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香檳之城:一個費里曼學者的美國記事:a freeman Fellows story in America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56940
- 條形碼:9787542656940 ; 978-7-5426-5694-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香檳之城:一個費里曼學者的美國記事:a freeman Fellows story in America 本書特色
趙娟著的《香檳之城(一個弗里曼學者的美國記事)》是一本美國見聞,更是一卷人生行記。它不僅僅是從一個中國人的眼中看美國,也不僅僅是站在美利堅的土地上回望中國,更是站在浩渺的時空里,仰觀俯察,古與今,己與人,對世界的感悟,對人性的體會,對文化的理解,對歷史的反思,還有對親情的詮釋,如同一盞散發柔和光芒的床頭燈,不明亮也不耀眼,卻靜靜地陪伴你走過一幕幕沉夜。
香檳之城:一個費里曼學者的美國記事:a freeman Fellows story in America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隨筆集,記述了作者作為2008-2009年度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弗里曼學者(Freeman Fellow)的個人經歷與感受。作者的視角在現實和歷史之間切換,筆觸在他鄉和故鄉之間游動,時間與空間的交織即構成生命的年輪,幸運的是,作者沒有在時空的經緯中迷失,總能在看似陌生的世界找到自己記憶深處的共鳴。作者雖身在異國,卻不是精神上的異鄉人。
香檳之城:一個費里曼學者的美國記事:a freeman Fellows story in America香檳之城:一個費里曼學者的美國記事:a freeman Fellows story in America 前言
好外婆上天堂,好媽媽走四方
寫一篇文章,于我*難的是標題,每每遇此,簡直是要揭我的老底,而我那小半瓶子醋,眼看著就要見天光。幸而這一次,捉襟見肘的我得遇母親出手,江湖救急,方才藏了一點拙,得以行文下去。這樣一個標題,套用的是那句膾炙人口的“好女孩上天堂,壞女孩走四方”。于母親,這句話源自一本德國人寫的女性勵志讀物;而于我,這句話來自中學時代看的瑪麗蘇小說——差距可見一斑。然而昔年瑪麗蘇的我今日競想不出畫風如此契合的標題,在我心里向來品味高冷的母親卻接了地氣,這樣一個小清新又溫馨的標題順道帶著我回顧了一圈我的青春(期)。
若是在這二十幾年的人生中妄談平生之憾,首當其沖的便是從未有機會成為母親的學生。有時私下里腦洞大開,總覺得母親的很多學生應該是很羨慕我的,因為作為女兒,我“近水樓臺先得月”,占有了母親那樣多的時間,有那樣長的年月可以與母親相處、跟隨母親學習,這樣想來,一股自豪優越感油然而生。可是這樣的驕傲轉而教我慚愧不已,這些年來我并未懂得珍惜這樣寶貴的機會,相處的時日多半消磨于瑣碎的生活小事與爭執里,反倒是長大了不在母親身邊,藉由每周一次的視頻,才有一星半點的細碎時光,在與母親的侃侃對談、細細聆聽里,體會她話語中的智慧光輝。
青春期的我一如同齡人般叛逆,彼時*大的喜好便是與母親對著干,恨不能立刻展翅高飛,巴不得快快長大長成母親的對立面,好對峙抗衡一決高下證明自己是對的。18歲離家,海外求學洋洋灑灑自是交待出一篇駁雜的文。行文之余審閱自己這份稿件,卻時常意外地發現字里行間莫不是與母親相似的墨跡,登時一拍腦門,有一絲懊惱,更多的是慶幸。懊惱的是,都怪這地球竟是圓的,縱然百般折騰萬般忤逆自以為南轅北轍自此成長軌跡與母親的規劃分道揚鑣的我終究還是成了當初“*不愿意成為的那種人”,然惱于此亦幸于此,幸好地球是圓的,我跑了那么遠并沒有長到母親的對立面去,而是兜兜轉轉回歸了母親當初教養我的性情,成為了當初“*不愿意成為的那種人”。相較于過去的執拗幼稚我更喜歡現在的自己,也愈發感激母親對我從小到大的堅持與培養,如今我身上可容圈點的性情,莫不來自于母親一早種下的因。得母如此,何其幸哉。
