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圖解人間詞話:與經典同行 與大師對話:精編精注 全彩讀本:白話彩圖典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65903
- 條形碼:9787511365903 ; 978-7-5113-659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圖解人間詞話:與經典同行 與大師對話:精編精注 全彩讀本:白話彩圖典藏版 本書特色
- ★現代手法解讀 插圖形象直觀 圖解簡潔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強 隨翻隨讀 1. 本書定位為傳統文化經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釋、翻譯,促進理解閱讀古代文化經典。將傳統經典以一種新的方式詮釋。 2. 書中配有大量彩色圖片,逼真生動,圖文集合,聲情并茂。 3. 本書全新講解,全新編排,全新包裝,新穎的裝幀,為讀者呈現一套高品質的國學讀物。
圖解人間詞話:與經典同行 與大師對話:精編精注 全彩讀本:白話彩圖典藏版 內容簡介
《人間詞話》是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王國維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 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本書用簡明的白話文對詞評進行翻譯, 通過串講、賞析, 幫助讀者準確把握詞評的主旨和內涵。
圖解人間詞話:與經典同行 與大師對話:精編精注 全彩讀本:白話彩圖典藏版 目錄
圖解人間詞話:與經典同行 與大師對話:精編精注 全彩讀本:白話彩圖典藏版 節選
上篇 有境格自高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王國維用“境界”評詞本是來源于唐朝王昌齡論詩“物境”“情境”“意境”之說。他將其“意境”理解為“境界”。按我的理解,這“境界”一說所談的應該是一個人在其詞作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生境界,它不僅僅是藝術,還是哲學。 正如一個人要是心術不正,那寫出來的必定成不了大氣候,因為文字總是不知不覺地透露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不管你所寫的是坦蕩之詞,還是要用文字來遮掩你的內心。你寫的是坦蕩之詞,顯露的就是你坦蕩的心;你要靠文字來粉飾自己或者遮掩內心,那文字*終顯露的就是你的虛榮之心或遮掩的自卑。不僅僅在詞中如此,在任何人的文字中都是這樣。 “意境”僅是一種外露的氛圍,“境界”則是無處不在,且深藏、潛行于作品之中的個人精神境界與純粹,袒露作者的性情世界與內心獨白。 真正有人生境界的人才能寫出震撼人心的作品。這樣的作品,并不是要世人抬頭仰視,心里默念著:這是多么高尚,我是多么卑賤。 和一個人接觸久了,你會漸漸摸清他的性格,而一個人的文字也恰似他性格的流露,不管你如何改變,文字卻如影隨形,如同一面時時反照你的鏡子。 王國維先生是早就明白了文字與人的關系的。所謂文學即人學。他所提出的“境界”之說比“意境”更開闊更準確,“意境”僅僅是詞所營造的氛圍,所表達的情感,而“境界”則是從詞里鋪展開來的個人活在人生中的大智慧! 有境界是人生中的一種純粹。純粹不是如平常人所說的單一,或者用簡單就可以概括的去偽存真,純粹指的是精神世界里的干凈,這樣的干凈才能夠散發出真正的智慧,博大之境界。 真正好的作品是可以跟人的心靈對話的,是能夠提升人心境界的。這種作品必定是在生活中獲得了大智慧,自我獲得了救贖,才能夠影響他人,先自救才能夠救人。 有境格自高,有境乃是文字中真正的高貴之氣。 真假無須辨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由這句話觀之,“造境”與“寫境”分別對應的是西方的“理想派”和“寫實派”,我更樂意將其稱為浪漫和現實。 不明文學之人,當他不能明了之時,總是喜歡將文學稱為是“假的”,殊不知只是他的生活經驗或者修養水平尚未達到這樣的一個高度。如果僅僅以“真假”評定文學,那是對我們所聽到的“謠言”的評定。 