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章太炎全集-附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43777
- 條形碼:9787208143777 ; 978-7-208-14377-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章太炎全集-附錄 本書特色
本書為《章太炎全集》之一種,上半部分收錄章太炎去世之后,其弟子主持的《制言》雜志刊登的唁電、唁函、挽聯、挽詩、祭文、紀念回憶文章,反映了太炎先生逝世后社會各界的對他的悼念、評價等反應。下半部分收錄香港城市大學陳學然整理的《章太炎研究文獻書目初編》,較為全面地體現了自太炎先生生前至去世八十周年對章太炎的研究狀況。
章太炎全集-附錄 內容簡介
過去名人去世,各界致以唁電、唁函、挽聯、挽詩等等,是傳統社會中的一道風景,也可見傳統之風俗。章太炎先生逝世后,各界反應強烈,即于此書中可見一斑。下半冊《章太炎研究文獻書目初編》全面反映八十年來章太炎相關研究成果,奠定了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章太炎全集-附錄章太炎全集-附錄 前言
序
世論太炎先生,曰“有學問的革命家”,或曰“有革命業績的學問家”,無論何者為確,謂太炎先生之于近代中國為鮮有之關鍵人物,當無異議。
先生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人。以慕顧亭林之為人,遂改名絳,別號太炎,后竟以號行。先生生于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一八六九年一月十二日),逝于中華民國廿五年(一九三六)六月十四日,春秋六十有九。
先生生當季世,內政隳頹,外侮日深。先生幼承庭訓,讀《東華錄》,民族主義思想萌焉;博涉經史,不自外于時勢,乃漸有救國之志。初則主改良,入“強學會”,撰述于《時務報》,與康、梁為同道;庚子,斷發割辮,與清廷決絕,既而重訂《訄書》,作《客帝匡謬》、《分鎮匡謬》,一掃尊清之迷思,耑以“光復舊物”排滿革命為的矣。嗣后宣揚革命思想,累遭捕系而不殆。時國人思變,而康氏撰文累牘,以為民主不可行,力倡君主立憲之說。先生以為大繆,奮筆痛駁保皇之非,斥皇帝小丑不辨菽麥,頌民主革命求索自由。時鄒容著《革命軍》,先生序而廣之。清廷大恐,起“蘇報案”,拘先生于獄者三年,而先生聲名益高矣。時人謂《訄書》、《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及《革命軍》出,人人皆言說革命矣。是先生于晚清思潮中,揚清汰濁,改良思想遂漸為世棄。先生凡七遭追捕,三入囹圄,革命之志,彌篤不衰。一九〇六年,先生出獄,東渡扶桑,入同盟會,主筆機關報《民報》倡言革命,與康氏一脈相詰難。有志青年得先生熏潤而投身革命者,豈可數哉!先生又著《俱分進化論》、《革命之道德》、《建立宗教論》、《代議然否論》諸文,于革命力量之奮揚、帝制后之國體、建制諸事,皆有學理之探討,即“中華民國”之名亦出于先生。唏!民國之肇興,先生奠基之功鉅矣。其所論說雖未能盡行,然未可輕而忽之也。
民元既始,先生與孫、黃等不無異同,然心志固在匡救時艱,而無錙珠之私也。洪憲竊國,先生復以反袁遭系,不得出戶者三載,絕食者再,當庭詬詈,耿耿不可屈,而袁氏亦無如之何也。袁氏亡,先生乃得南歸。其時南北紛攘,國猶未安,乃奔走南北,游說四方,期中華之光復,冀黎民之安康。及國民黨北伐,先生復以政見不合,退隱滬上,弘道一隅,若無與于政,然拳拳之心,固未嘗少懈也。繼而東北兵退,熱河不守,淞滬亟變,先生皆唱大義于天下;責張漢卿,助十九路軍,不廢實行。先生晚節昭昭,絕無纖毫之頹唐焉。
先生之學博而約,閎而邃,于經、史、子、集及印、西諸學皆有獨得。舉凡古近政俗之消長,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圣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莫不察其利病,識其流變,觀其會通,窮其指歸。故黃季剛(侃)先生曰:“先生懿行至多,著述尤富。文辭訓故,集清儒之大成;內典玄言,闡晉康(唐)之遺緒;博綜兼善,實命世之大儒”,誠不刊之論也。
