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圖解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品讀蒙學經典 汲取無窮智慧:精編精注 全彩讀本:白話彩圖典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63916
- 條形碼:9787511363916 ; 978-7-5113-6391-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圖解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品讀蒙學經典 汲取無窮智慧:精編精注 全彩讀本:白話彩圖典藏版 內容簡介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三部書是有史以來具有影響力的啟蒙讀物, 是家喻戶曉歷代傳承的教育著作。其詞句言簡意賅, 內容包羅萬象, 涵蓋了歷史、地理、禮儀、德行等豐富的知識與行為準則。
圖解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品讀蒙學經典 汲取無窮智慧:精編精注 全彩讀本:白話彩圖典藏版 目錄
圖解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品讀蒙學經典 汲取無窮智慧:精編精注 全彩讀本:白話彩圖典藏版 節選
《三字經》詳解 【原文】 人之初a,性本善b。性相近c,習相遠d。 【導讀】 《三字經》開篇,便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人的本性都很相近,若想成為有利于社會的人才,必須受到良好的教育。后天的教育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在剛剛出生的時候,人與人之間是沒有差別的,都擁有善良的本性。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環境的不斷改變,每個人的行為習慣變得大不相同。有的人品德良好,彬彬有禮,受到人們的尊重;而有的人則道德敗壞,粗魯野蠻,甚至為非作歹,為人所唾棄。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品性和性格具有著重大的影響。 【注釋】 a人之初:人在剛剛生下來的時候。初,開始。b性:天性,人天生具有的性情和氣質。本:原來、原本。善:善良。c相近:相似。d習:積習、習染,這里包括主動接受知識和被動受到影響兩種情況。相遠:互相遠離,差別越來越大。 【譯文】 每個人在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純潔的。可以說,大家的天性十分相似。但由于后天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每個人的性格和行為習慣便出現了差別。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相似的本性越來越不同,使每個人逐漸往不同的方向發展,因此才有了善與惡、好與壞的分別。 【細說活解】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有云:“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個人都有體恤和憐憫別人的心情,因為人心向善,人性本善。 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孟子曾舉了每個人都想將落水孩童救起來的例子。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想要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系,不是因為想要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 【原文】 茍不教a,性乃遷b。教之道c,貴以專d。 【導讀】 環境對人的影響如此巨大,不接受教育的話,人的本性可能會被環境左右,向著未知的方向發展而去。因而只有依靠教育,教人以積極向上的做人道理,和正確的做事方法,才能夠抵御不良環境所帶來的影響,成為一個對人、對己、對社會都有用的人。 教育的道理講究“專”,即精力專一,不分散。學習做事時要精神集中,不一心二用。生活中要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廢。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要做到專心致志,不三心二意,才能夠習得真知識,掌握真學問。 【注釋】 a茍:如果、假如。教:教育、教導。b乃:于是,就。遷:改變、轉變。c道:規律、法則。d貴以專:以“專心致志”*為重要。貴,寶貴、重要,值得重視;專,專一、專心致志、一心一意。 【譯文】 一個人如果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恰當的引導,那么,他生來就具有的純潔善良的本性,就會為外界的各種不良誘惑,導致*后迷失本性,逐漸變壞。