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學教義-(第二版)-(總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79649
- 條形碼:9787301279649 ; 978-7-301-27964-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刑法學教義-(第二版)-(總論)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根據《刑法修正案(九)》及相關司法解釋的相關內容進一步完善刑法總則部分的表述,而且,本次修訂將*版中因字數過多冗長的的部分予以刪除,或者以注釋或單獨的問題做進一步精煉,以減少本書厚度,并將*版中沒有表述清楚的內容能夠進一步闡釋清楚。本書初版于2014年6月,首印2000冊,今年上半年已經全部銷售完,湖北省咸寧市中院、武漢大學法學院、西北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等院校、實務部門均批量購買本書用作辦案指導和教材用書。
刑法學教義-(第二版)-(總論) 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我國《刑法修正案(九)》、截至2017年1月施行的*司法解釋以及張明楷教授和黎宏教授2016年出版的*教科書等理論和實務內容,對本書中有關犯罪構成、共同犯罪、犯罪未遂、限制減刑和假釋等內容進行較為重要的修改,緊跟我國刑法理論和立法*動態。
刑法學教義-(第二版)-(總論) 目錄
001第二版自序003**版自序005本書立法文件與司法文件縮略語**編 刑 法 序 說00**章 刑法概述00**節 刑法的概念和淵源00一、 刑法的概念00二、 刑法的淵源00三、 刑法的類型和表述00四、 刑法規范的不足00第二節 刑法的基本原則00一、 刑法基本原則的概念和界定0二、 罪刑法定原則0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0四、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0第三節 近代刑法與刑罰的近代合理化0一、 近代刑法的概念0二、 刑法的發展0第四節 刑法的解釋0一、 刑法解釋的必要性0二、 刑法解釋的分類0第五節 刑法的用語0一、 立法規定的用語0二、 學理上個別用語0第二章 刑法的效力范圍0**節 刑法的空間效力0一、 刑法的空間效力0二、 我國刑法空間效力的規定 0第二節 刑法的時間效力0一、 刑法時間效力的概念0二、 刑法的生效和失效0三、 刑法的溯及力第二編 犯罪構成論0第三章 犯罪及其要件0**節 犯罪的概念0一、 犯罪觀與犯罪概念0二、 犯罪的概念0第二節 犯罪構成0一、 犯罪構成概說0二、 我國刑法中犯罪構成的概念0三、 犯罪構成的結構和類型0四、 犯罪構成要件的要素0五、 犯罪構成的體系0第四章 構成客觀**要件0**節 客體0一、 客體的概念和意義0二、 客體的分類0三、 直接客體的理解和把握0第二節 對象0一、 犯罪對象的概念0二、 犯罪對象在犯罪構成中的意義和作用0第三節 危害行為0一、 行為的學說二、 危害行為三、 危害行為的形式四、 不純正不作為犯作為義務來源的范圍五、 作為犯與不作為犯在刑法中的規定六、 “持有”的法律屬性七、 危害行為與思想的界限第四節 犯罪主體一、 犯罪主體的概念二、 自然人主體三、 單位主體第五節 危害結果一、 危害結果的概念及種類二、 危害結果的地位與意義第六節 因果關系一、 因果關系概說二、 大陸法系因果關系的學說三、 我國刑法中的因果關系理論第七節 時間、地點和方法一、 時間二、 地點三、 方法第五章 構成主觀**要件**節 責任能力一、 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二、 刑事責任能力的程度和劃分第二節 罪過一、 罪過界定及其要素二、 罪過的認定第三節 故意一、 犯罪故意的學說二、 犯罪故意的概念 三、 犯罪故意的心理結構 四、 犯罪故意的法定類型五、 刑法理論上犯罪故意的其他分類六、 犯罪故意的認定第四節 過失一、 犯罪過失的概念二、 犯罪過失的構造三、 注意義務四、 注意能力 五、 注意義務與注意能力的關系六、 過失的法定類型七、 過失的理論分類八、 允許的危險和危險的分配九、 信賴原則在過失犯罪中的應用十、 過于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第五節 動機與目的一、 犯罪目的二、 犯罪動機 三、 犯罪目的與犯罪動機的關系第六章 違法阻卻事由**節 違法阻卻事由概述一、 違法阻卻事由的概念 二、 違法阻卻事由的理論依據第二節 正當防衛一、 正當防衛的概念 二、 一般正當防衛 三、 特殊防衛四、 警察正當防衛第三節 緊急避險一、 緊急避險的概念二、 緊急避險的條件三、 避險過當及其刑事責任四、 