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傳統文明向現代產業的歷史跨越-中國沉香產業發展研究報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95451
- 條形碼:9787516195451 ; 978-7-5161-9545-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統文明向現代產業的歷史跨越-中國沉香產業發展研究報告 內容簡介
沉香,是置死地而后生的靈樹結晶,經傷痛、治愈、香生、木寂,是自然界罕有的一場“大修行”。它是大自然饋贈人類改造生命、提升心境美妙神奇的珍貴物質,自古以來都受到極為尊貴的待遇。因沉香是極為稀少的香料資源和珍貴藥材,自古就被列為眾香之首,被譽為“萬香之王”,為千年神木、史上罕見,被評定為曠世奇珍。明代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對海南產地的沉香做出“謂之海南沉,一片萬錢”的評價。
傳統文明向現代產業的歷史跨越-中國沉香產業發展研究報告 目錄
神話故事:沉香救母(1)
歷史故事:關羽的沉香身軀(4)
文化故事:沉香亭前賞牡丹,詩仙醉酒成名篇(4)
報國故事:岳飛分賜沉香(6)
宮廷故事:乾隆沉香獅子情(7)
宗教故事:佛說沉香顯智慧(8)
地名故事:香港名稱來源(10)
**篇 結緣識沉香
**章 揭開沉香神秘面紗(13)
**節 緣識沉香(13)
第二節 沉香家族(31)
第三節 沉香成員派系(42)
第四節 沉香八大故鄉(57)
第五節 沉香品性與功用(63)
第六節 人工結香、采收和加工(73)
第七節 沉香辨識(77)
第二章 沉香與沉香木(87)
**節 沉香與沉香木辨析(87)
第二節 古沉香木(92)
第三節 沉香的藥用價值與研發前景(97)
第三章 沉香樹及其種植(104)
**節 沉香樹(104)
第二節 沉香樹育苗(114)
第三節 沉香樹栽植(117)
第四章 沉香樹結香的價值(121)
**節 沉香樹結香機理(121)
第二節 沉香樹的價值(124)
第三節 國內沉香樹價值開發情況(129)
第二篇 珍賞沉香千年文化
第五章 中國沉香文化故事(135)
第六章 中國用香文化演進(150)
**節 中國香料種類及沉香(151)
第二節 中國熏香習俗演進(161)
第三節 中國熏香香具(168)
第七章 中國香料應用(175)
**節 中國香料美容(175)
第二節 中國香藥使用(182)
第三節 中國宗教祭祀香文化(188)
第四節 中國香料用途歸類(198)
第五節 品香與中國香文化的特征(202)
第三篇 沉香行業市場
第八章 中國沉香行業概況(211)
第九章 中國沉香行業市場(214)
第四篇 沉香精英:沈楚軒
第十章 沈楚軒的沉香緣(255)
第十一章 沈楚軒的沉香產業宏圖(267)
第十二章 沉香精油產品開發(281)
結束語(293)
傳統文明向現代產業的歷史跨越-中國沉香產業發展研究報告 節選
引言:沉香小故事 沉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靈樹結晶,經傷痛、治愈、香生、木寂,是自然界罕有的一場“大修行”。它是大自然饋贈人類改造生命、提升心境*美妙、*神奇的珍貴物質,自古以來都享受著極為尊貴的待遇。沉香是極為稀少的香料資源和珍貴藥材,自古就被列為眾香之首,被譽為“萬香之王”。沉香是千年神木,史上罕見,被評定為曠世奇珍。因其珍貴,民間流傳著一些關于沉香的神話和經典故事。 