教育的根本法則就是“專心致志”,全心全意地教誨,一心一意地學習,可以讓人真誠善良。 【細說活解】 學習之道,貴在專心 學習講求專心致志,講究持之以恒,切勿三心二意、半途而廢,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學問,不然學習任何事都抱以淺嘗輒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態度,是不可能獲得真知識真學問的,*終只會一事無成。 弈秋是我國戰國時期下棋*好的人,名聲遠揚。有兩個年輕人拜在他門下,跟著弈秋學下棋。弈秋曾教導這兩個年輕人,學習下棋講求心神專一,不能胡思亂想。 弈秋授課的時候,一個年輕人遵從弈秋的教誨,聚精會神地聽著弈秋講解棋藝,下課后還認真鉆研弈秋講過的內容。他在思考棋藝的時候,無論發生多么熱鬧有趣的事情,都不會為之打擾,就專心致志學習琢磨。另外一個年輕人則把弈秋的話當作耳旁風。弈秋授課的時候,這個年輕人雖然耳朵上聽著弈秋講課,但是心里卻在想著其他的事情,三心二意。 學了一段時間,弈秋將兩個學生叫到一起,讓他們對弈,以試探一段時間的學習是否有所長進。兩人擺了棋盤開始下棋,素來認真的年輕人全神貫注地研究棋局,而另外一個心里則想著要是有只天鵝飛過來,他要怎樣找弓箭去射下來,如何做一頓美味的天鵝大餐。 弈秋看到兩個學生的兩種狀態,只搖搖頭嘆氣說:“今后你們兩個中,一定有一個大有成就,另一個則一事無成。” 這個故事通過對比弈秋的兩個弟子的學習態度,向我們說明了學習專心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專注持久、專心用功、專研刻苦這三“專”,將來才能有所作為。 【原文】 昔孟母a,擇鄰處b。子不學c,斷機杼d。 【導讀】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因此選擇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中周圍的人道德高尚,為人和善,那么小孩子也會跟著善良正直;如果身邊的人都品德不良,言行粗鄙,那么小孩子就會一樣惡行沾身,品行敗壞。 同時家長對于小孩子的懲獎,應當講求正確的表達方法。做對了要給予表揚,做錯了要批評指正。選擇適當的懲獎方法,收益更好的效果。 【注釋】 a昔:過去、從前。孟母:孟子的母親。孟子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b擇:選擇、挑選。鄰:鄰居。處:居住。c子:孩子,這里指孟子。d斷:割斷、折斷。機杼:織布機的梭子。 【譯文】 從前,孟子的母親對選擇好的鄰居這一點十分重視,為了挑選到適合孟子學習的居住環境,曾多次搬家。孟子一開始貪玩不愛學習。有次他偷懶逃學回家,孟子的母親非常痛心,把織布機上的梭子折斷了,嚴厲地訓誡孟子:“不能認真有恒心地學習,就像這梭子一樣,梭子斷了,就不能織布了,前面的努力都白費了,這樣半途而廢是不可能成為有用的人的。” 【細說活解】 孟母三遷 母親是孩子的**個老師,也是一生的老師。古時候的婦女大多都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但是母親對于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自幼喪父,由母親倪氏一人辛苦養大。全家生計靠倪氏日夜紡紗織布,維持生活,十分辛苦。倪氏是一個十分有見識的婦女,她知道環境會對小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為了給孟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前后搬家數次。 *開始,孟子和倪氏住在荒郊野外的墓地旁,常有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一路吹吹打打地來往于孟子家門口。孟子年紀小,覺得好玩,就哭學各種各樣的喪儀。他看見人家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小孟子便也模仿著他們的動作,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 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把家搬到了市集旁。這次他家的鄰居是一個屠夫,每天要殺豬賣肉。小孟子覺得很好玩,就跟著肉鋪伙計學起來,天天也在那剁肉,跟人家討價還價,儼然變成了一個賣肉的小販子。孟母知道這樣下去是沒有好處的,當時的社會重農輕商,商人在古代社會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孟母一狠心,便再次搬家。 這次搬家搬到了一所學校旁邊。學校里每天弦歌不絕書聲瑯瑯,一個花白胡子的老頭成日里搖頭晃腦,拖著長長的音調念書。孟子覺得十分新奇,就每天都跑到學校外面玩,偷偷看學校里的孩子怎么念書,怎么學習規矩,回家之后也學著他們的樣子打躬作揖,彬彬有禮。 