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靈巖山傳-三十二位大師與一座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913316
- 條形碼:9787545913316 ; 978-7-5459-1331-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靈巖山傳-三十二位大師與一座山 本書特色
1.作者獨辟蹊徑,以文化發展為脈絡,為山立傳,本書堪稱中國版的《尼羅河傳》。
2.此書創作長達十一年,作者通過尋訪各方故人、查詢歷史典籍,多渠道查源考據,對靈巖山的地理、歷史、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終以獨特的個人化視角,細細講述有關靈巖山幾千年歷史中所有標志性的人、事、物,用文字與圖片保留了靈巖山的韻與美,贊美了靈巖山對文化傳承的巨大貢獻以及對文化生生不息的追尋,更描述了一樁樁發生在這座山上的動人往事,帶領讀者穿梭于不同時代去感受一座山的博大精深。
3.本書*吸引人之處在于那些文化名人與靈巖山的故事,隋朝高僧釋道仙、印度僧人阿耆多、唐代高僧道因法師、近代高僧傳西法師、昌圓法師、隆蓮法師、曉云法師;基督教神學家賈玉銘;國學大師南懷瑾;一代宗師袁煥仙;書院山長李源澄;著名學者錢穆、馮友蘭、朱自清、蒙文通、郭本道、林思進、潘重規、蕭天石、唐君毅、牟宗三、劉盛亞、羅念生、王恩洋、傅平驤、王家佑、張圣奘……他們,都和靈巖山有一段不解之緣。
4.本書由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建功作序推薦,另有流沙河、龔鵬程、阿來、黃亞洲、葉嘉瑩、譚繼和等名家推薦。
5.本書裝幀精美,畫家陳滯冬為本書專門繪制封面圖,展現了靈巖山的素雅空靈、煙云清曠,畫家張嫻婷專門為本書繪制四幅插畫展現靈巖山的四季之美,這些畫作與靈巖山積淀的歷史與文化相得益彰。
6.書中配有大量關于靈巖山的景物、人物的珍貴圖片資料,如1909年德國人拍攝的靈巖寺、1946年靈巖書院師生合影等,更讓讀者得以窺探歷史上的靈巖山之舊貌。
靈巖山傳-三十二位大師與一座山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部分描寫靈巖山的地理自然之美,第二部分細述在不同歷史階段靈巖山的文化發展狀況以及涉及到名人軼事,第三部分重點詳述國學大師南懷瑾與一代宗師袁煥仙的曠世佛緣,第四部分描寫歷史學家李源澄在靈巖山創辦靈巖書院,廣邀名師進山授課,即使困難重重,毅然堅守辦學的山中歲月。
靈巖山傳-三十二位大師與一座山 目錄
不羨青城
逍遙人間境
靈巖古剎
喜雨坊軼事
深山觀世
故人:東流秦時水,斯人尋不遇
一到靈巖便有情
不盡秦時水
半山道觀半山寺
不悟真諦不出山
青山獨歸田
刻石書經圖永傳
尋找彭門山寺
藏經翻與誰
踏遍青山問靈巖
古寺懸案
拈與胡僧阿耆多
青山師徒誼
一朵蓮花一片云
妙僧傳西
清風徐來讀指月
非參禪處即參禪
隱然有洞天
梵唱福音共鳥鳴
夢回靈巖
我為青山添春色
詩情寄山深
佛心:琴劍埋光易,英雄寂寞難
未進山門先一笑
柴門詩意
仗劍入蜀為覓“仙”
禪心引
巖前語紛紛
那年禪七
一棒敲醒“三大元”
友朋問道記
袁氏幽默
英雄寂寞難
辭靈巖
書魂:杳杳書聲遠,渺渺背影長
孤寂的足跡
滿山紅葉讀書聲
先前風氣
山中不知秋
名門唐家
了望大師身影
昔日學子今何在
秋月何時了
后記 十年翻讀靈巖山
主要參考資料
靈巖山傳-三十二位大師與一座山 節選
清風徐來讀指月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夏,靈巖山的樹木依舊蔥綠如故。此時,它們并不知道,一個叫錢穆的大學者,正從位于成都華西壩的華西大學南端洋樓的沙發上慵懶地坐起,收拾著行囊,為來靈巖山做準備。
在此之前,錢穆(1895~1990)早已名動天下。先生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學時與張壽昆、劉半農和瞿秋白同學,18歲出任鄉村小學教師,錢穆36歲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一文,以辯駁康有為《新學偽經考》之誤言,震驚北京學術界。先后任燕京大學講師,北京大學、齊魯大學、西南聯大、華西大學等校教授,當時已完成的著述如《國學概論》《惠施、公孫龍》《老子辨》《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皆是轟動一時之巨著。
民國三十三年(1943年)秋,遷居成都的齊魯國學研究所停辦,華西大學文學院院長羅忠恕邀錢穆轉去華西大學任教。當時錢先生只提了一個條件,倘若華西大學原為外籍教師準備之南端洋樓有空,他愿去住,以開中西教授平等待遇之先例。此議獲準,錢先生甚為高興,邀師友共住。