神話故事:沉香救母 中國民間有個“沉香救母”的神話故事,故事情節大致是這樣的。漢代有個書生叫劉向,他上京趕考,順路登華山一游。山上有座神廟,廟神華岳三娘是一位美麗善良的仙女,自從被王母派遣到華山后,一直過著孤獨寂寞的生活。這天,她正在廟中輕歌曼舞,消磨時光,突然發現一個書生跨進了廟門。她急忙登上蓮花寶座,化為一尊塑像。走進大殿的劉向,一眼就看到了三娘俊麗、溫柔的塑像,他被深深吸引住了,心想要是能娶她做妻子該多幸福啊!可惜這只是一尊沒有情感知覺的雕像,劉向懷著深深的遺憾,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取出筆墨,深情地在墻上抒寫了自己對三娘的愛慕之情。 三娘默默地看著這一切,心中不禁百感交集。面前這個書生英俊倜儻,文采斐然,他對自己滿懷深情,而自己又何嘗不被他深深吸引,又何嘗不愛戀他呢?可是,一個是上界仙女,一個是下方凡人,又哪能締結姻緣呢?目送悵然離去又依依不舍的劉向,三娘再也不能平靜了。她沉吟再三,終于決定不顧天條禁令,要與劉向結為夫妻。于是,三娘便化為一民間女子,追上劉向,向他道出真情。二人兩情依依,結為伉儷,恩愛難分。無奈考期已臨,劉向要進京趕考,惜別之時,華岳三娘已有孕在身,劉向拿出一塊祖傳沉香給華岳三娘,反復叮囑,日后生子便叫“沉香”。 劉向一舉中榜,被任命為揚州府巡按。然而就在他走馬上任之時,華岳三娘卻遭難了——她因觸犯天條被二郎神捉拿壓在了華山黑云洞中。三娘在暗無天日的洞中生下了兒子沉香,為防不測,她偷偷懇求夜叉,將兒子送到揚州,留在其父劉向身邊。沉香漸漸懂事了,知道了母親被壓在華山下受苦,就一心想救出母親三娘。他把想法對父親說了,無奈劉向只是一介文弱書生,只能嘆氣搖頭。于是沉香便獨自離家,去找母親。他歷經了千辛萬苦,終于走到了華山。可是母親在哪里呢?這個只有8歲的孩子,不知所措,放聲大哭起來。凄厲痛苦的哭喊聲在空谷回蕩,驚動了路過此地的霹靂大仙。好心的大仙問明情由,深為善良的三娘和受苦的孩子鳴不平,可是他也無可奈何,只好將沉香帶回自己的住所。沉香在大仙的指點下刻苦學習,漸漸學會了六韜三略、百般武藝、七十三變。16歲生日那天,沉香向師父辭行,要去華山救母。大仙稱他有志氣,并贈給他一柄萱花開山神斧。 沉香騰云駕霧,來到華山黑云洞前。他大聲呼喚娘親,聲聲穿透重重巖層,傳入三娘耳中。三娘不由心神激蕩,百感交集。她知兒子已長大成人,一片孝心來救自己,激動不已,就將沉香喚到洞前。三娘自知哥哥二郎神神通廣大,兒子沉香又年幼,哪里是他的對手呢,所以,三娘叫沉香去向舅舅求情。沉香飛身來到二郎廟,向二郎神苦苦哀求。誰知二郎神鐵石心腸,不但不肯放出三娘,反而舞起三尖兩刃刀,要向沉香下手。 沉香怒不可遏,覺得二郎神欺人太甚,便掄起神斧,與他打起來。兩人云里霧里,刀來斧往;山里水里,變龍變魚。他們從天上殺到地上,再從人間殺回天宮,直殺得山搖地動,江翻海倒,天昏地暗。這件事驚動了太白金星,他派了四位大仙去看個究竟。四仙姑在云端里看了一陣,覺得二郎神身為舅舅,如此兇狠地對待一個孩子,太無情無義,于是相互使了眼色,暗中助沉香一臂之力。沉香越斗越勇,越戰越神,二郎神再也招架不住,只得落荒而逃。 沉香立即飛回華山,舉起萱花開山神斧,奮力猛劈。只聽得“轟隆隆”一聲巨響,地動山搖,華山裂開了。沉香急忙找到黑云洞,救出了母親。整整16年,受盡了苦難的三娘才重見天日,她與兒子緊緊抱在一起,百感交集,淚流滿面。后來,二郎神也向三娘、沉香認了錯;沉香被玉帝敕封了仙職,從此,三娘、劉向和他們的英雄兒子沉香一家三口,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啦。 