孟母是我國古代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務實,無私慈愛,但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又十分地果敢決絕,因為她深知環境對于一個處于對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會跟著模仿時期的孩子的影響,因此才屢屢搬家,只為了孟子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就是古人所說的“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孟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十分講究方法,小孟子到了上學的年齡要去念書了。孟子雖然愛學習,但是小孩子都貪玩,有時候覺得學習太枯燥了就會逃學跑出去玩。孟母知道之后很生氣,等孟子玩夠了回家之后就把孟子叫到身邊,一句話也沒說就把織布機上的梭子給弄斷了,梭子斷了就意味著不能繼續織布了,無數個日夜辛勞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孟子看在心里很著急,就跪下來問媽媽:“為什么要這樣?”孟母告訴他:“讀書學習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先一小段一小段的*后才能織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它才有用,才可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像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又有什么用呢?”孟子聽了母親的話,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于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終成為一代亞圣,中國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 孟母看見孟子沒有好好學習,并沒有使用棍棒教育,而是用事實來教育孟子,讓孟子自己去思考事情的道理,這樣不僅培養了孟子獨自思考的能力,還避免了棍棒教育令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的副作用。孟子*終成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孟母三遷、擇鄰而居是分不開的。 【原文】 竇燕山a,有義方b。教五子,名俱揚c。 【導讀】 古代一個家庭一般有很多孩子,但是家長并不會因為孩子多而忽視了對他們的教育,放松了對他們的要求。現代人通常都只有一個孩子,因此更多的目光匯集在一個孩子的身上。即便對孩子更加重視,也要掌握好教育的方法和內容,學習古人教育后代的責任心和方法,不僅僅要教育孩子們好好學習,更要培養他們的品質道德全面發展。 【注釋】 a竇燕山:五代人,本名竇禹鈞,由于他住在燕山附近,人們就稱他為“竇燕山”。竇是人的姓。b義方:(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好辦法。c名:名聲。俱:全、都。揚:顯揚、傳播。 【譯文】 五代時的竇燕山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不僅采用恰當、良好的教育方式,并且總是以身作則。竇燕山有五個兒子,在他的嚴格教育下,都成了品學兼優的人才,每個人都很有成就,聲名傳播四方。 【細說活解】 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是結婚時常用的祝福語,祝愿新人能夠多子多孫,而且子孫各個有出息。這個成語出自于宋朝時期的竇燕山一家,竇燕山出身于富裕的家庭,是當地有名的富戶。竇燕山為人不好。以勢壓貧。傳說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歲,還沒有子女,竇燕山為此十分著急。一天晚上做夢,他死去的父親對他說,是竇燕山心德不端,如不痛改前非,不僅一輩子沒有兒子,還會短命。從此,竇燕山暗下決心,痛改前非,再也不做缺德的事。 竇燕山還在家里辦起了私塾,請名師教課。有的人家,因為沒有錢送孩子到私塾讀書,他就主動把孩子接來,免收學費。后來竇燕山因為周濟貧寒,克己利人,廣行方便,受到人們的稱贊。不久,他的妻子連續生下了五個兒子。 之后,他便把全部精力用在培養教育兒子身上,不僅時刻注意他們的身體,還注重他們的學習和品德修養。竇燕山每天督促孩子們讀書學習,并且親自教導。哪個孩子有不明白的地方,他都會耐心地講解,即便是*小的問題也不會遺漏。 在竇燕山嚴格的教育下,五個兒子都成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做了大官。當時人贊竇燕山的五個兒子為“竇氏五龍”。 當時有一位叫馮道的侍郎曾賦詩一首說:“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這里所說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對竇燕山“五子登科”的評價和頌揚。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從古至今每個家長的愿望,古代家庭組成和現在的家庭組成不同,古代時講求兒女滿堂、承歡膝下的天倫之樂。