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讀史要略-全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30822
- 條形碼:9787516630822 ; 978-7-5166-308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讀史要略-全2冊 本書特色
作者以現代軍人的獨特視角,以新聞學人的敏銳觀察,以散文化的敘事方式,以雜文化的史論風格,化“碎片化”閱讀體驗為系統性歷史認知,悉心為讀者編織了一襲濃縮歷史精華的珠簾碎雨,一幀記錄華夏文明的遠影近照,一場穿透民族記憶的宏大敘事,一道值得細品慢嚼的精神大餐。
讀史要略-全2冊 內容簡介
作者將歷史上有影響力的重大事件、歷史人物,以串珠子的方法,重新組織語言,以現代視角講述故事。書中收錄360篇要人、要事和要著“濃縮”了中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和“大道理”,在相對較短的篇幅里展現了中國歷史的獨特魅力和功能價值,給普通讀者提供了一個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的普及性歷史讀本。 該書秉承中國傳統史家治史精神,以“濃縮歷史精華,獨辟歷史的蹊徑,還原歷史的真相,探尋歷史的原力”為目標,以現代軍人的視角,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加以論述。作者在編著過程中,注重通過大量的史料挖掘還原歷史的真相,大力贊美和倡導中華民族的正直、勇敢、血性、尚武的精神,傳遞正能量。
讀史要略-全2冊 目錄
目 錄
通古鑒今?成其大略
——為講好“中國故事”鼓與呼 1
**章?上古時期
2
1. 賈湖骨龠:來自九千年前的禮樂夢想 4
2. 《山海經》:雖是遠古的傳說,
?卻為民族的魂魄 6
3. 伏羲與“三皇五帝”:中華民族的“創世紀”,
?并非僅是遠古神話 9
4.“八卦”易經:民族的圖騰,科學的化身 13
5. 易的本質:永遠平衡的變的把握 15
6. 涿鹿之戰:華夏開族**戰 17
7. 被《竹書紀年》顛覆的“中華正史”:
?還原堯舜禹時代“禪讓制”真相 18
8. 鯀和大禹治水:一場大洪水開啟的民族融合之路,
?不能忘卻的中華普羅米修斯 21
9. 名相伊尹淺考 25
10. 甲骨文里的婦好:華夏**女英雄 26
11. 太公《六韜》:
?先秦大戰略,遠古大智慧 29
12. 孟津觀兵 31
13. 牧野之戰:需要深刻還原的遠古兵亂 32
14. 周公制禮作樂:
?為有源頭活水來,黃鐘大呂響中華 34
15. 周公吐哺,天下何以歸心 37
16. 周公誡伯禽 38
17. “貴三代”伯禽治魯
?與“創業者”姜太公治齊 39
第二章?春秋戰國
42
18. 齊桓公問政管仲 44
19. 管仲治齊:以法“富治”,終成春秋首霸 44
20. 齊魏馬陵之戰:魏惠王一怒而失國 46
21. 田氏代齊:中國**軍事家族的誕生 47
22. 春秋五霸:獨晉文公霸得其實 50
23. 城濮之戰:退避三舍而再戰 52
24. 先軫謀略:以“三怨”對“三施” 54
25. 百里奚相秦:心于牛一的深刻內涵 55
26.《道德經》:大時代下產生的“萬經之王” 56
27. 國外的“老子熱”和國內的“老子涼” 60
28. 孔子!孔子!一個偉大時代的中國開啟者 62
29.《論語》之外的圣人之失 65
30. 至圣先師孔子的一段“情色”記錄 66
31. 一代兵祖司馬穰苴:文能附眾,武能威敵 67
32. 楚莊王與齊威王:
? 兩個“一鳴驚人”,一般“先庸后明” 69
33. 騶忌子鼓琴諫齊威王 70
34. 齊威王“烹阿大夫”與“夸國寶” 72
35. 稷下學宮:世界上**所
? 高等學府所開辟的文化多元道路 73
36. 亞圣孟子:欲效先哲賦新命,
? 仁者無敵民為本 79
37. “*為老師”論荀子:
? 人性本惡,所以《勸學》 82
38. 道法家先驅慎到:
? 被歷史淹沒的偉大思想家 87
39. 范氏三英:春秋大義,櫛風古今 91
40. 三家分晉:智伯不智,德不勝才 95
41. 趙襄子恒山尋寶:燕趙之強實肇于此 97
42. 一代雄主魏文侯和西河學派的文化滲透 98
43. 李悝:中華**次成功變法 102
44. 趙武靈王:一世英主,為情所傷 104
45. 遙望黃金臺,昭王今安在 107
46. 孫武與范蠡:
? 成就春秋兩霸業,功成身退為“二圣” 109
47. 平原君薦馬服君故事 110
48. 中華**改革家商鞅:
? 成就了強秦,毀滅了弱己 110
等。。。。。。。。。。。。。。。
讀史要略-全2冊 節選