先生尤精于小學,學者謂為乾嘉正統派之殿軍。清之樸學,自昆山顧氏肇其端,后竟蔚為大國。文字、音韻、訓詁、目錄、版本、校勘、輯佚、辨偽、沿革地理諸學漸為專門,學者茍通其一,即獲贊嘆,而先生乃能會而通之,上承戴東原(震)、段懋堂(玉裁)、王懷祖(念孫)、王伯申(引之)、俞曲園(樾)之緒余;下啟近代各專門學科之興盛。先生好顧、江、戴、段、王、孔音韻之學,及繙閱大徐《說文》十數過,旳然見語言文字之本原,著《文始》、《新方言》。其躐越前人者,于文與字,不駐足于音同義同、音近義通、一聲之轉之混沌,而依文字之演進以探其源,即后世所謂以歷時觀念檢視本體也。其于音聲,亦不拘于同、近,創《成均圖》,明言對轉、次對轉、次旁轉,益合于音理及語言實際矣。至于發明孳乳、變易二例,尤為前人所不能言。如是,遂使附庸經學之小學,一躍而為獨樹大纛之語言文字學。季剛先生踵而襄之,遂有“章黃學派”之綿綿。
先生治經,專尚古文,與康有為相頡頏。破燕齊方士怪迂之談,謂《春秋》乃史家之實錄而非萬世之圣經;《易》明古今之變,史事之情狀見焉;《禮》、《樂》為周室法制,《詩》記列國之政,《書》之為史益莫須辨;孔子刪定六經,非素王制法,乃在存故史,彰先世,故孔子為史家宗主。然亦許孔氏以“變禨祥神怪之說而務人事,變疇人世官之學而及平民,此其功亦夐絕千古”。此其立意有別于康氏,而摧破之功則略同,經學由是而遂失廟堂之尊。是先生尤斤斤于學術獨立,永葆中國獨有之史學也。先生之治史,繼浙東太沖、二萬一脈,尚博雅,切人事,而于明清易代之際,嘗三致意焉,先生論經史之真意于斯可見矣。
先生亦措意于今所謂哲學者,其論周秦諸子、法相莊周之類是也。先生自敘:“蓋學問以語言為本質,故音韻訓詁,其管籥也;以真理為歸宿,故周秦諸子,其堂奧也。”故先生不以樸學為極歸,進而上之,期于哲理之構建有所成就。乃作《齊物論釋》,以釋氏法相之學釋莊生之書,“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制大理,莫不孫順”,自許為“一字千金”。著《國故論衡》、《檢論》,平章古今學術,如以西方名學解墨,明人性之不離于民族之類,皆能洞幽燭微,臻于圓融超邁之境。先生首唱“文學復古”,實即擬于泰西之文藝復興,而應機說法,“以樸學立根基,以玄學致廣大”,以周秦九流之學復華夏之舊物,新中華之來日也。
先生之學,淹博閎通,而不能忘情于政治,故少年針砭之論,晚乃有駟不及舌之嘆。實則先生光復中華文物之志,條貫始終。晚歲講學吳門,如“子夏居衛(魏),西河于以向學;仲尼反魯,雅頌繇是得職”;匪止此也,乃一則以挽頹風,厲薄俗,取顧寧人知恥、厚重、耿介之說,復揭必信一語,以圖治時人之弊,使人皆得卓立;一則以宣揚國粹,激勵種姓,以文史之學傳中國之命脈,國即亡而必復。嘗言:
夫國于天地,必有與立,所不與他國同者,歷史也,語言文字也。二者國之特性,不可失墜者也。昔余講學,未斤斤于此;今則外患孔亟,非專力于此不可。余意凡史皆春秋,凡許書所載及后世新添之字足表語言者皆小學。尊信國史,保全中國語言文字,此余之志也。
臨終,先生尚以為飯可以不食,學不可以不講,是先生拯溺救危,以祈斯文不墜于地為己任,發揚國之瑰寶為天職,其自任者重矣,遠矣。先生自謂“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回真向俗”,斯亦見其終以國運人事為**要諦也。
先生講學卌年,門生遍天下,從游者各得其一體,皆為名家。承其小學者,黃季剛、錢玄同;繼其史學者朱希祖、王仲犖;汪旭初以文學顯,吳檢齋以經學鳴。余者自成一家者更仆難數。先生實亦下啟新文化運動者。健將如周樹人、周作人、錢玄同、陳獨秀、蔡元培輩,多嘗登章氏之堂或其同道;而其論周秦諸子出于王官,平章歷代學術,實為近代學術史之濫觴;論有清之學,指斥清廷之桎梏,分吳、皖為二派,條析古、今之得失,為總結清學首出之作。其后劉師培、梁任公、錢賓四等繼之,雖勝義迭出,要皆未能破其樊籬……是先生開啟山林,后來可循道而有所成,其嘉惠于學林后世者,豈可以道里計哉,先生者可謂近代之大師矣!