其實,文學都是假的,但文學又都是真的。 我們看文學作品,它僅僅是一個人的表達,即使是個真實的事件在被轉述之后,也會蒙上轉述人的個人色彩在里面,哪怕是微弱的。所以,在我上**堂新聞課的時候,我的老師就告訴我這個世界不存在真相。真相和絕對的真理一樣,注定是悖論。 不管是現實的“寫境”還是浪漫的“造境”,它都是虛構和幻想的。不過它的本質是我們現實人生的表達和述說。這樣的表達和述說都是真誠的,我們覺得它其實是我們心靈的再現。 物我需兩忘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從此則評論當中,可以看出王國維先生*崇尚的乃是自然、樸素之美,莫與之爭。“自然”和我當初*欣賞王國維的純粹是如出一轍的,人性之美,也是莫如自然。人的心總是被各種欲望爭奪著,當它不健康、不平衡的時候,它就會亢奮、狂躁、峻急??甚至走進黑暗。可是它也能夠猶如一條潺潺流出的溪流,發出悅耳自然的聲響。 王國維在這一則評論中*欣賞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心遠地自偏,心融于南山,眼見菊花,鼻嗅花香,不驕不躁,不慌不忙,此是人生自在悠閑的大境界。似乎人就是這自然景物散發出來的氣質,不需要濃墨重彩,好似一個人高興便要狂叫,一個人悲傷便要號啕,一個人在心智成熟后絕不會如此簡單地表達情感。“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因為早已物我兩忘。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其中*后一句就很明顯地點出了他的喜好,古人的詞,有我之境的寫法是很多的,那么寫無我之境的就顯得稀少了,而正是寫這些無我之境的才是寫詞中的真豪杰。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詞的理解如此,在任何文章中都是這樣的。哪怕一個人在說話,講故事,甚至寫日記的時候,都可以從他的話語和文字中感受到他的個人氣息。更何況,文字和語言在人們的運用中,除卻交流,更多的還是表現自己的方式。既然是表現自己,又怎么不著上自己的色彩呢。“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此句正是作者強烈感情的流露,并且對于自己的感受附著在他物上非常明顯,眼睛是淚眼,可見其傷心,傷心極了去問花,花本就是不說話的,這個時候卻因為自己的傷心而去怪罪于植物的本性。“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此句也是作者的心情不佳,所見皆是陰冷蕭條之境。這些文字所傳遞的都是些大悲大喜之情,是我們平常生活之中的喜怒哀樂*簡單自然的流露,而詞人卻用他漂亮的表達方式將我們的這些情感傳遞得更準確,更容易引起我們的共鳴,這些共鳴往往是對作者當時遭遇的同情,或是對作者心情的理解,讀后便會覺得原來這樣的心情,我們都是如此真切地體驗過,而詞人將這樣的感情*準確地傾吐出來,好的文字起到一種幫助我們表達的作用。 像這樣的文字只要多加演練,那么只要具備一定文字功底的人是很容易達到這個水平的。很明顯的例子就是《紅樓夢》中的一個情節——香菱學詩,一個沒有上過幾天學的香菱,在熟讀了一些詩歌,在林黛玉的指點下,從不會作詩的她也能像模像樣地開始寫詩了,而且還不乏精彩得令林黛玉欣賞的詩句。 但我認為這些都是匠心,正是王國維先生所說的:“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你讀它,你會跟著它悲傷甚至自怨自艾以至消沉,你會跟它歡喜甚至心跳激動以至亢奮。這樣的文字,太多的個人情感在里面,也就是相當于太多的人間煙火在里面,它再生動,再能點觸到你的情感,可是它是躁動的、變化的,不能給你安靜,不能給你人生的祥和與心靈的平靜。 物我兩忘的境界是暗含哲理的人生大智慧,一個悟透生活的人才能夠真正融入生活,才能夠真實地享受、把握生活。我所說的悟透并非就是那種所謂的有些人把“看淡了”“看透了”天天掛在嘴邊,可是稍稍一遇到點事情便覺得自己的人生墮入萬劫不復深淵之人。這樣的人是假天真、偽智慧。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是珍惜自己、珍惜他人、珍惜時光的人,他的活,少了功名利祿的計較,多的是清心寡欲的悠閑。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