是年冬天,錢先生因素有胃病,加之在重慶復興關屢進盛饌,開始亦不覺得不適,等到返回成都,胃病大發。醫生說無大礙,唯需久養,如是臥床凡數月。等到胃病稍痊,已春盡夏來,但還是不能下樓,于是錢先生便在樓廊置一沙發,日間臥其上,聊事閱讀。向樓下索取《朱子語類》有關討論宋代政治者各卷,逐條翻閱。倦則閉目小休,如是有日,精神漸佳,遂依次讀至*后,再向前翻讀。《朱子語類》全書140卷,在樓廊上全部讀完,是為錢先生通覽《朱子語類》全部之**次。等到讀完《朱子語類》,先生的病體也好得差不多了。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暑假,得朋友推薦,錢先生輕裝簡從,移居都江堰靈巖寺。先生為山中有如此清新之空氣,涼爽之環境、優美之風光而大喜,日日登高望遠,不亦樂乎。
游覽之余,先生又向寺中住持傳西法師借來《指月錄》全部,認真閱讀。據先生在《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中言:“此數月內,由于一氣連讀了《朱子語類》及《指月錄》兩書,對唐代禪宗終于轉歸宋明理學一演變,獲有稍深之認識!贝撕,每遇假期,先生皆會上靈巖山消夏、讀書,或自帶,或借閱。他自己亦說:“遇假期,則赴灌縣靈巖山寺,或至青城山道院,每去必盈月乃返。青城山道院中有一道士,屢與余談靜坐,頗愛其有見解有心得。”
而且,錢先生在靈巖山讀書,還有另外之巧遇,不經意間居然找到了傳說已久的老人村。史料曾載,都江堰有老人村,村中人皆近百歲,宋詩人蘇東坡等曾在多處山嶺間,攀援尋覓,無果。不期被錢先生無意間找到,實是意外之喜。
先生在西南聯大教書時有一學生,家住位于都江堰西約十公里的青城山中的老人村。該學生一天恰巧來靈巖寺中游玩時,遇到了先生,并力邀先生前往游覽。先生聞老人村之名已久,欣然偕往。至老人村,見村沿一溪,溪之上源盛產枸杞,果子成熟后多落于水中。據說,村人因為喝了溪水,故均得長壽。村中有人家數百戶,其中高壽超過百歲者,常常有數十人。此村為自成都通西康雅安之要道。有一小集市,常常有人私攜槍械路過,暫宿一兩晚上,遂赴西康販賣,獲大量鴉片返回,復過此市,獲得不法巨利,人群往返如織。
當地村人除種田外,亦因此而生活優裕。老人村中山水風景極幽,村民因此亦不喜歡外出做活,風俗淳樸。比如先生的那位學生遠赴西南聯大讀書,乃是村中向外求學之**人。先生在老人村時,借宿村邊一小學內。暑假無人,獨自居住。師生二人盡日暢游,大為欣悅。過了四五日,游覽略盡,先生準備返回靈巖寺,學生說不行,因為按照當地村俗,一家設席款待,同席者必挨次設席。先生初來此地,即由學生一親戚家設宴招待,因不知道先生將要離去,因此在各家輪番招宴中,不斷有新的村民加入,迄今尚未逐一輪到。若提前離去,則違背了村中風俗,學生將負不敬之罪,并懇請先生再留玩一段時間,并囑咐招宴者不再添請新人,等同席者逐一輪到做一次主人,乃可離去。
于是錢先生又留數日。臨去的那天清晨,先生在學生家早餐。學生父親說道:“先生一來,便由某戚家設宴,吾兒未將村俗相告,遂致多留了先生幾天,獨我家未曾正式設宴,不勝歉疚之至。今此晨餐乃特為先生餞行!碑斎赵绮筒烧镏行迈r玉米做成窩窩頭,全摘新生未成熟之顆粒。故此窩窩頭特別鮮嫩可口。先生于是回憶起自己在北平時,頗愛此品,但從未吃過如此美味者,錢先生感嘆道:這一餐可算是主人家的大花費,唯有感其情厚,無他可言。
先生回到靈巖寺后,再去詢問他人,連問數人,大家都不知道老人村之名,更何況其位置,而真正到過老人村的人,除了先生以外幾無他人。錢先生感慨:“余之游老人村,實如武陵漁人之游桃花源,雖千載相隔,而情景無異也!
錢先生后來南下云南。再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55年應美國耶魯大學東方學系之邀,在該校講學半年,并獲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1967年秋與夫人定居于臺北。影響之大,與胡適先生有“北胡南錢”之稱。此番老人村之游覽,實為錢先生一生之難以抹去的美好記憶。
靈巖山傳-三十二位大師與一座山 作者簡介
王國平:70后代表詩人、著名作家。四川江油人,F居四川都江堰,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理事、四川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省作協報告文學工作委員會委員、巴金文學院簽約作家、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都江堰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奎光書院院長。著有暢銷書《南懷瑾的最后100天》《現在的我們——“5•12”大地震幸存者口述》《挽歌與頌辭》《琴歌》等作品,作品曾獲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四川文學獎、四川省社科獎、金芙蓉文學獎等。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