避險失敗的責任第四節 其他違法阻卻事由一、 不可抗力 二、 義務沖突 三、 被害人承諾四、 推定承諾 五、 法令行為六、 正當業務行為七、 自救行為與自我冒險八、 自損行為九、 勞資爭議第七章 責任阻卻和減輕事由**節 責任阻卻和減輕事由概述一、 責任阻卻和減輕事由的概念二、 責任的本質三、 責任原則與責任阻卻與減輕第二節 年齡一、 刑事責任年齡的概念二、 刑事責任年齡的立法規定三、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的范圍第三節 精神障礙及重要生理功能缺陷一、 精神障礙的概念二、 精神障礙對刑事責任能力的影響 三、 影響刑事責任能力的重要生理功能缺陷第四節 認識錯誤一、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的概念及存在的范圍 二、 法律認識錯誤三、 事實認識錯誤第五節 期待可能性一、 期待可能性的意義二、 期待可能性的標準 三、 意外事件四、 不可非難的社會行為第六節 原因自由行為 一、 原因自由行為的意義二、 醉酒人的責任能力第三編 犯罪形態論第八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節 故意犯罪的犯罪形態一、 概述二、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存在的范圍第二節 犯罪既遂一、 犯罪既遂標準的考察二、 既遂犯的形式第三節 犯罪預備一、 犯罪預備的概念和特征 二、 預備行為的形式三、 犯罪預備與犯意表示 四、 預備犯的刑事責任第四節 犯罪未遂 一、 犯罪未遂的概念二、 犯罪未遂的特征 三、 犯罪未遂形態的種類四、 未遂犯的刑事責任第五節 犯罪中止一、 犯罪中止的概念二、 我國刑法中的犯罪中止的類型三、 犯罪中止的特征四、 中止犯的刑事責任第九章 共同犯罪**節 共同犯罪概述一、 犯罪的參與體系二、 共同犯罪成立的學說三、 我國刑法理論有關共同犯罪的觀點第二節 正犯與共犯一、 正犯與共同正犯 二、 正犯與狹義共犯第三節 狹義共犯一、 共犯處罰根據 二、 狹義共犯的法律屬性第四節 共同正犯中的爭議一、 共謀的共同正犯二、 繼承共同正犯三、 片面共犯四、 間接正犯 五、 親手犯 六、 對向犯 七、 過失共同正犯第五節 基于我國立法共同犯罪的分析一、 共同犯罪的條件二、 共同犯罪的形式第六節 我國刑法中共同犯罪參與者及其刑事責任一、 我國刑法中共同犯罪參與者的分類標準二、 共同犯罪參與者的刑事責任第七節 共犯與身份一、 主犯犯罪性質說的爭議二、 不真正身份犯與共犯的定罪處罰三、 無身份者能否為真正身份犯的共同正犯第八節 共同犯罪中的認識錯誤及共同犯罪關系的脫離 一、 共同犯罪中的認識錯誤二、 共同犯罪關系的脫離第十章 罪數形態**節 罪數形態概述一、 罪數區分的意義和區分標準二、 罪數的種類第二節 實質的一罪 一、 想象競合犯二、 繼續犯 三、 結果加重犯第三節 法定的一罪一、 集合犯 二、 結合犯第四節 處斷的一罪 一、 連續犯 二、 牽連犯 三、 吸收犯第四編 刑 罰 論0刑法學教義(總論)(第二版)\\\///目錄[2]0 第十一章 刑罰及其裁量**節 刑罰理論一、 刑罰的概念二、 刑罰的目的第二節 刑罰種類一、 主刑 二、 附加刑 三、 非刑罰處理方法第三節 刑罰適用原則一、 量刑的原則二、 量刑情節第四節 累犯一、 累犯的概念和分類二、 一般累犯及成立條件三、 特別累犯及成立條件四、 累犯的刑事責任第五節 自首與立功一、 自首的概念和類型二、 自首與坦白的關系三、 立功第六節 數罪并罰一、 數罪并罰概述二、 數罪并罰的原則三、 不同情況下數罪并罰原則的具體適用四、 數罪并罰的其他問題第七節 緩刑一、 緩刑的概念二、 一般緩刑三、 戰時緩刑第十二章 刑罰執行制度**節 刑罰執行概述一、 刑罰執行的概念二、 刑罰執行的原則第二節 刑罰的執行一、 死刑的執行 二、 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執行三、 拘役、管制刑的執行四、 財產刑的執行五、 剝奪政治權利刑的執行第三節 減刑一、 減刑的概念二、 減刑的適用條件三、 減刑的程序和減刑后的刑期計算第四節 假釋一、 假釋的概念二、 假釋適用的條件三、 假釋的程序、考驗和撤銷第十三章 刑罰的消滅**節 刑罰消滅概述一、 刑罰消滅的概念二、 刑罰消滅原因第二節 時效一、 時效概述二、 追訴時效第三節 赦免一、 赦免的概念和種類二、 我國赦免制度的特點
展開全部
刑法學教義-(第二版)-(總論) 作者簡介
林亞剛,法學博士,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武大刑事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中國刑法學、外國刑法學和犯罪學。2010年當選武漢大學第五屆"尊師愛學"我最喜愛的十佳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