昔錢玄同挽先生曰:
纘蒼水寧人太沖姜齋之遺緒而革命,蠻夷戎狄,矢志攘除,遭名捕七回,拘幽三載,卒能驅逐客帝,光復中華,國土云亡,是誠宜勒石紀勛,鑄銅立像;
萃莊生荀卿子長叔重之道術于一身,文史儒玄,殫心研究,凡著書廿種,講學卌年,期欲擁護民彝,發揚種姓,昊天不吊,痛從此微言遽絕,大義無聞。
是為得先生學術之精義,顯先生踐行之精神也。
先生之功偉,先生之學精,后之仰之者,有志于為國為學者,可不識全豹而言前修耶!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乃有梓行先生《全集》之議,且列入國家古籍出版規劃。上海人民出版社榮膺此任,聚海內英華,句讀校錄,費時多載,乃有《全集》八卷問世。惜非完璧,且囿于時空物力,不免于偶疏。先生文宗魏晉六朝,喜用古字僻典,學人時苦艱晦,難以卒讀,魯迅即嘗言其于《訄書》,“讀不斷,當然也看不懂”。《全集》八卷出,乃得以便人之披覽。近歲先生文字選本漸多,實多本此;學林亦得藉以探賾先生之生平學術及近代之政局、學界之變遷。《全集》之功不可沒也。
雖然,時人亦不能不以《全集》而未全為憾。先生及門,尚在者無多,前輩學人亦如晨星,董理編校之事,一似救寶物于屋火,豈可稍遲哉?三十年來,學界多措意于先生之事之學,求索所得益富益明,再版《全集》,補其未備,此其時也。是以上海人民出版社乃重啟刊行《章太炎全集》之計劃,藉海內外著名教育、研究機構諸公之力,復得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政府戮力褒崇鄉梓先賢,為之大力襄助,乃有新刊《全集》之剞劂,后出轉精,必可期也。
昔予從陸宗達(穎明)先生習小學,承章黃一脈,于太炎先生宏論每有會心,獲益良多。迄今六十載,無時不以章、黃及其高足如穎師者之為學為人自勵,雖不敢以傳人自矜,要亦繼其志而張大其學。今蒙太炎先生哲孫章君念馳與上海人民出版社謬愛,以《全集》之序囑予,憶先哲之諄諄,念來者之嗷嗷,敢不勉而為之。乃略陳所識先生行事、為學之衷心,祈于今于后,繼之者當念茲在茲之意,并及《全集》整理出版、再整理再版之始末云。
繄!先生舍身求義于民族危亡、國粹陵替之際,后學拜誦校理則值民族復興、文化蓬勃之春,先生以文史傳民族命脈,國運必復之論,今也益見其先知矣。傳道于國運轉戾存亡之秋,承前啟后,逝者已矣;繼學于阜平安和之日,改舊立新,其待來者!
章太炎全集-附錄 目錄
輓聯23
輓詩、輓詞47
太炎先生祭文54
太炎先生祭文55
太炎先生傷辭56
太炎先生祭文58
太炎先生祭文59
弔餘杭先生文61
弔章黃二公文63
章先生誄65
悼章太炎先生67
弔章太炎先生70
太炎先生像贊73
太炎先生像贊74
餘杭章先生墓志銘75
章先生別傳78
餘杭章先生事略83
章先生學術述略88
記鳳凰山館論學93
章太炎先生軼事98
談章太炎先生103
章太炎先生在莒録106
紀念太炎先生109
紀念太炎先生111
太炎先生言行軼録113
菿漢大師頌121
悲憶太炎師123
紀念先師章太炎先生126
鐵窗感遇記137
謦欬小識139
書餘杭章先生軼事143
太炎大師謁問記145
追念餘杭大師146
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148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151
章太炎研究文獻書目初編155
章太炎全集-附錄 作者簡介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浙江余杭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學者。作為學者,章太炎是一位國學大師,被視作乾嘉漢學的殿軍,也是近代新學術的開創者。他撰著宏富,留存下來的文字涉及經學、史學、音韻學、訓詁學、醫學、佛學、西學等各個領域,且都有精深的研究,為文字學、經學史、文化史等的研究奠定了方向。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