概略:文明的孕育與民族的原力 本書所指的上古時期是指春秋戰國之前的中華所有歷史時期,包括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經歷遠古和夏、商、西周等歷史階段。著名學者黃摩崖先生曾將包括這一階段在內的先秦時期比作中華文明的頭顱,寓指這段時期是中華文明信仰構建和精神奠基的重要階段。 中國歷史的上古階段,宛若中華民族的孕育、誕生和襁褓時期。中華先人們從重慶巫山的龍骨坡,從云南元謀的原始森林,從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里,從河南舞陽的賈湖村畔,從黃河岸邊的仰韶文化遺址,從山東泰安的大汶口墓地,從遼西的紅山女神廟旁,從山西陶寺的邦國都邑,從二里頭的宏偉夏都,一路上披荊斬棘,刀耕火種,木鍤石犁,篳路藍縷,終于在女媧母親的體內孕育了一個個具有健全體魄和高度智慧的炎黃胚胎和華夏雛形。在女媧母親的呵護和哺育下,一個專注于農業生產的南方神農炎帝,一個傾向于牧獵生產的北方軒轅黃帝,一個名叫蚩尤的東方九黎首領,開始率領著中華民族踏上了長達五千年的漫長而艱辛、慘烈而又輝煌的征服、融合、發展和壯大之路。 世界上所有文明的歷史源頭,都流淌著無數神話傳說。中華文明的起源亦概莫能外。而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不同之處,在于中華文明的神話傳說中充滿著各種浪漫情懷、堅忍卓絕以及和平主義精神。尤其是以九千年前的骨龠為代表的遠古樂器的考古發現,既讓我們贊嘆中華先祖們的高度智慧和先進文明,又讓我們在今天可以自豪地說,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熱愛和平、熱愛生活的民族。中華民族的上古先祖們在與大自然抗爭過程中,自然地、無意識地選擇了以禮治邦和以樂為教的族群治理模式,為獨具中國特色的禮樂文明和禮義之邦建設奠定了基礎。 神游于中華上古時期的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魂交于斯時的先賢古哲,可以深刻感知中華民族所以能夠延綿數千年而不中斷的原始律動和不竭偉力。從夸父追日的浪漫情懷,到精衛填海的堅韌精神;從女媧補天的悲天憫人,到后羿射日的原始崇拜;從三皇五帝的遠古傳說,到伏羲“八卦”所展現的神奇“天象”;從涿鹿之戰的千里轉斗,到大禹治水的夏夷聯合;從女英雄婦好的南征北戰,到周武王深謀遠慮的孟津觀兵;從太公《六韜》的軍事謀略思想,到周公制禮作樂的政治構想,無不在久遠的上古給吾國吾民打下深刻的性格印記。流淌在炎黃子孫血脈里的堅忍、浪漫、善良、知禮、樂觀等民族精神,于斯發軔;中華特色的國家制度、治理方式、民族融合等宏大格局和發展方向,自此奠定;中國作為世界禮義之邦、文明之源、謀略之國的文化特質,亦胚胎于斯……加之中華文明所處的相對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富饒美麗的環境,在敦厚、勤勞、堅忍的中華先民們數千年辛勤耕耘下,中華民族在數千年前就已經創造出了充滿東方氣質的輝煌而又燦爛的文明。 1. 賈湖骨龠:來自九千年前的禮樂夢想 上世紀八十年代,河南舞陽。 在距著名的裴李崗史前遺址不遠的賈湖村,三十多支骨龠和其他史前文物相繼破土而出,一個改變世界和中國音樂史的重大考古發現自此進入世人視野。 經考古鑒定,這批骨龠均用丹頂鶴的尺骨制作,形制固定,制作規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年代*早、保存*完整、出土數量*多且能實物演奏的遠古樂器,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古老樂器,也是世界上*早的可吹奏樂器,不僅遠早于美索不達米亞烏爾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出現的笛子要早兩千年,被稱為世界笛子的鼻祖。 賈湖骨龠的出土,將中國音樂史的起源提前到了九千年前。據專家評定,賈湖骨龠有兩個八度的音域,并且音域內半音階齊全。這意味著賈湖骨龠不僅能夠演奏中國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的樂曲。目前,關于賈湖骨龠的考古成果已被銘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的顯要位置。 以賈湖骨龠為代表,我國古文獻中有許多中國古代吹奏樂器的記載。如《世本》說“女媧作笙簧”,《通歷》說“帝嚳造塤”。在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陶塤,印證了文獻中的有關記載。我國著名音樂家呂驥曾對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塤進行了測音研究,證明當時的音階與如今的五聲音階中的小三度音程接近。如果說距今六千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制造的陶塤已達到與如今五聲音階完全相同的水平已令人驚嘆的話,那么,距今八千年左右的賈湖遺址發現了已具備七聲、八聲音階的骨龠,則更讓人匪夷所思。 被今人視為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就已經有關于音樂的記載。如《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載:“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其中所說的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而成鼓;而“拊石擊石”則是先民們將狩獵的石器,敲擊成聲,以伴奏化裝成百獸的原始舞蹈。據說黃帝的樂官伶倫、堯的樂官夔,都是專職的音樂人。本書以為,古龠的出土,在某種意義上可以旁證中國上古文明的極其發達和三皇五帝的真實存在。 以古龠為代表,先秦時期的樂器,見于文獻記載竟達近七十種。僅在《詩經》一書中提及的即有二十九種,其中打擊樂器有鼓、鐘、鉦、磬、缶、鈴等二十一種,吹奏樂器有簫、管、塤、笙等六種,彈弦樂器有琴、瑟等兩種。