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2016-穆青新聞實驗班學子的家國情懷-新聞傳播學子實踐之路-第五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537463
- 條形碼:9787564537463 ; 978-7-5645-374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16-穆青新聞實驗班學子的家國情懷-新聞傳播學子實踐之路-第五輯 內容簡介
2014年6月,新華通訊社與鄭州大學簽約共建穆青研究中心;2014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與鄭州大學簽約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兩個共建協議的簽訂和實施,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提供了寶貴的跨越式發展機遇。兩個共建的主要目標是,實現新聞傳播高等教育與新聞實踐之間的相互貫通、深度融合、協同發展,探索出一條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有效路徑。 穆青(1921-2003),河南杞縣人,新華通訊社原社長,新中國新聞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60多年的新聞職業生涯中,穆青先生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記黨的新聞工作者神圣職責,不僅寫出了大量反映時代精神的新聞作品,其“勿忘人民”的品格也為廣大新聞工作者樹立了榜樣,成為當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學習典范。 為了學習和傳承“勿忘人民”的穆青精神,為了落實兩個共建協議中所規定的人才培養目標,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從2015年起,在全校各專業全日制一年級本科生中選拔對新聞事業具有濃厚興趣和良好培養潛質的學生,進入新聞學專業穆青新聞實驗班進行重點培養。學院專門為該實驗班設置了系列特色課程,配備了優質師資,提供專業實踐平臺,以培養一大批具有堅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高素質人才。他們能適應媒體轉型時代的需要,具備寬厚的知識功底、獨立思考的精神、主動傳播的意識和有效傳播的能力,熟悉我國新聞宣傳政策法規,能夠在新聞機構、出版行業、廣播電視、新媒體產業和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機構從事新聞、宣傳和管理工作。 2015年6月,首屆穆青新聞實驗班面向全校2014級學生招生,經過筆試、面試等環節的層層選拔,*終確定了27名學生進入穆青新聞實驗班學習。2016年6月,第二屆穆青新聞實驗班由來自6個院(系)的31名學生經過嚴格遴選組成。 自成立穆青新聞實驗班以來,學院按照“勿忘人民”的教育理念,注重對學生進行專業理論及實踐能力的強化培養與訓練。通過“強化穆青精神的培養”“人文社科通識課程教育”“媒體和專業雙班主任配備”“重走穆青路”“深入基層采風”“新傳青年說”“新聞作品大賽”“新華通訊社學習考察”“紅色教育基地采風”等特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創新型培養模式的探索,穆青新聞實驗班已成為新聞與傳播學院人才培養的一個特色品牌。因表現突出,首屆穆青新聞實驗班先后獲評“鄭州大學2015-2016學年五四紅旗團支部”“2016年河南省普通高校先進班集體”等榮譽稱號。兩屆穆青新聞實驗班同學學習成績優異,實踐能力強,已在鄭州大學形成了較好的專業口碑,對其他專業的人才培養起到了示范作用。
2016-穆青新聞實驗班學子的家國情懷-新聞傳播學子實踐之路-第五輯 目錄
何以三年換新顏——破解一個小山村的“脫貧密碼
“枸杞之鄉”快速發展與采摘客共筑致富路
長路漫漫,“中原糧倉”何去何從?
降雨高溫不適時,小麥玉米遇難題
雙“十一”:校園網購持續升溫
秒窺花市商機,大學生試水創業
“以土地求發展”的道路還能走多遠
城鄉一體化尷尬了誰
社會篇
華陰老腔一聲吼熱熱鬧鬧過大年
漂泊的一代失落的村莊
小山村里的教育
“空村記”:城市化過程中農村教育的衰落
消逝的故鄉
一次禁牧沖突的解決
新浪實習:孤勇和赤誠
悠悠四十載,唐山不了情
“包容”是面對多元價值追求的基本底線
“排隊乘車”僅僅關乎公民素質?
楊永信事件背后,難解互聯網輿情
寒假見聞——“安靜”的澳門
新政之下,網約車該往何處去?
出租車還是網約車?七部門聯合出臺規定,快車終合法
網約車與出租車,你怎么看?
“旺旺雪餅”背后的隱私與人權
拒絕道德綁架還慈善本來面目
我比妹妹大十八
一位獨生子女的自白
孩子,不是讓生就能生
從“老虎傷人案”看當代被激怒的社會
“純玩團”不純玩——揭樂山大佛與峨眉山旅游亂象
打魚記
告別陳寨
走訪拆遷城中村:作別陳寨,你好鄭州
哥哥的婚禮
昌樂學子的輔導班人生
來自抗洪一線的“家書”
千萬記得天涯有人在等待
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揚州花燈備受歡迎
安徽檢察機關破解公益訴訟三難
鄭州地鐵1號線二期工程即將開通,對你重要嗎?
醫殤:“嚴打”口號空喊不得
美麗的泥潭
鄭州地鐵2號線:35分鐘貫穿南北,換乘挺講究
娶媳婦?“買”媳婦?
