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幻象之外的言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7850018
- 條形碼:9787537850018 ; 978-7-5378-500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幻象之外的言說 本書特色
白杰著的這本《幻象之外的言說》立足當代先鋒詩學的轉捩點,側重從思想文化層面揭示現代性危機與文學變革的深層關聯;在后現代主義理論的燭照下,結合具體流派來探討文學現代性的跨文化變異、后現代轉向以及多元發展態勢;在吉登斯有關“地方性”與“現代性”論述的啟發下,系統發現了三晉地域板塊對“現代性”主流范式的叛離、校驗和補充。
幻象之外的言說 內容簡介
山西文學有著深厚的傳統,山西的文藝理論與評論在中國文藝批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進入當代,山西的文學理論與評論仍然保持了比較活躍的態勢。特別是新時期以來,可謂陣容強大。新一批評論家涌現出來,他們知識結構新穎,對新現象、新趨勢特別敏感,個性色彩極強,表現出活色生香的發展態勢。 《幻象之外的言說/新銳批評家叢書》就是山西文學評論家白杰所著的一本文學研究和評論合集,共分上中下三篇,包括現代性幻象與當代先鋒詩學、向幻象開戰:后現代主義的詩學實踐、三晉文學:地方性對現代性的質詢。
幻象之外的言說 目錄
**章 “形而上學”批判與后現代詩學的演進
**節 “形而上學”的現代性指向
第二節 集體主義美學中的“形而上學”
第三節 幻象更新與詩學裂變
第二章 “PASS北島”之后的先鋒轉向
**節 北島的域外聲變
第二節 海子的死亡讖言
第三節 生活本相與生命本真
第三章 先鋒詩學的世俗化傾
**節 “世俗化”的缺席、返歸與懸置
第二節 用生命點化世俗
第三節 肉體:與低俗抗爭的世俗樣本
第四章 先鋒詩學的知識本位與知識分子身份
**節 知識分子何以批評詩歌
第二節 “知識”與“知識分子”的分立
第三節 啟蒙幻境的邊界與效度
中篇 向幻象開戰:后現代主義的詩學實踐
第五章 “垮掉”陰影下的莽漢詩人
**節 隱秘而重要的“影響源”
第二節 詩藝創造與詩學迷津
第三節 青春激情與歷史記憶的雜拌
第六章 語言學轉向與語言詩寫作
**節 從“語言”到“文字”的變革
第二節 跳脫生命根基的文字游戲
第三節 在反語義中復原事物
第七章 自白寫作與女性詩學空間
**節 以自白確證自我
第二節 西方啟悟下的中國式自白
第三節 走向公共空間的私密話語
第八章 “非非”式東方后現代主義
**節 “自反性現代性”的詩學體現
第二節 感應后現代主義的震蕩
第三節 “前文化”的傳統血脈
第九章 新古典道路上的現代性重造
**節 跨越時空的致敬
第二節 現代語境中的古典資源
第三節 激活古典的現代技藝
下篇 三晉文學:地方性對現代性的質詢
第十章 印象式批評:悖逆現代性的先鋒
**節 文學史述的現代性危機
第二節 印象式批評的意義
第三節 魚與荃的取舍
第十一章 趙樹理:對現代性的反思與校驗
**節 在民間立場上統合啟蒙與革命
第二節 趙樹理與文學史坐標的移易
第三節 由《走近趙樹理》談“個人”與“主義”的悖立
第十二章 后趙樹理寫作:總體話語之外的地方書寫
**節 命名的合法性及話語沖突
第二節 現代性版圖外的鄉村景觀
第三節 鄉間的神明與生命
第十三章 為零余者代言的“后趙樹理寫作”
**節 現實與先鋒交匯處的卑微生命
第二節 進不了的城與回不去的鄉
第三節 現代性批判的歷史傳承與地域延展
后記
幻象之外的言說 節選
《幻象之外的言說/新銳批評家叢書》: 林賢治,1948年生;北島,1949年生,二人差不多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齡人。倆人經歷了高度一體化的威權時代,目睹了革命的偉力,見證了歷史的苦難,在階級斗爭中確立了基本的思想根基和思維模式。幸運的是,在極度的精神饑渴中,他們較早接觸了一些西方現代文藝及被禁的蘇聯作品,探尋到了“革命”之外的新的思想資源——以“民主自由”為內核的啟蒙思想。“啟蒙”與“革命”在他們的精神結構中匯流,孕生出鮮明的個性特征。首先是知識分子的精英立場,習慣居高臨下地審視、全局性地打量以及真理性地評判。