而現在我們的家庭一般只有一個孩子。古人子孫眾多,卻也都不放松對孩子的教育,無論在學習事業還是道德修養上,都能躬身親為地教育孩子,讓他們長成有用的人才。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古代家長們的教育方式,多引導多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們也能全面地發展。 【原文】 養不教a,父之過b。教不嚴c,師之惰d。 【導讀】 父母的職責不僅僅是撫養孩子長大,更是教孩子以做人的道理,懂得是非觀念,讓他們以健康積極的心態走向社會,成為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才。長大成人并不僅僅是單純地養大而已,更重要的是教導其“成人”,成為能在社會上立足的有用之人。 孩子走進學堂,老師就擔起了教育他的重任。正所謂嚴師手下出高徒,傳道授業的時候老師的要求若是不嚴格,就是變相地害了孩子,是不負責的表現。 以上是《三字經》的**部分,主要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由此表明教育對人的重要意義和從事教育的人應該遵循的原則。 【注釋】 a養:養育、撫養。不教:不教導、不教育。教,教育、教導。b之:的。過:過錯、過失。c不嚴,不嚴格。嚴,要求嚴格。d惰:懶惰、懈怠,馬虎不盡責,與“勤”相對。 【譯文】 父母如果認為只要將孩子們撫養長大,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就可以了,卻沒有教給他們做人的基本道理,這是父母的過錯。而老師不能嚴格要求學生,導致學生因為放任自流而荒廢了學業,這是老師怠惰,沒有認真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細說活解】 遺子千金不如遺子一經 古人有云:“遺子千金不如遺子一經。”給孩子留萬貫家財不如給孩子留下一本經書。這里的經書我們可以當作才能來講。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曾經對家長說:“你能為孩子做的,就是在他們蹣跚走路的時候扶一把,你沒必要邊鋪路邊抱著他走。” 漢朝時有疏廣和疏受叔侄倆,二人都因才華出眾而被皇上封為太子太傅,任職期間,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賞賜,被稱為“二疏”。后來二人稱病請求還鄉,皇上念他們年邁,就賜他們黃金二十斤,皇太子贈金五十斤允許他們還鄉。叔侄二人回鄉后,每日在家中擺酒設宴,邀請親朋好友一同娛樂,還將金遍贈鄉里。過了一年多,疏廣的朋友就勸疏廣,應當買田置宅,為子孫后代考慮,而不是這樣每天耗費。疏廣卻說:“我不是不為子孫考慮,只是家里本來有舊田老宅,子孫如果能夠勤于耕作,那么衣食住行應該是夠了的。現在他們憑空多出這么多錢財,只會讓他們以后的人生懈怠罷了。賢能的人要是有很多錢財,就會拋棄他們原本的志向;愚蠢的人有很多錢財,只會增長他們的過錯。再說這些錢財本來就是皇上賜給我養老的,所以我希望能和鄉黨宗族一同享受皇上的恩賜,不可以嗎?”朋友被他說得心悅誠服。 養育子女不僅僅是將他們養大,讓他們吃好喝好衣食無憂,而是在教授他們知識、道理,讓他們在心靈上自立自強起來,掌握一項安身立命的技能,而不是永遠依偎在父母懷中的溫室花朵。俗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嚴格的家教能夠讓孩子對于規矩和禮儀形成更深刻的認識,然而也并不鼓勵父母以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亦松亦弛,亦嚴亦寬,掌握好教育的力度,才是*好的教育之道。 【原文】 子不學a,非所宜b。幼不學c,老何為d? 【導讀】 兒童生性愛玩,但是對孩子幼年時期的教育是極為重要的。在幼兒時期,人的記憶力很好,凡是記住的東西基本都能終生不忘。因此這段時期的學習不能耽誤,因為所有的知識和本領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都需要后天的學習和教導。正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在少年時期不好好學習知識和本領,荒廢了*好的年華,將來一定會遺憾終身的。 【注釋】 a子:子女、孩子。b非所宜:不應該。非,表示否定的意思;宜,合適、應該。 c幼:年紀小的時候。d老何為:年紀大了能做什么。老,年老的時候;何:表示疑問的語氣,什么;為,作為。 【譯文】 如果父母和老師都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小孩子卻不好好讀書,這是不應該的。一個人小時候不好好讀書學習,等到年紀大了,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會,還能有什么作為呢? 【細說活解】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是我國著名民族英雄岳飛的《滿江紅》里的詞句,原意是指好男兒不要將大好青春消磨,應當抓緊時間建功立業。現在則是勸解年輕人,不要在年少時荒廢青春,蹉跎歲月,等到華發早生再幡然悔悟,為時晚矣。 