成
(一)黨與藝人的共和
(二)整頓思想與種植“試驗田”
(三)評彈界的“大躍進”
第二章 宣教:書目的整舊創新
一 傳統書目與“斬尾巴”運動
(一)傳統書目的余暉與藝人的前進
(二)“斬尾巴”運動始末
二 新書的編創與中篇評彈的崛起
(一)內容與形式的革新
(二)中篇評彈的伊始與成就
三 “推陳出新”與傳統書目的“去毒化”——以《白蛇傳》為例
(一)存與刪:整改的始末緣由
(二)得與失:影響的良莠不齊
四 反右運動與新編作品的“政治化”——以《黃“青天”》為例
(一)評彈界的反右運動
(二)描寫評彈藝人的首部中篇
第三章 生活:收入的固定化
一 20世紀50年代前、中期拆賬制度的變遷
(一)傳統拆賬制度的延續
(二)傳統拆賬制度的調控
二 工資制度的形成:試行與隱患
(一)工資草創與生活艱辛
(二)評級評薪與危機萌發
三 工資制度的調整與改革:緩和與再現
(一)調整:增津貼與分紅利
(二)改革:藝人收入自理制度
四 工資制度的推廣:調低與固化
(一)整風運動與新拆賬制度
(二)區級團的固定工資
第四章 傳承:育才機制的構建
一 傳統社會藝人的技藝傳承
(一)拜師、習藝與出道
(二)四類藝徒面面觀
二 集體教學的開啟:戲校評彈班的教育實踐
(一)戲校評彈班的創立與評彈青年隊的組建
(二)上海市戲劇青年匯報演出
三 集體教學的改革:評彈學館的培訓模式
(一)授徒機制的重啟與推行
(二)評彈學館的技藝傳授與實習活動
第五章 選拔:藝術性與政治性的轉換
一 發軔:春節戲曲競賽
(一)全面劇改的基礎
(二)時事政治的迎合
二 承繼:國營劇團的示范
(一)服務對象的確立
(二)活動區域的限定
(三)演出時間的規劃
三 升級:上海市曲藝會演
(一)突出政治性
(二)組織化保障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盛衰之間-上海評彈界的組織化(1951-1960) 節選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曲種繁多,百花齊放,而“蘇州評彈是曲藝大花叢中的一對姐妹花”。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合稱,出現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其間名家輩出,藝文薈萃,評彈藝術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進步,終于迎來了其歷史上*繁榮的時期。然而,這一歷程并非一帆風順,藝人個體成長往往面臨來自外界的壓力與挑戰。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提高社會地位、增強整體力量,藝人走向聯合,成立行業組織。這些組織確實在創立行業規矩、聯系書場業務、傳承評彈藝術、對抗外界壓力等方面作用巨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些組織接受領導,得到改造,而單干藝人也與官方合作。在上海,先后建立起市級的國營評彈團和區級的集體評彈團,實現了由單干到集體的身份轉變,完成了組織化的進程。
……
盛衰之間-上海評彈界的組織化(1951-1960) 作者簡介
王亮,1984年生于山東濰坊,現就職于浙江理工大學。2004年,考入南昌大學歷史系,初涉史學領域。2008年,保送南昌大學歷史系研究生,走上專門史的研究之路。2011年,考入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主攻社會文化史,2014年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已在CSSCI等各級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并參與唐力行教授主持的國jia級課題項目。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