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游于藝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625822
- 條形碼:9787550625822 ; 978-7-5506-258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游于藝文集 內容簡介
我和王許林先生相識相交久矣。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他考進南京大學中文系,我是他的老師,課內課外多有交往,他常來寒舍借書、討教。畢業后他任教于安徽滁州學院,曾多次邀請我和裴顯生教授去講學,并介紹同仁到我門下進修。后調南京的江蘇教育出版社,又負責編輯出版了我主編的《現代文學觀念發展史》、《當代文藝思潮史》、《世界學術名著導引叢書》等。再后來在三江大學,我任文學院院長,他為兼職教授,彼此共事了十余年。退休之后,也時有“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的雅聚。我們這種亦師亦友的情誼,歷經幾十年風風雨雨,一直持續至今,稱得上“終生不渝”。 許林為人開朗、豪爽,有詩人氣質,上學時很喜歡詩歌創作,其才氣和靈性頗得中文系“詩人教授”趙瑞蕻先生的賞識。時運變遷,他的興趣逐漸轉向古代文學,尤其是古代詩歌和古代文論的研究,常有心得文章刊發于全國各地報刊,每有新作多送我“雅正”。我覺得他既有創作的實踐和甘苦,又有一定文學功底和理論素養,曾勸勉他集中精力研究詩歌史,寫一部有個人風格的、擺脫書卷氣和學究味的詩史著作。可惜他為生活奔波,為家庭操勞,始終未能沉下心來搞詩歌史,這未免是一件憾事。如今人到晚年,他把幾十年來發表過的主要學術文章,選編成一本《游于藝文集》,盛情邀我作序。我翻檢了他一生所“游”的成果,作為老師和老友,心中又感到欣喜與寬慰。他雖然未能寫出獨具一格的詩史著作,卻也沒有虛擲光陰,而是在繁忙的本職工作之余,對中國詩史*輝煌的階段,從《詩經》到漢魏六朝及唐宋的一些重要詩人和作品,都作了一番與眾不同的審視和探索,并提出了“宇宙意識”、“生命意識”等課題,稱得上有所發現和收獲。再比如說,對于《詩經》重要構成的愛情詩,他不僅僅作單篇的、泛泛的、零碎的賞析和評論,而且依據其主要出自民間歌手的特點,立足于超出時空、超出古今、超出中外的人類共性,按照婚戀情愛的不同背景和形態,進行系統化、類型化的歸納和研究,寫出了《愛情詩之類型化研究》,由古見今,以今及古,突出了永恒、普遍的情感和美學意義。同樣,他敏銳發現多為文人創作的古代愛情賦,則不像《詩經》愛情詩那樣坦誠、直率,而是經歷了一個由神化(神神戀、神人戀)到世俗化的委婉演變過程。如此說法,是前人所未見和未言的。再說中國古代兒童詩,這是學術界長期忽視的課題,陸侃如、馮沅君的三卷本《中國詩史》中就只字未提,有些當代作家甚至否定其存在。他不為陳見所聞,在廣泛資料搜集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寫了《中國古代兒童詩初探》一文,論證古代兒童詩孕育于《詩經》而逐步發展為兒童生活詩、兒童教育詩、兒童詠物詩、兒童歌謠四個類別。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學術發現,大大拓展了古代詩歌的研究領域和空間。許林筆下的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開創“貞觀之治”的一代雄主和明君,也是一個成就斐然的文學家,其詩和賦表現了與常人一樣的情感世界,有歡樂、有煩惱亦有痛苦。讓帝王將相從神壇走到人間,讀來興味盎然。書中一組探討古詩技巧、技法的文章,評析細致入微,顯然融合了他個人創作體悟、經驗和甘苦,對讀者欣賞古詩和創作新詩,都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游于藝文集 目錄
流年似水此生何為
——我之“游于藝”的人生告白
**編古代文學之游
《詩經·衛風·芄蘭》篇新解
——兼評聞一多先生的“愛戀”說
《詩經》愛情詩之類型化研究
從神化到世俗化
——中國古代愛情賦的演變
中國古代兒童詩初探
——兼與金近先生商榷
罄宇宙之美殫造化之奇
——中國古代山水詩的宇宙意識
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
——論阮籍《詠懷詩》的生命意識
表傾城之艷色期有德于傳聞
——試析陶淵明的《閑情賦》
一代才子與落魄書生
——王勃論略
恃才簡倨與文如懸河
——楊炯論略
奇窮文士與人間才杰
——盧照鄰論略
俠肝義膽與格高韻美
——駱賓王論略
譎詞云構奇文郁起
——李白《大鵬賦》品讀
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論李白山水詩的內在意蘊
彈琴復長嘯
——漫說古人的“嘯”
偉哉曠達士知命固不憂
——漫說古人的“曠達”
唐太宗專題
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
——作為文學家的唐太宗
武功定天下文德綏海內
——試論唐太宗之賦
觀世俗之飄忽鑒存亡于宇宙
——唐太宗《感舊賦》之意旨探微
帝王的榮耀、惶恐與反思
——唐太宗《威風賦》之情感評析
杜甫專題
說杜詩“獨恥事干謁”
一覽眾山小
——杜甫人格美初探
試論杜甫的兩次創作落潮
——求官和為官時期的作品剖析
杜詩《佳人》之我見
——兼評古今“自喻”說
……
蘇軾專題
古詩技法專題
第二編 古代文論之游
第三編 魯迅研究之游
游于藝文集 節選