連日暴雨安慶水位告急,眾人攜手共渡難關
……
文化篇
校園篇
人物篇
調研篇
隨筆篇
2016-穆青新聞實驗班學子的家國情懷-新聞傳播學子實踐之路-第五輯 節選
《新聞傳播學子實踐之路:穆青新聞實驗班學子的家國情懷(2016第5輯)》: 2016年8月14日中午,在包頭火車站的站臺上,從呼和浩特開往上海的K1685次列車上迎來了一批特殊的旅客,她們大多是頭戴草帽、手提沉重行李的婦女,當地人稱她們為“枸杞采摘客”。 素有“中國枸杞**鎮”之稱的先鋒鎮隸屬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以枸杞為支柱產業,當地農民60%的收入都來自枸杞產銷。據了解,每年7月枸杞成熟時,都有大量外地婦女來到先鋒鎮從事枸杞采摘工作,這些人主要來自寧夏、陜西、安徽、河南等省份,大多選擇和家里親戚或村中鄰居結伴前往先鋒鎮打一個月的零工,賺錢貼補家用。 7月的先鋒鎮猶如紅色的海洋,一簇簇帶刺的藤條上掛滿了紅彤彤的枸杞。目前,全鎮12個行政村中,有2萬余人主要以枸杞種植作為主導產業,枸杞種植面積已擴大到6.8萬畝,年產干果近850萬公斤,枸杞產業綜合產值達3.7億元。 每年枸杞采摘的旺季,一茬成熟的枸杞需要在一個星期內采摘完畢。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局面,村中的杞農人手不夠,就會從其他地方急招千余名采摘人員。列車上的李秀蘭一家人就是這些采摘客中的一部分。 李秀蘭一家是**次到先鋒鎮采摘枸杞,7月初聽村中人說起有這樣的差事,經過和家里人的一番商量,她和嫂子、弟媳還有各家的孩子共7個人從安徽淮北老家踏上了前往先鋒鎮的火車。 經過一番了解和安排,她們7月10日便正式“上崗”了。這里包吃包住,工資按日結。每天早上5點起床,吃過早飯后,6點準時到枸杞地里開始工作。因為正值酷暑,地里的太陽異常毒辣,再加上枸杞藤條上長滿了小刺,她們下地前都會戴上草帽、穿上長袖,進行“全副武裝”。“就算是這樣,在這兒待一個月,我們也都變黑了不少。”李秀蘭說道。 到了中午,為了節省時間,雇主會將做好的飯菜給她們送到地里。找一個陰涼的大樹下吃午飯,休息一個小時,這可以算是采摘工們一天當中*愜意的時候了。經過短暫的修整,他們便又開始了繁忙而辛苦的采摘工作。在炎炎烈日下,她們一手拉住藤條、一手摘下枸杞,并將摘下的枸杞放入身邊的竹籃。豆大的汗珠在臉上滑落也沒放慢采摘速度。李秀蘭說:“我們三個大人每人一天能摘八十來斤枸杞,幾個孩子一人能摘三十來斤,摘一斤枸杞,雇主給我們2元的工錢,算下來一個月也能掙不少錢呢。” 就這樣日復一日地采摘,經過一個月,她們的采摘工作圓滿結束,在8月中旬踏上了返鄉的路。據了解,李秀蘭的女兒還在上初中,今年和媽媽一起來先鋒鎮是長這么大**次出遠門。她靦腆地說:“這次打工讓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而且這一個月我自己摘枸杞賺的錢也夠繳開學的學費了。”說到這里她開心地笑了起來。李秀蘭也表示女兒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很優異,而且一年比一年懂事,自己覺得很欣慰。 火車上,她們七個人一邊開心地吃著自己帶的午餐,一邊用家鄉話聊家常,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這趟打工之旅不僅讓她們的腰包鼓了起來,也增進了幾家人的感情,共同致富的道路在她們的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李秀蘭還說:“這兩年先鋒鎮因為枸杞產業發展得很好,前景好,我們打算明年再去。”近年來,在國家和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先鋒鎮大力宣傳枸杞文化,積極打造集枸杞采摘、成品銷售、觀光旅游、農家樂為一體的枸杞風情旅游,并計劃在鎮里打造一條長15公里的萬畝枸杞經濟帶,不斷延長枸杞產業鏈,拓寬當地農民的增收渠道。除此以外,還重點對鎮中的房屋、村民休閑室、小賣部等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和完善,努力讓先鋒鎮的人們都富起來。 “先鋒鎮幾乎家家戶戶都做枸杞買賣,一斤摘下的枸杞能賣10元錢,通過晾曬價格又會增加,除了勞務費、水電費等成本,雇主家的收入如今是翻番,我們看著很是羨慕。”李秀蘭激動地說。 如今,先鋒鎮枸杞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其價值也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認可。許多外出打工的人都選擇回鄉致富,不僅解決了枸杞采摘“用工荒”的問題,而且也改善了村中“空巢老人”以及“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出家門就能走上致富道路,一家人還能享受天倫之樂。雖然平日里忙碌勞累,但先鋒鎮人民的日子確實越過越紅火。 對于那些枸杞采摘客來說,她們也在先鋒鎮的枸杞產業中獲得了工作機會,得到了經濟報酬,生活也過得越來越滋潤。枸杞產業的發展不僅惠及當地群眾,也讓外地的人們從中發現良機,獲益不少。這種互利共贏、惠及多方的致富道路正在先鋒鎮發展壯大,走向成熟。 ……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