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瓦舍文化與通俗敘事文體的生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55029
- 條形碼:9787010155029 ; 978-7-01-01550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瓦舍文化與通俗敘事文體的生成 本書特色
宋常立*的《瓦舍文化與通俗敘事文體的生成》介紹:宋元瓦合中的“說話”、北曲雜劇等口頭敘事伎藝轉化為文本,便成為早期的宋元話本、元雜劇等通俗文學作品,與后來的作家寫作不同,它們都是運用口頭程式口頭編創,宋元說話、諸宮調、北曲雜劇等口頭敘事伎藝,無非就是故事在說、唱、演間的轉化,其與群體受眾互動的口頭敘事體制,實質是面對同一瓦合生態環境而采取的共同的“適應對策”。通俗敘事伎藝的文本化是以口語白話寫作能力的提高、
“演一撰”互動的通俗作者群的出現等為前提條件。
明初以后作家的自覺寫作,使“口頭文體”轉化為“
書面文體”,出現了紛繁多樣的書面敘事藝術。
瓦舍文化與通俗敘事文體的生成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等通俗敘事文學作品的產生,是瓦舍勾欄中的說話、雜劇等口頭敘事伎藝文本化的結果。可以說,沒有瓦舍勾欄的出現就沒有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宋元時期的瓦舍,實際就是都市中公眾的娛樂場所,然而,自秦漢至唐封閉型的都市空間中這樣一個獨立的公眾娛樂空間并不存在,所以,公眾也就無法群體性地聚在一起去聽說故事,這是“說話”等面向世俗群體的口頭敘事伎藝不能在唐以前大規模興起的主要社會原因。唐宋之際,都市空間由封閉轉為開放,市民有了充分的空間自由,面向公眾的勾欄瓦舍的出現,使需占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的群體性的通俗敘事伎藝如“說話”、諸宮調、雜劇等得以大規模地發生。這些口頭敘事伎藝運用共同的口頭程式進行口頭創編,它們的口頭敘事體制是在瓦舍中與同一群體受眾的互動中生成的,所以,它們有著大致相同的口頭敘事程式與體制。至宋末尤其是到元代,印刷媒介的介入,使瓦舍眾伎從口頭表演轉化為文本。早期宋元話本、元刊雜劇,其文本更多地體現出口頭敘事的伎藝特征,而明以后的案頭敘事,出現了書面敘事特有的分層敘事、語境敘事、符號敘事等書面敘事方式,這顯示出書面敘事藝術發展的階段性。中國古代小說戲曲文體的發生是從口頭敘。
瓦舍文化與通俗敘事文體的生成 目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