古人認為,13歲以前的記憶力*好,所以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們將現在不能理解的文章道理統統背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很多道理都會明白。北朝時有一個有名的學者,名字叫顏之推。他著有《顏氏家訓》一書,被譽為“家教規范”,大致講的就是如何教育孩子。 顏之推有好幾個孩子,在孩子三歲的時候,顏之推便讓他們讀書。一次孩子問顏之推:“爸爸,我們非要讀書嗎?我看有好多人,沒有讀過什么書,也能夠高官厚祿、錦衣玉食的,我們為什么一定要讀書?”顏之推回答說:“的確有那種不用讀書,只憑借父輩的福蔭,就當上大官,坐享榮華富貴的人。但是每到緊要關頭時,這些人就束手無策,因為他們沒有讀書,沒有知識。”孩子又問:“那我們能不能長大些再讀書呢?”顏之推又說:“讀書學習應當只爭朝夕,趁年紀小、記憶力好的時候多讀些書,將來才能對于圣賢們的道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以后才能盡早為國家服務,成為有利于江山社稷的人才。” 有些家長會說,孩子還太小,應該讓他們多玩玩;也有些家長會讓孩子學習很多功課,絲毫不放松對孩子的教育。這兩種家長都沒有錯,但是如果能夠綜合一些,在該玩樂的時候不將孩子關在屋里學習,該學習的時候也不因為孩子覺得苦就放松教育,這樣才不失為全面的教育之道。 【原文】 玉不琢a,不成器b。人不學,不知義c。 【導讀】 玉石精美,是因為有能工巧匠對其精心打磨與雕琢,否則,只是一塊頑石。人也一樣,如若不經歷學習與磨煉,就不能擁有健康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言行舉止不符合道義,那么無論再怎么聰明伶俐,也不會得到社會認可,不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所以從古至今,賢明君主都將教育視為治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人只有經過學習才能激發自己的能力增益自己的德行,懂得自我約束。 【注釋】 a玉:玉石。琢:雕刻加工玉石。b成:成為。器:器皿、用具。c知:知道、懂得、明白。義:義理,公正合宜的事,思想行為的規范。 【譯文】 璞玉剛開采出來的時候,看上去和普通的石頭差不多,如果沒有經過專門的雕刻加工,就不能成為珍貴的飾品和器皿。人也是一樣。一個人無論有多高的天賦,如果不學習,就不會懂得為人處世的正確道理,原本優良的天賦也無法得到充分發揮。 【細說活解】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出自于南朝時期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說的是孩子小時候聰明伶俐,但是長大之后未必會像小時候一樣那樣聰慧。自古以來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為著名的就是“傷仲永”的故事。 宋朝時,有一個小孩叫方仲永,他家世代以種田為業。從小仲永出生,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馬上從鄰居那里借來筆墨紙硯,方仲永拿起筆便寫了首詩,而且還給詩寫了個題目。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時,一致認為他寫得不錯。 從此,方仲永家熱鬧起來,經常有人來家拜訪,有人當場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立即就能完成,他的詩不但很有文采,而且非常有道理。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傳到了縣里,引起了很大震動,人們都認為他是個神童。縣里那些人,十分欣賞方仲永。那些人對方仲永另眼相看,還經常拿錢買詩。這樣一來,方仲永的父親便認為這是件有利可圖的好事情,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小仲永長到十二三歲時,見到了著名的大政治家王安石,王安石見他做的詩與從前相比大為遜色。又過了幾年,仲永到20歲時,他的才華已全部消失,跟一般人并無什么不同,人們都遺憾地搖著頭,可惜一個天資聰穎的少年終于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王安石得知后,十分感慨地說:“仲永的本領是天生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但*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都會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很困難吧! 玉石再美,不經過工匠的雕琢也不過是塊石頭,孩子小時候再聰明,不接受教育也只會趨于平庸。一個人縱是再有才華,不經過系統的學習也是很難攀上巔峰的。有人自恃聰明,便不肯好好學習,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長大后反而成為無用之人。所以良好的教育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