由于樂器品種的大大增加,于是在周代時人們便根據制作樂器的不同材料而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稱作“八音”分類法;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大墓的地下音樂殿堂中,保存了一百二十四件古樂器。無論是重達五千多斤的樂器巨人——六十四件編鐘,或是在造型、制作和彩繪都很精致的鼓、排簫、笙、瑟等,既是中國古代樂器光輝創造的見證,也是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孕育和發端,同時也可見其時音樂文明的盛大狀況。 賈湖骨龠的橫空出世,不但改寫了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而且為后人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但賈湖骨龠背后所展示的文化和文明意義,卻遠不限于中國音樂史研究本身。因為賈湖骨龠作為罕見的史前樂器,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禮樂文明發展和政治、經濟、文化建構,都具有至為重大的開創和昭示意義。可以想見,中華民族的遠古先祖們,遠在九千年前的蠻荒時代,就已經在刀耕火種、木鍤石犁的勞動生活間隙,尋找精神的愉悅和生活品質的改善。賈湖骨龠的出土,起碼說明了以下幾個問題:其一,中華先祖們所處的黃河兩岸的生存環境一定十分優越(相對于其他文明)。九千年前我們先祖中的一些人已經可以不再為生計而奔波忙碌,他們已經進行了一定意義上的社會分工,要知道,在那個尚沒有鐵器的時代,要在鶴骨上鉆出如此對稱圓潤的音孔,需要很專業的“人士”和占用大量的時間。其二,中華先祖們是一個勇于探索實踐和具有高度智慧和稟賦的原始族群。據劉正國先生的研究成果,古龠以傾斜角45度吹奏的方式,來源于原始先民們生火做飯時所用的“吹火筒”,是他們在吹火過程中發現了聲音的震動,并進而發明了骨龠,而且,他們還學會用無孔骨龠進行測音和定律,都反映了先祖們的智慧和天賦。其三,骨龠還折射著我們的先祖是如此的熱愛和平和具有浪漫主義精神。他們在生活勞動的間隙,沒有去尋求領土的擴張和食物的爭奪:就像他們的后人在發明了火藥時*先用于制造鞭炮和禮花一樣,當他們發現動物骨頭、尖銳石頭乃至后期發現金屬時,他們*先想到的是用以制作樂器和生活用品(如古龠、編鐘、石罄、鼎等)。而正是有了賈湖骨龠這樣的音樂追求和此后各種器樂的大量出現,數千年后的周公們才能夠想到用音樂來教化人心,用音樂來“自律”和“律他”,而獨具中華文明特色的禮樂之治和禮義之邦,就以這樣的方式出現在人類歷史的地平線上。竊以有幸,曾經參加過劉正國先生關于骨龠的專題講座,并親自聆聽過他用骨龠進行的現場演奏。那支來自九千年前的古龠所產生的旋律和回響,雖然遠不如現代樂器那么悠揚動聽,但其中獨有的歷史滄桑感和時空穿透力,卻仍然能夠直抵心靈、穿透靈魂。于是,在那原始的律動和文明交響中,我們漸次看到一個獨屬于中華文明的“禮樂文明”時代,正沿著中國歷史的淺近縱深款款而來。 2. 《山海經》:雖是遠古的傳說,卻為民族的魂魄 讀史筆記,特以《山海經》為開端。今人研究認為,《山海經》大概為戰國中后期的楚人或巴蜀人所著。全書現存十八篇,共含山經五篇、海外經四篇、海內經五篇、大荒經四篇。主要內容包括歷史人物、山川、道里、民族、物產、祭祀、巫醫等,并記載了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遠古神話傳說。其中還蘊含著具有中國特征的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學、動植物等知識,可謂遠古時代的百科全書。全書以約三萬二千字,描繪了遠古時期活躍于中華大地上的約四十個邦國,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一百多位歷史人物,四百多個神怪畏獸。今日之黃河、渭河、華山等位置與其記載基本一致。*早記載《山海經》的歷史書籍是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傳》,其中,太史公曰:“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讀史要略-全2冊 作者簡介
徐兵博,1973年12月1日出生,河南南陽人。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某部副參謀長,上校軍銜,文學碩士。1991年12月入伍,歷任戰士,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學員,某集團軍作訓參謀、政治指導員、副營長,原北京軍區作戰部空軍處參謀,海軍航空軍某團副團長,原北京軍區直屬某部部隊長,總參直屬某部部隊長。先后發表軍事學術、政論和新聞文學作品1000余篇。代表作品有歷史散文《靜海寺的回聲》、《守望在歷史深處的半山園》、《穿越甲午的歷史冰河》以及內部研究專著《日本軍事戰略走向分析》;多次獲全國征文比賽大獎,曾在人民大會堂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并頒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