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人文新論-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19481
- 條形碼:9787030519481 ; 978-7-03-05194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科學與人文新論-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本書特色
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融合,是當今世界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本書首先對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分離和對立的現象、傾向和思潮,做了深入的歷史考察和哲學分析,并揭示其多種根源,特別是科學觀和人文觀的根源;其次,從多個角度揭示了科學與人文的關聯,并探討如何在兩種文化之間架起橋梁;*后,構建了一種人文化的科學觀和科學哲學、教育觀和教育哲學,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創新文化的理念,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闡明了實現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相融合的途徑。
科學與人文新論-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內容簡介
本書可供科技哲學、文化哲學、教育哲學等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閱讀;也可作為通識教育讀物,供對科學與人文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參考
科學與人文新論-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目錄
目錄
導論 1
一、科學與人文的共同繁榮 1
二、經濟與社會全面進步 13
三、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 27
四、論著概要 38
**章 兩種文化的分離和對立 48
**節 歷史考察 48
第二節 根源分析 69
第二章 科學與人文主義 83
**節 人文主義的三種形式 83
一、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與科學 85
二、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人文主義與科學 91
第二節 后現代主義與科學 96
一、對“人”及其“人性”的消解 97
二、另類人文主義的另類經驗基礎 101
三、人文與科學的對立 103
四、大寫“真”“善”“美”的解構 109
第三節 科學人文主義 113
一、“傳統型”或“正統型”的科學人文主義 114
二、“激進型”或“反叛型”的科學人文主義 117
三、“中間型”或“折中型”的科學人文主義 121
四、分析與評價 127
第三章 科學與人文的關聯 130
**節 科學與藝術的關聯 130
一、認識與體驗 130
二、理性與非理性 134
三、客觀性與個性 137
四、真理與美 140
第二節 人文科學的科學性與人文性 144
一、兩種狹隘的科學觀 145
二、人文科學的科學性 148
三、人文科學的人文性 153
第三節 科學與人文的價值關聯 158
一、科學的人文價值 158
二、人文的科學價值 163
第四節 科學與人文的精神關聯 168
一、理論或作品層面的精神關聯 169
二、方法論層面的精神關聯 174
三、價值論層面的精神關聯 177
第四章 架起溝通兩種文化的橋梁 180
**節 從科學哲學走向科學文化哲學 180
一、關于橋梁的意識 181
二、走出現有的困境 183
三、開辟廣闊的前景 187
第二節 科學史與人文史的融合 195
一、薩頓的科學史觀 196
二、薩頓科學史觀的意義 201
三、推進科學史與人文史的融合 206
第三節 科學倫理學的歷史使命 211
一、科學與倫理之間:積極的維度 211
二、科學與倫理之間:消極的維度 213
三、在真與善之間架起橋梁 215
第四節 科學美學的廣闊天地 222
一、真與美:一個古老的話題 222
二、科學與美學的呼應 223
三、在真與美之間架起橋梁 227
第五章 人文化的科學觀和科學哲學 235
**節 科學文化論 235
一、如何理解科學文化 236
二、當代科學觀的局限和偏頗 237
三、研究科學文化的意義 239
第二節 論文化及其價值 241
一、何為文化 242
二、科學與文化 245
三、文化的價值 249
第三節 關于科學哲學的性質和定位問題 251
一、科學性與人文性 252
二、世界性與民族性 256
三、學術性與現實性 259
第四節 科學文化哲學論綱 263
一、從知識論到文化論 264
二、從“小哲學”到“大哲學” 269
三、讓學院哲學面向社會現實 275
四、使科學哲學中國化 279
第五節 科學生存論 282
一、一個被忽視或曲解的重大問題 282
二、在形而上層面的契合 286
三、科學與生命的交融及其意義 289
四、科學哲學與生命哲學的融合 293
第六章 科學與創新文化 296
**節 自主創新呼喚創新文化 296
第二節 創新文化之魂 300
一、創新文化與科學精神 300
二、創新文化與人文精神 304
三、創新文化之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 307
第三節 創新文化與科學觀的轉變 310
一、創新文化與實證主義科學觀的沖突 311
二、創新文化與功利主義科學觀的沖突 315
三、創新文化呼喚科學觀的轉變 319
第四節 從實證管理到人文激勵 323
一、實證管理:局限與偏頗 323
二、從科學觀的轉變到科研管理觀的轉變 326
三、人文激勵:理念與價值 330
第五節 科學生活的人文復歸 334
一、知識論的缺陷 335
二、工具論的偏頗 338
三、科學的人文本性 340
四、科學生活的人文復歸 344
第七章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347
**節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分離的根源 347
一、狹隘的科學觀和人文觀導致狹隘的教育觀 348
二、狹隘的科學觀對教育和教育觀的影響 349
三、狹隘的人文觀對教育和教育觀的影響 353
第二節 從知識教育到文化教育 357
一、知識教育:問題與困境 357
二、從科學觀的轉變到教育觀的轉變 361
三、文化教育:出路與希望 365
第三節 教育與人文精神 369
一、教育目的與人文精神 369
二、教育方法與人文精神 373
三、教育內容與人文精神 376
第四節 教育與生命 380
一、教育內容要切入生命 380
二、教育者要切入生命 384
三、受教育者要切入生命 387
第五節 教育與幸福 390
一、教育與幸福的分離 390
二、教育對幸福的意義 393
三、幸福對教育的意義 397
參考文獻 402
后記 410
索引 413
展開全部
科學與人文新論-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作者簡介
孟建偉,1955年生,浙江紹興人,哲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技術文化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北京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1982年1月畢業于浙江師范大學數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88年6月畢業于南開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1999年7月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2004年5~9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主要學術領域包括科學哲學、文化哲學和教育哲學。著有《科學技術哲學研究》、《論科學的人文價值》等。在《哲學研究》、《教育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曾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學術年鑒》、《中國哲學年鑒》、《哲學動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轉載學術論文或介紹學術觀點百余次。曾獲省部級以上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6次,獲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1995年首批入選北京市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