在這個故事中,沉香作為貴重的“定情”禮品出現,以歷經磨難、不懼壓迫、敬父孝母的故事主人公形象出現,體現了中國文化中珍視愛情、重視孝道的民族品質,人民群眾對家庭成員、和諧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歷經磨難方顯尊貴精神的推崇。 歷史故事:關羽的沉香身軀 沉香在古代也是高貴地位的象征。《三國演義》一書中記載:關云長敗走麥城,被吳將俘殺。孫權恐劉備與諸葛亮復仇,派人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意欲嫁禍。曹操也知道孫權的計謀,但又敬重關羽忠義,便命人用沉香木雕刻關羽的身軀,與首級合一,以王侯之禮祭葬于洛陽城南。 按《三國演義》的記載,曹操對于關羽的尊敬與喜愛是毋庸置疑的。當年關羽和劉備失散時,曹操為了留住關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既贈赤兔寶馬,又饒恕其過五關斬六將之罪。關羽亦以釋放曹操于華榮道來回報曹操的知遇之恩。因此,除了政治上的考慮之外,曹操確實有心以王侯之禮埋葬關羽,見到關羽只有首級而沒有身軀,便為他打造了尊貴的沉香身軀。曹操在這種情況下選擇使用沉香,由此可以了解到沉香的高貴。 文化故事:沉香亭前賞牡丹,詩仙醉酒成名篇 陶弘景《名醫別錄》(公元502—506年)中,就把沉香列為中藥中的“上品”。到了隋代,沉香又被皇室、皇族大量使用于飾品及建筑裝潢上。到了唐朝,皇宮和大臣之家多有沉香亭、沉香閣、沉香柱、沉香床,人們用香爐燒沉香,取其久之不散的香味,驅宮內陰穢之臭氣。唐玄宗、楊貴妃與牡丹的故事甚多,*著名的莫過于沉香亭前賞牡丹,為此,李白醉寫《清平調詞三首》,將牡丹與楊貴妃相比擬,花與人融為一體,情趣盎然,為世人所贊美。 據《楊妃外傳》載,開元初年,唐玄宗、楊貴妃在宮中沉香亭前觀賞變色珍品牡丹“嬌容三變”,并讓著名樂師李龜年領著16名優秀樂工執樂伴奏,還讓著名歌女念奴唱歌,來為他們助興。 念奴唱了幾支歌,玄宗一聽全是舊歌詞,心中不悅,便對樂師李龜年說:“速召翰林學士李白進宮,寫出新詞為我演唱。” 李龜年聽說李白正在前街的一家酒樓上喝酒,便趕到此處,把已喝得酩酊大醉的李白攙下酒樓,扶上馬鞍,接到了沉香亭。 唐玄宗見李白醉得不省人事,不能朝拜,也不怪罪,只讓人鋪好毯子,讓他躺下歇息。但楊貴妃卻急著聽新詞,她叫念奴端來一碗冷水,噴在李白的臉上。不一會兒,李白醒了,一見玄宗和貴妃,趕緊朝拜請罪。唐玄宗指著身邊盛開的牡丹對李白說:“朕召你來,只為朕與貴妃同賞牡丹,沒有新歌相伴,故召學士來作新詞。” 李白聽了玄宗的旨意,用眼瞟了一下牡丹,馬上索筆,一揮而就,便有了《清平調詞三首》: **首是寫玄宗的貴妃比牡丹還美,美得就像群玉山頭王母娘娘身邊的仙女。第二首寫貴妃的美麗不僅賽過牡丹,而且還超過了巫山神女;就是那漢代的著名美人趙飛燕,也得畫上新妝才敢與貴妃媲美。第三首是寫牡丹與貴妃相互輝映,常使皇帝看不夠;就是滿懷春愁的人,看了名花與美人也會消愁的。 玄宗聽著詩,品著味兒,知道這三首詩是贊美貴妃的,不由心中十分高興。他命樂工伴奏、念奴演唱,因而才有沉香亭游賞、力士脫靴、貴妃捧硯、醉仙制新調成千古名篇《清平樂》的佳話流傳。從此,清平調中的名句與沉香亭一道名噪天下,千古流芳。 報國故事:岳飛分賜沉香 繼唐之后的宋更推崇沉香,他們不僅用沉香來制茶,而且還用來沐浴,有的還用于送終。也有古代術士以沉香木火化遺體,以求升仙羽化解脫,故宋代的街市便有出售沉香木的商店。大家熟知的《清明上河圖》上便有商旗廣告——“劉家上色沉檀揀香”字樣。 黃元振《百氏昭忠錄》載,岳飛有一天把沉香分賜給屬下的官員,每人都獲得了一塊,但主管檔案的黃縱得到的卻*小。