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許壽裳:章炳麟傳(典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8119217
- 條形碼:9787558119217 ; 978-7-5581-1921-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許壽裳:章炳麟傳(典藏版) 本書特色
《許壽裳:章炳麟傳(典藏版)》是現代中國第壹部章太炎評傳,也是許壽裳的傳記代表作。
許壽裳:章炳麟傳(典藏版) 內容簡介
章炳麟,號太炎,既是革命元勛,同時又是國學大師。本書是現代中國**部章太炎評傳,也是許壽裳的傳記代表作。本書記述了章炳麟與孫中山先生同謀革命、締造民國的功勛,以及其對古今東西文化的融會貫通,在語言文字上的著述與貢獻等。
許壽裳:章炳麟傳(典藏版) 目錄
**節 緒言
第二節 滿洲政府的罪惡
第三節 民族主義的淪沒
第四節 帝國主義的猖狂
第五節 固有學術的消沉
第二章 革命元勛的章先生
第六節 幼年期的民族思想
第七節 會見國父痛駁康有為時期
第八節 光復會時期
第九節 入獄時期
第十節 編輯《民報》時期
第十一節 功成后的做官
第十二節 功成后的被幽囚
第三章 國學大師的章先生
第十三節 治學與師友
第十四節 革命不忘講學
第十五節 語言文字學上的貢獻
第十六節 文學上的貢獻
第十七節 史學上的貢獻
第十八節 經子及佛學上的貢獻
第十九節 對于中印文化溝通的期望
第四章 先生晚年的志行
第二十節 對于甲骨文的始疑終信
第二十一節 對于全面抗日的遺志
第二十二節 先生的日常生活
第二十三節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附錄一 《訄書》選
原學**(訄書一)
訂孔第二(訄書二)
儒墨第三(訄書三)
儒道第四(訄書四)
儒法第五(訄書五)
儒俠第六(訄書六)
儒兵第七(訄書七)
學變第八(訄書八)
學蠱第九(訄書九)
王學第十(訄書十)
顏學第十一(訄書十一)
清儒第十二(訄書十二)
學隱第十三(訄書十三)
訂實知第十四(訄書十四)
通讖第十五(訄書十五)
原人第十六(訄書十六)
序種姓上第十七(訄書十七)
序種姓下第十八(訄書十八)
原變第十九(訄書十九)
族制第二十(訄書二十)
民數第二十一(訄書二十一)
封禪第二十二(訄書二十二)
公言第二十七(訄書二十七)
平等難第二十八(訄書二十八)
明獨第二十九(訄書二十九)
冥契第三十(訄書三十)
通法第三十一(訄書三十一)
官統上第三十二(訄書三十二)
官統中第三十三(訄書三十三)
官統下第三十四(訄書三十四)
商鞅第三十五(訄書三十五)
正葛第三十六(訄書三十六)
附錄二 紀念先師章太炎先生
許壽裳:章炳麟傳(典藏版) 節選
二 國學大師
至于章先生學術之大,也是見所未見。試看滿清一代的學術,惟有語言文字之學,就是所謂“小學”,的確超軼前賢,光芒萬丈,其余多是不振。其原因就在滿洲入關以后,用種種兇暴陰險的手段來消滅我們漢族的民族意識。我們看了足以驚心動魄,例如興文字獄呀,焚書呀,刪改古書呀,民多忌諱,所以歌詩、文史趨于枯窳;愚民策行,所以經世實用之學也復衰竭不堪。使一般聰慧的讀書人,都只好鉆入故紙堆中,做那考據訓詁的學問。獨有先生出類拔萃。雖則,他的入手工夫也是在小學,然而以樸學立根基,以玄學致廣大。批判文化,獨具慧眼,凡古今政俗的消息,社會文野的情狀,中、印圣哲的義諦,東西學人的所說,莫不察其利病,識其流變,觀其會通,窮其指歸。“千載之秘,睹于一曙”,這種絕詣,在清代三百年學術史中沒有第二個人,所以稱之曰國學大師。
三 中華民國國名的解釋
章先生的地位,無論在中國學術史上,或在中國革命史上都是卓絕的。我們有國父和先生才有革命,有革命才有“中華民國”。要曉得我們的中華民國之稱,尚系發源于先生的《中華民國解》。現在錄一節如下:
中國之名,別于四裔而為言。印度亦稱摩伽陀為中國,日本亦稱山陽為中國,此本非漢土所獨有者。就漢土言漢土,則中國之名,以先漢郡縣為界。然印度、日本之言中國者,舉中土以對邊郡;漢土之言中國者,舉領域以對異邦,此其名實相殊之處。諸華之名,因其民族初至之地而為言。世言昆侖為華國者,特以他事比擬得之;中國前皇曾都昆侖以否,史無明征,不足引以為質。然神靈之胄自西方來,以雍、梁二州為根本。宓羲生成紀,神農產姜水,黃帝宅橋山,是皆雍州之地;高陽起于若水,高辛起于江水,舜居西城(原注:據《世本》,西城為漢中郡屬縣,故公孫尼子言舜牧羊于漢陽。據《地理志》,漢中郡褒中縣有漢陽鄉),禹生石紐,是皆梁州之地。觀其帝王所產,而知民族奧區,斯為根極。雍州之地,東南至于華陽而止;梁州之地,東北至于華陽而止。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曰華,則緣起如是也。其后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至于秦、漢,則朝鮮、越南皆為華民耕稼之鄉,華之名于是始廣。華本國名,非種族之號。然今世已為通語,世稱山東人為侉子者,侉即華之遺言矣。正言種族,宜就夏稱。《說文》云:“夏,中國人也。”“蠻夷猾夏”,《帝典》已有其文,不知起于夏后之世。或言遠因大夏,此亦與昆侖華國同類。質以史書,夏之為名實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謂之夏,或謂之漢,或謂之漾,或謂之沔,凡皆小別互名;本出武都,至漢中而始盛,地在雍、梁之際。因水以為族名,猶生姬水者之氏姬,生姜水者之氏姜也。夏本族名,非邦國之號,是故得言諸夏。其后因族命地,而關東亦以東夏著。下逮劉季,撫有九共,與匈奴、西域相卻倚,聲教遠暨,復受漢族之稱,此雖近起一王,不為典要;然漢家建國,自受封漢中始,于夏水則為同地,于華陽則為同州,用為通稱,適與本名符會。是故華云,夏云,漢云,隨舉一名,互攝三義,建漢名以為族,而邦國之義斯在;建華名以為國,而種族之義亦在:此中華民國之所以謚。(太炎《文錄•別錄卷一》)
由此可知華是國名,原于華山。雍、梁二州,中間以華山山脈為界(秦嶺山脈應正名為華山山脈)。我們的祖先開國,本以這二州做根據。故就華山山脈以定方位,而名其國土曰華。夏是族名,《說文》訓中國之人。因為本是族名,并非邦國之號,所以得稱諸夏。國父說過:“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在中國是適當的,在外國便不適當。”這句遺訓,于今于古,都是恰當的。我們從古以來,自稱華夏。華夏二字連稱,便可作為國父所說“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的一個實證,又得先生這樣明白地解釋,使人豁然貫通,真可謂之“相得益彰”。
許壽裳:章炳麟傳(典藏版) 作者簡介
許壽裳(1883—1948),字季茀,號上遂,紹興趙家坂人,早年就讀紹郡中西學堂和杭州求是書院。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與傳記作家。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