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北周石窟造像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337948
- 條形碼:9787542337948 ; 978-7-5423-379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周石窟造像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作為敦煌與絲綢之路石窟藝術之*新學術研究成果,既有石窟群整體性的研究,又有石窟個案研究,多層次透視出石窟藝術的博大精深。
北周石窟造像研究 內容簡介
北周石窟寺主要分布在北方西部地區,以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天水麥積山、固原須彌山等地為主,還包括一些中小型石窟寺。北周各區石窟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生,通過對其背景研究,不僅能夠厘清各地的特點及發展演變的脈絡,并可了解其相互間的影響。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是中國石窟寺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周石窟造像研究/敦煌與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從北周石窟寺類型分析、北周各石窟寺比較、北周單體造像研究、南朝造像與北周石窟及單體造像的關系等方面對北周石窟造像的源流及藝術特點等做了深入研究。
北周石窟造像研究 目錄
第二章:北周洞窟類型分析
第三章:各石窟寺北周洞窟比較
第四章:北周單體造像研究
第五章:北周石窟造像與南朝造像的關系
參考文獻
后記
圖版目錄
北周石窟造像研究 節選
《北周石窟造像研究/敦煌與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 中原西部地區是我國早期佛教的初侵染地,西來的佛教思想及其藝術,通過絲綢之路,*先到達中原西部地區,使得中原西部地區受到西域文化的影響較大,早期造像中西來的成分較多。與此同時,此地區又受控于中原政權,中土的傳統文化也對它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因時空上的距離,中原的新思想、新內容及新樣式對其影響總是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在這樣的歷史及文化背景下,中原西部地區的佛教思想及其藝術呈現出受到東西兩種文化影響的樣態。西魏、北周統治中原西部地區后,此區文化明顯落后于中原東部地區,其繼承北魏以來的舊有因素較多,新內容、新樣式的產生較緩慢。與此同時,長安、隴東、秦州、原州等地處于絲綢之路的要沖,也出現了代表自身特點的石窟寺及造像。 江南是我國佛教文化的另一重要地區,其佛教文化的分布是沿長江而行,上游以益州為中心,下游以建康為中心。建康為南朝文化中心地區,其地不僅文化底蘊深厚,佛教思想的傳入也較早,之后隨著北方人士及僧侶兩次避地江南,為其帶來了大量的高僧、工匠,佛教文化也極盛。同時南朝**的文化藝術對北朝佛教造像樣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北魏晚期褒衣博帶、秀骨清像造像樣式風靡全國;東西魏晚期逐漸出現的豐壯短粗類型,也是吸收了南朝“張家樣”畫風的特點而形成的;經東南亞而來的印度笈多朝佛教藝術也首先影響建康地區,之后順江而上波及益州,并通過南北交流反映到北方造像中。而以益州為中心的長江上游地區,在受到北朝早期佛教及其造像形式、南朝文化中心建康的共同影響后,出現了一定數量的石窟寺及單體造像,同時形成了頗具特點的造像風格。南朝石窟寺及造像不僅有自身的發展特點,也與周圍的地區產生了互動與影響,如建康與青州、益州與長安、秦州等地的交流,促進了中原西部與長江流域佛教造像藝術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在南朝繪畫風格及笈多藝術的影響下,北朝晚期佛教造像藝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