岳飛覺得分得太不均勻,便又將一包裹的沉香分給大家,可是這次黃縱得到的仍舊是*小的。岳飛總覺得未合自己的心意,但黃縱說:“我只是單身投軍,雖然分賜到沉香,也沒有什么用處。”岳飛就說:“我過去也喜歡焚香,不過只是在瓦爐中燃一般的柏香罷了,后來也拋棄了。有志氣的男子要為國家建立功勛,怎么能老是想著個人的愛好呢!”大家都露出慚愧的神色。岳飛通過分賜珍貴的沉香激勵眾將士立功報國的故事就此流傳。 宮廷故事:乾隆沉香獅子情 “泰山三寶”中的沉香獅子為一對,是乾隆皇帝于1762年御賜岱廟的。這對獅子后腿蜷坐于地上,尾巴高高翹起,雙目圓睜,微微啟口,顯得生動可愛,樹根的天然造型將獅子刻畫得形神兼備。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只獅子是用沉香精心雕刻黏合而成的,沉香的凹凸疙瘩自然形成了獅子的卷毛,造型栩栩如生。這對材質特殊的國寶,背后還有一個乾隆皇帝的浪漫故事,據說這件國寶和有著傳奇身世的香妃有關。 香妃,這位美麗的維吾爾族女性,1760年進入清朝后宮,7年之后被冊封為貴妃,在宮中享有特殊地位,可是即便皇帝給她再多恩寵,生活在中原的香妃也從來不曾對乾隆動心,甚至冷若冰霜。后來為慰藉香妃思鄉之苦,乾隆皇帝下令在后宮修建西域氈房,宮女太監全部換上維吾爾族服裝,可香妃依舊一臉愁容,茶飯不思。無奈之下,乾隆命宮女太監帶香妃出去散心,然而香妃在街上還是悶悶不樂,直到看到集市上的舞獅表演,才露出笑容。香妃的一顰一笑被暗中觀察的乾隆看在眼里,據說從此以后乾隆對獅子便情有獨鐘了,后宮中的許多擺件飾品都有獅子的影子。 為什么香妃看到獅子會開心呢?原來,在古時中國并無獅子這種動物,只有幾個靠近西亞邊境的地方才有獅子的蹤影。東漢明帝時,西域的疏勒國國王把一頭獅子作為貢品獻給漢明帝,然而猛獸養在深宮,平民很難見到,于是后來民間藝術家便開始用浪漫的圖騰式裝飾創作了一種獅子的形象。 有趣的是民間藝人描繪出來的獅子肩上有一雙翅膀,身上刻畫云紋或火焰紋,以顯其神威,被人稱為辟邪。然而獅子的這一藝術形象傳到西域,當地人認為進獻到中原宮廷的獅子變成了神物,長出翅膀,飛回了家鄉。所以當遠離家鄉的香妃看到獅子,便嫣然而笑,其實是希望自己也像長了翅膀的獅子一樣,逃出清朝后宮,回到家鄉。可是,乾隆皇帝并不知道香妃的心思。沒過幾個月,乾隆皇帝登臨泰山便御賜了這一對沉香獅子,其造型與舞獅中的獅子造型如出一轍,恐怕也是借用了舞獅的吉祥寓意,希望自己如獅子滾繡球,好事在后頭吧。 總之,到了明清時期,宮廷王室崇尚用沉香制成的筆筒、木瓶、觥杯等工藝精細的擺件,特別是小巧玲瓏的雕件,握在手里可以把玩,掛在身上可散香味,這種藝術品特別時尚。如鴛鴦暖手既可用于貴婦閨秀,又可作為夫婦、戀人之間愛情的信物。 宗教故事:佛說沉香顯智慧 有一位年老的富翁,非常擔心他從小嬌生慣養的兒子,雖然他有龐大的家產,卻害怕遺留給兒子反而給其帶來災禍。他想,與其將財產留給孩子,還不如教他自己去奮斗。富翁把兒子叫來,對兒子講述自己如何白手成家,經過艱苦的奮斗才有今天。富翁的故事感動了這個從未出過遠門的青年,激發了他奮斗的勇氣,他發誓:如果不找到寶物絕不返鄉。 青年打造了一艘堅固的大船,在親友的歡送中出海。他駕船遇到了險惡的風浪,經過了無數的島嶼,*后在熱帶雨林中找到一種樹木,這樹木高達十余公尺,在一片大雨林中只有一兩株,砍下這種樹木經過一年時間讓外皮朽欄,留下木心沉黑的部分,會散發一種特別的香氣,把這種樹木放在水中不像別的樹木那樣浮在水面而是會沉到水底去。青年心想,這真是寶物呀! 青年把香味無以比擬的樹木運到市場出售,可是沒有人來買他的樹木,他非常煩惱。偏偏在青年隔壁的攤位上有人在賣木炭,那小販的木炭總是很快就賣光了。