其次,特別強調主體精神的高揚,堅持不調和、不妥協、黑白分明、是非分明的戰斗姿態。再次,充滿理想主義、英雄主義色彩,有殉道者的悲壯。當然,在新思想的獲取、寫作的展開上,北島是遠遠早于林賢治的。早在70年代初,北島就已接觸到專供高干內部閱讀的“黃皮書”,包括卡夫卡的《審判及其他》、薩特的《厭惡》、艾倫堡的《人·歲月·生活》等。他能在“文革”結束之前就寫出《回答》這樣的啟蒙詩篇,并緊緊追隨思想解放潮流去反思“文革”災難,成為“新啟蒙”的中堅人物,都得益于西方文藝的滋養。同樣在70年代,林賢治的閱讀還局限在《人民日報》《參考消息》《朝霞》《學習與批判》等官方報刊。直到進入新時期,他才陸續讀到《日瓦戈醫生》《阿爾巴特街的兒女們》《1984》等一批具有革命反思意味的外國譯作。這使他沒能及時站立在新啟蒙的潮頭,沒能參與到對“文革”的近距離批判中,直到80年代末才逐漸擁有重估歷史、面對當下發言的能力。 北島與林賢治,一為詩人,一為學者,活動在不同的寫作領域,歷史出場的時間也有前后,但在共有的精神資源作用下,還是表現出相近的寫作姿態。北島在詩歌中高喊“我不相信天是藍的”,苦苦追尋“白日夢”,反復書寫“我”與“父親”的緊張關系,展現了普羅米修斯式的悲壯與崇高。林賢治亦鐘情于那些集啟蒙與革命于一身的時代叛逆者、苦難承擔者,極力推舉魯迅、胡風、左拉、托爾斯泰、葛蘭西、盧森堡、茨維塔耶娃、惠特曼、凱爾泰斯等知識分子。二人的寫作都是在事實的,或想象的意識形態高壓下展開,借助對社會主流、時代主調的批判來確證自我的價值意義,以強烈的思想性和革命性震撼人心。 只是對于北島來說,他在崛起之時首先面對的是“文革”廢墟的清理,偏重于個體對極權的反抗,“在沒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個人”(《宣告——獻給遇羅克》)是其80年代創作的主旋律。而當林賢治在80年代末登臺時,本已在部分程度上得到續接、修復的啟蒙傳統在復雜的社會情境中再度遭到破毀,市場經濟的狂潮也愈發嚴重地沖擊著精神道德的堤壩。 所以他的批判對象,不僅有意識形態對個體的奴役,也包括人文精神向商業資本的歸降。而且伴隨市場經濟的持續推進,他將更多精力轉向了資本主義文明的批判。在他看來,90年代以來的詩歌創作正突出體現了市場環境下文學藝術、人文精神墮落,“腐敗、冷漠、茍且、瑣屑、奢侈,90年代詩歌確實體現了中國社會的某種病態,也是一代文學衰退的反映。”有趣的是,自80年代末旅居歐美后,北島詩風大變。作品中很少出現啟蒙者慣常持有的身份優勢、理論自信以及明確的價值判斷,而常常對價值本體提出疑問:“鐘聲是一種欲望/會導致錯誤的方向”(《陽臺》),“我信仰般追隨你/你追隨死亡”(《忠誠》),“爐火如偉大的謠言/迎向風”(《關于永恒》)。可是一旦進入批評領域,他又會拿出啟蒙主義的標尺,指責詩界文壇逃避社會職責、缺乏批判意識。事實上,啟蒙立場在北島那里是一以貫之的。只是身處異國時,北島如馬戲團的“花斑小馬”一般,“沿著陌生人的志向攀登”,期待廉價的“燕麥”和“掌聲”(《東方旅行者》),喪失了啟蒙的對象、啟蒙的權利;但在面對祖國大陸發言時,他則有機會重新扮演啟蒙者角色,撿回失落已久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他批評當下詩歌對于社會職責退避三舍,已成為文人孤芳自賞的玩物,無力擎起戰斗的旗幟。在與查建英的訪談中,更是語調沉重地認為,90年代文藝之所以遭受到商業社會的腐蝕,主要原因還是“五四”啟蒙思想未能在80年代真正扎根,沒有形成強大穩固的知識分子傳統。某種意義上,在西方語境中的失語,進一步強化了北島對啟蒙話語、理想主義、英雄主義的執著。他在一篇題為《民族文化復興之夢》的文章中談到,自己在紐約觀看一場記述俄國知識分子的話劇后,就提出一個設想:“中國是否有可能像俄國知識分子那樣,在不遠的將來掀起一場文化復興運動,砥礪激發,交相輝映,以非凡而持久的創造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些話語所勾勒出的北島,首先是鐵肩擔道義,有著強烈家國情懷的知識分子,而非專研技藝的詩人;其與《回答》中主動承受人類苦難,擎起民族未來的英雄形象毫無二致。 ……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