《游于藝文集》: 大家或許讀過這段名言:“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陸機《文賦》)確實,萬古恒同而光景常新的大自然,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但構造了人類密不可分的生存環境,而且為人類的藝術創作活動提供了無比豐富、生動的素材,永不止歇地誘發著人類的審美情感、藝術想象和哲理思考。在中國,早如《詩經》中就有“桃之天天,灼灼其華”(《周南·桃夭》)、“兼葭蒼蒼,白露為霜”(《秦風·兼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等自然風光的片斷描寫;到魏晉南北朝時“莊老告退,山水方滋”(劉勰《文心雕龍》),自然山水開始作為獨立的審美欣賞和表現對象,則出現了以謝靈運為代表的山水詩人;而在唐代詩壇,更是形成一個聲勢浩大的山水詩派,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等都在山水詩創作上取得精湛的藝術成就;此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吟山唱水的高手如林,他們時而高歌,時而淺唱,時而悲嘆,時而沉吟,名篇佳作迭出,這一詩歌傳統綿延不斷,在世界詩苑中堪稱一絕,光彩奪目! 那么,古代山水詩是如何感動世世代代的讀者?它們的藝術生命力又為何能長盛不衰?換言之,我們應該怎樣深入認識和鑒賞古代山水詩呢?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從山水詩中概括道德的和社會的價值,例如表現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或寄寓詩人高尚的人格等等。不錯,人與自然山水在廣泛樣態上存在著某種內在的“同形同構”和“感應交流”關系,即自然山水能夠象征、契合人的某種道德品質和感情需求;欣賞自然山水的過程,往往是主體道德觀念尋求客體再現的過程,如孔子所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或如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構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們想起人來(或者,預示著人格的東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為人的一種暗示才有美的意義。”(《生活與美學》)因此,就像孔子高吟“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借松柏來贊美人的堅貞不屈的精神美一樣,致力于發掘自然山水所蘊含的道德、精神、倫理的價值,在千姿百態的自然現象中尋找表現自我的*佳模式,把喜怒哀樂傾注于山水草木之中,一片風景蘊含一種世態人情的折射,這是古代山水詩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鑒賞中需要把握的重要環節。但這僅僅是古代山水詩的一個方面,或者說一種境界。李白有一句名言:“罄宇宙之美,殫造化之奇。”(《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語破的,揭示了古代山水詩中還包含一種人們長期忽略的新境界,一種更深沉的哲學和美學意蘊:宇宙意識的覺醒和探求。這就是說,古代詩人在觀照和表現自然山水時,并不僅僅囿于人的道德精神或現存社會秩序的聯想,他們常常把自己的思路擴展到茫茫自然和綿綿宇宙,用哲學的思維致力于觀照自然本體的底蘊和生命的律動,孜孜不倦地體驗和探索自然之謎、宇宙之謎、生命之謎,尋求人在永恒而無限的宇宙時空中的地位、價值和意義,對永恒與瞬間、無限與有限、生存與死亡,進行因景生情、由情及理的哲理沉思。簡言之,詩人以審美的態度和哲學的眼光在空間上溝通人、自然、社會,在時間上溝通過去、現在、未來,思維活動既在現實和歷史之外徘徊,又向歷史和現實的深處挺進,富有一種哲學涵蓋力和升騰力。 ……
游于藝文集 作者簡介
王許林,男,1945年生,江蘇鎮江丹徒人,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安徽滁州學院中文系教師、學報副主編、《滁州日報》專欄作者。后調南京為江蘇教育出版社編審,曾任江蘇新聞出版系統高級職稱評審委員,兼職南京三江大學文學院、上海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歷年來在《光明日報》、《孔子研究》、《蘇軾研究》、《魯迅研究》、《學習與探索》、《江淮論壇》、《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戰線》、《名作欣賞》、《語文園地》、《章法論叢》、《古典文學知識》等報刊發表文章數百篇。 出版著作有臺灣版《古代文學多功能手冊》。大陸版《青年文化知識手冊》、《柳浪聞鶯》、《傳世經典必讀文庫·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初中生必背古詩文》等。參加編撰有《史記導讀辭典》、《辭賦大辭典》、《古典文學分類集成·詞曲卷》、《金元明清詞鑒賞辭典》、《古代愛情詩鑒賞辭典》等。又應邀兩赴中國臺灣及英國、韓國、加拿大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學術文化交流活動。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