剛開始的時候青年還不為所動,但日子一天天過去,他的信心終于動搖了,他想:“既然木炭這么好賣,為什么我不把香樹變成木炭來賣呢?” 第二天他果然把香木燒成木炭,挑到市場,一天就賣光了。青年非常高興自己能改變心意,他得意地回家告訴他的老父,老父聽了,忍不住落下淚來。原來,青年燒成木炭的香木,正是這個世界上*珍貴的樹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塊磨成粉屑,價值就超過了一車的木炭。 這是佛經里釋迦牟尼說的一個故事,他告訴我們兩個智慧:一是許多人手里有沉香,卻不知它的珍貴,反而羨慕別人手中的木炭,*后竟丟棄了自己的珍寶;二是許多人雖知道成圣成賢是偉大的心愿,一開始也有成圣成賢的氣概,但看到做凡夫俗子*容易、*不費功夫,*后他就出賣了自己尊貴的志愿,淪落為凡夫俗子了。人生*大的缺憾就是和別人比較,和高人比較使我們自卑,和下人比較使我們自滿。外來的比較是我們心靈動蕩不能自在的原因,也使得大部分的人迷失了自我,障蔽了自己心靈原有的氤氳馨香。 地名故事:香港名稱來源 1843年4月5日,《香港憲章》簽署,正式宣布香港為英國的殖民地。 香港地名的由來與沉香關系密切。古時,香港所屬的東莞一代以人工種植沉香聞名于世。據宋代人記載:“昔之香生于天者已盡,幸而東莞以人力補之……蓋以人力為香,香生于人者,任人取之,自享其力,鬼神不得主之也。”而“以人力補之”的沉香,本出交阯(今越南),移植廣莞,而于莞土尤宜。 莞香興盛的主要原因,一是地理環境適宜,所謂“粵南稱眾香國……越莞則如橘與枳矣,蓋未知其獨宜莞土也”。二是種植技術成熟,當地人“鑿香貴以時”,深知:春天氣候濕潤,采收的莞香多水氣;夏季氣候炎熱,采收的香料較干燥;秋冬季節,氣候轉涼,精華內斂,香氣*為純正。 莞香集散轉運之地尖沙頭(今尖沙咀),今也稱“香埠頭”,石排灣(今香港仔)今也稱“香港”,香港地名即由此而來。 ……
傳統文明向現代產業的歷史跨越-中國沉香產業發展研究報告 作者簡介
裴長洪,從事宏觀經濟、開放經濟和服務經濟領域的研究。有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原外經貿部、商務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頒發的研究獎項、1996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獎勵,2005年入選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2014年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005年5月31日曾為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體學習講解“經濟全球化與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特點”;曾參加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的起草工作。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理論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商務部經貿政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標準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