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海洋漁業捕撈方式轉變的社會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03916
- 條形碼:9787520103916 ; 978-7-5201-0391-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洋漁業捕撈方式轉變的社會學研究 本書特色
21世紀被稱為“海洋的世紀”,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書從漁業政策、資源配置等角度分析市場和政策的力量是如何影響漁民的行為選擇的,而這種影響的結果不僅導致人與海洋的區隔,而且加劇了社會矛盾。傳統漁村的解體、信仰傳承的斷裂、漁民身份的喪失等,使我們看到海洋漁業的困境和海洋生態危機。而本書討論了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認為只有調整政策、制衡社會力量才能避免異化現象的產生。
海洋漁業捕撈方式轉變的社會學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海洋捕撈及其可選擇性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傳統的“漏網捕魚”轉向現代的“一網打盡”的技術支持、環境條件、文化根源和社會影響。研究發現海洋捕撈方式轉變的原動力是人類拓展生存空間的需求。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從應對自然壓力轉向了滿足人的無限欲求、以產權為核心的現代海洋漁業管理制度誘使著漁民去追逐個體利益的*化,尤其是國際海洋法及其附屬產物更加強化了這種無序的資源爭奪、以競爭為原則的現代漁業經濟體系及其改革改變了漁民的身份,經濟價值取代意義價值成為解釋捕撈方式選擇的合理性依據。捕撈方式的轉變不僅導致了海洋漁業資源枯竭等海洋生態問題,也因為職業群體之間的利益分化而導致了漁民群體之間的緊張關系,以及漁民個體內在的身份認同困境。
海洋漁業捕撈方式轉變的社會學研究 目錄
1.1 研究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方法與本書框架
1.3 研究目的與研究創新
第二章 海洋捕撈方式的可選擇性:文獻綜述與分析框架
2.1 相關研究文獻評述
2.2 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
第三章 傳統海洋捕撈方式及其社會條件
3.1 “漏網捕魚”及其方式
3.2 “漏網捕魚”的技術特點
3.3 “漏網捕魚”的經濟條件
3.4 “漏網捕魚”的社會規范
3.5 “漏網捕魚”的文化禁忌
小結:在技術與文化之間
第四章 現代海洋捕撈方式及其社會條件
4.1 “一網打盡”及其方式
4.2 “一網打盡”的技術支撐
4.3 “一網打盡”的經濟刺激
4.4 “一網打盡”的政策維護
4.5 “一網打盡”的文化認同
小結:在需要與欲求之間
第五章 海洋捕撈方式轉變的原因與影響
5.1 海洋捕撈方式轉變的原因
5.2 海洋捕撈方式轉變的影響
小結:無限欲求與有限理性
第六章 可持續海洋捕撈業及其實現途徑
6.1 可持續海洋捕撈業及其特征
6.2 可持續海洋捕撈業的基礎
6.3 可持續海洋捕撈方式的實現途徑
小結:可持續海洋捕撈業的架構
第七章 結論與反思
7.1 結論
7.2 對問題的反思
7.3 余論
參考文獻
附錄1 三個典型的海洋漁村
附錄2 兩個訪談提綱
附錄3 中國傳統海洋漁具
附錄4 膠東與福建的傳統海洋漁船之比較
后 記
海洋漁業捕撈方式轉變的社會學研究 作者簡介
唐國建,1978年生于廣西全州縣,1996~2003年就讀于吉林大學社會學系,獲學士和碩士學位,2008~2012年就讀于河海大學社會學系,獲博士學位,師從陳阿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社會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