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針藥濟世-張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31688
- 條形碼:9787513231688 ; 978-7-5132-316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針藥濟世-張吉 內容簡介
《針藥濟世:張吉》分六章介紹張吉教授的從醫經歷、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及學術傳承。①醫家小傳:介紹張吉教授學醫成才之路的經驗和事跡。②讀經心得:介紹張吉教授研究《黃帝內經》的心得與體會及運用《黃帝內經》思想防治疾病的經驗。③辨經論絡:介紹張吉教授“經脈病候辨證及針灸論治”的學術思想,包括對十二正經及任督二脈進行辨證分析。④談針論道:介紹張吉教授對經典理論的認識與發展及中西互參、針藥結合的學術特色。⑤專病針治:介紹張吉教授對風濕免疫性疾病、慢性退行性疾病、頭面部疾病及神經系統疾病等4個系統的12個代表病種的臨證經驗,每個病種從病證綜述、經驗總結和驗案精選3個方面進行論述,體現了他的診療思路。⑥薪火傳承:本章收集了他弟子的7篇文章,是對張吉教授學術思想與經驗的繼承和總結。
針藥濟世-張吉 目錄
一、吉世活人,精彩一生
二、鉆研經典,著書立說
三、懸壺濟世,醫者仁心
四、教學科研,為人師表
附:思念無盡,后世楷模
第二章 讀經心得
一、天人統一觀是《黃帝內經》理論核心思想
二、陰陽、五行學說是《黃帝內經》辨證施治的重要指導原則
三、藏象、經絡學說是《黃帝內經》臨床辨證的理論核心
四、病機十九條是《黃帝內經》病機理論的核心內容
五、《黃帝內經》厥證的初步探討
六、《黃帝內經》“五節刺”的臨床應用
七、《黃帝內經》放腹水法的臨床認識
八、《黃帝內經》天牖五部的臨床應用
九、重溫《靈樞》“上守神”
十、《黃帝內經》針刺治療急重病證
第三章 辨經論絡
一、十二經絡病候辨證
二、任督二脈病候辨證
第四章 談針論道
一、略談“東垣針法”
二、張從正對針灸學的貢獻
三、辨證論治,針藥并施
四、疑難雜癥,七辨為要
五、不囿常規,明辨病證
六、針藥并用治療常見免疫性疾病痹病146例臨床觀察
七、強直性脊柱炎(活動期)33例中醫辨證論治
八、針刺、中藥并治震顫麻痹
第五章 專病針治
一、風濕免疫性疾病
二、慢性退行性疾病
三、頭面部疾病
四、神經系統疾病
第六章 薪火傳承
一、經脈辨證論治之我見
二、張吉教授重調肝腎辨治免疫系統疾病的經驗點滴
三、張吉教授學術經驗述要
四、張吉教授臨床經驗總結
五、張吉辨證論治銀屑病關節炎經驗
六、以頭穴為主治療卒中后遺癥——張吉臨證經驗
七、張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經驗
張吉教授大事記
針藥濟世-張吉 節選
《針藥濟世:張吉》: 九、重溫《靈樞》“上守神” “九針十二原”是《靈樞》開宗明義**篇,有人稱這篇是針法的總綱,因而對后世影響很大。 原文中說:“小針之要,易陳而難人。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赭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小針是指本文中所說的九種針具之一,即現在常用之毫針。粗工是指一般醫生,對毫針針法只能拘謹地觀察患者的外在形體表現,但是技術高明的醫生,那就不同了,不但看外表而且要看到實質,這就要掌握經脈之“神”,即經脈之氣的往來盛衰變化,因此,叫“上守神”。經脈之神是什么樣的呢?是“神乎神”,前者的“神”是指脈神,后者的“神”是脈氣的動態如神,神是指事物的變化不容易被掌握,所謂“變化莫測之謂神”,即經脈之動態可以會意,但又難于掌握。那么,又如何掌握和觀察脈之神呢?只能從穴位中經脈之氣的往來盛衰來觀察,因而叫“客在門”,門即穴位(孔穴),它是經氣通于體表的孔道,如果沒有詳細觀察孔穴經氣盛衰變化,怎樣知道疾病的原因呢?腧穴的脈氣又如何觀察呢?“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說明只有上工才能掌握穴位中經氣變化之動態和往來的時機。而且孔中之脈氣變化是極其清靜的,必須虛心靜氣,專心觀察,其氣之來至清無濁,至靜無躁,極其純真而清靜。只有感覺到經脈中之氣的動態變化、往來順逆才能行針法。補瀉針法的*基本要求是“刺之微,在速遲”,即其微妙在于手法的快慢,刺法要與經脈之氣流動快慢相一致,動靜往來要合拍,所以下文又說:“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扣之不發。”這就要求正確補瀉手法與氣之往來相一致,該補該瀉,不可耽誤片刻,不能差之毫厘,要恰到好處。補瀉手法要求極高,如果該補不補,該瀉不瀉,就如同箭已扣在弓弦上,該扣扳機而未發,這就叫“扣之不發”。正確補瀉就是隨其經脈之氣的往來“迎而奪之,追而濟之”,即迎其邪氣之來,脈氣之盛時行瀉法而瀉邪氣,隨其經脈之氣去行補法,即補正氣。故下文說:“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即用瀉法迎其邪氣之來而瀉之,邪氣怎么會不由實而轉虛呢?相反,隨其經脈之氣去而進針,針與去勢相順,補其不足,怎么會不令正氣轉實呢?即達到迎隨補瀉的目的,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必須細心觀察、耐心體會,逐漸掌握其微妙。 每當讀此段經文,感觸頗深,當今之世,還有幾人這樣講究針法。這種針法不單是有酸麻脹痛等循經感傳的反應,還包括調經脈之氣、調神的作用,張吉每當針灸時,總要詢問患者的感受和體會自己手下的感覺,在針人皮下得到酸麻脹痛感之后,再進行提插或捻轉,患者感覺到似乎有氣流動的感覺。在操作燒山火、透天涼時,多數患者有氣之游行的感覺。操作燒山火時,先淺后深,重按輕提,即力量大、速度快的緊按,使針刺深入,使體表或上層之陽人于中,就是《難經》所說“取氣于衛”,使陽氣深人而達到補陽的目的;輕按或慢提是用力小、速度慢而使深層之陽不上來。反復作九陽之數,三入三出,使陽蓄積于深層所以感覺針下熱,即所謂“燒山火”,有“熱涌涌”的感覺。透天涼的針法相反,是先深后淺,用六陰之數,三出三人,其手法是緊提(重提),慢按(輕按)使陰氣出,重提是使深層之陰氣出,即《難經》所說“從榮置氣”,從深層將陰氣推出,出現“冷冰冰”的感覺,即“透天涼”。這些都是針刺手法而帶著氣的變化,從深淺層次不同,陽氣陰氣上下互異,而有位置的轉化,此種冷熱感覺絕非空談,張吉每遇有此適應證患者,經常施行此手法,其效果一般較明顯。 ……
針藥濟世-張吉 作者簡介
張吉(1929-2011),教授,主任醫師,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原針推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著名中醫藥專家,第二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北京針灸學會顧問,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中國針灸學會理事,中國針灸學會文獻研究會理事,北京中醫藥學會,針灸學會常務理事.意大利自然療法學會醫學顧問,新加坡中醫學會專家咨詢委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