正式動筆寫這篇序,是2015年的夏天。此前兩年母親早已幾度向我約稿,拖延癥晚期的我總以學業推脫,一路拖到完成學業,扛著不見得聰明但是快要“絕頂”的腦袋回家,避無可避。這樣說并不是我不愿寫,相反,母親**次向我約稿時,受寵若驚的我便躍躍欲試,卻又心里沒底,畢竟才疏學淺,又疏于中文閱讀寫作多時,只怕“掉”了母親的“價”。然而承蒙母親堅持鼓勵,只好用這粗陋的禿筆,寫一篇拙文,以賀母親的佳作付梓。 這本書在善于歸納記取的讀者眼里,于游記之外,更仿佛是一本感恩錄:從寫推薦信的師長,到新知舊友,從父母到親鄰,從hostfamily到素不相識的公交車司機,在作者眼里,一切的人生際遇都值得感恩。假期回家,拉著母親去逛先鋒書店,路過五臺山的一個有上百級臺階的高坡,母親指著上方對我說,2008年年初她申請去美國前,好友蔣叔叔幫助她準備材料,那一天是南京那年*冷的一天,她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刺骨的風雪里,蔣叔叔就佇立在這長階的盡頭等她,把她需要的材料送給她。這件事在《上天有知》那一篇里著重提及,在此就不贅述了。我想說的是,我這些年來,從母親身上學到的**位的品格,就是感恩。母親是永遠記著別人的好,無論大小無論應不應該,都要加倍奉還的那種人,雖然這樣的性情在今天的人眼里很“傻”,但是母親依然堅持,就好像她那些其他的與這個急功近利的浮躁時代格格不入的品性一樣:誠懇、質樸、踏實、澹泊,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永遠為別人考慮得比自己多,等等。可以說,在我眼里,無論是妻子、女兒還是母親的角色,母親皆勝任有余,這也決定了母親要多操好幾份心,多生幾絲華發。作為女兒的我,素來既羨慕向往,又心疼不已。
小時候總艷羨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人生,高中時很不耐煩看巴金胡適,更不用說覺得傅雷家書簡直多余矯情,認為他們語言太過平淡,沒有跌宕的情節也沒有華麗的辭藻,當真是年少輕狂方出此妄言。而今才知,*難到底便是尋常。恰似這本書,如一個普通讀者一般欣賞其中的文理是一面,而另一面,作為女兒,我私心里竊以為這也是一本母親寫與我的家書。書里不僅僅寫著旅行的見聞,每每讀到許多文章的后半段格外讓我驚喜。在那些文字里,仿佛母親就在我身邊,對我講述家事,譬如她名字的由來,她童年的記憶,外公外婆年輕時候的故事,追根溯源外公祖上來自何地。這些往事有的我已知曉,有的亦是**次聽聞,于我,仿佛補上了那些年少時因著不耐煩在母親身邊而被我蹉跎的時光,以及在不經意間錯過的親情。世上從無后悔藥,這樣的一本書,至少給了懊悔不已的我一碗慰藉的湯劑。
……
于是那段時光之后,我一面知道母親擔心我知道所以不讓我知道,所以沒有開口問一個字只作不知道,繼續讓母親覺得我不知道我知道的,這樣她覺得我可以安心她便可以安心——這看似繞口令的迂回曲折,是我與母親給彼此的一份心安;另一面,壓下心底的痛苦,把之前耽擱的課業補上,只待學成回去陪伴母親身邊分擔她的苦痛。當我因為種種原因,2015年的暑假才回了國的時候,面前只余一抔黃土,此時我才在壓抑不住的悲痛中真正懂得,什么是“子欲養而親不待”。歸家的我在面對母親哭泣的陳述中抱著母親不住地哭喊“婆婆這么好的人,憑什么憑什么憑什么!”,而母親能給我也是給她自己*好的安慰與解答便是——無論有沒有信仰,我們都要相信,外婆去了天堂。那之后,我便不再輕易激動哭喊,因為我知道,我每一次的情緒,都無異于加深一次母親的創痛,無異于讓天堂里的外婆多一聲嘆息。
外婆教會我溫良恭儉讓,母親教會我仁義禮智信,更重要的是,她們作為我生命里*敬和*愛的兩個女人,給予了我也給予了彼此*深切溫柔無私的愛與*寶貴的年華。好外婆上天堂,好媽媽走四方。在母親筆下,塵封于歲月時光里的傳奇往事,巧溶于尋常生活里的情義規則,熔鑄于各異面孔后的文化歷史,隱沒于微末處的真知卓識,皆從書中娓娓道來。這當今的世代,交通便捷,技術發達,讓人不由感慨,天涯若比鄰,何處是故鄉。白頭總如新,傾蓋難如故。世界變小了,人心卻更易流離,許多人看過了愈發多的風景,愈難找到自己。然而母親卻逆流而行之。這本散文集,看似散于形,然卻凝于神,且細看,在這萬花筒的另一端,驀然是一顆從未失落的赤子之心。母親在那篇《服飾與時代》中提及過一句詩——“走得*急的,都是*美的時光”,希望諸君在這本書里,走得不要那么急,跟隨作者一起,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靜靜體味這*美的時光。
子沐(作者之女)
2016年初于多倫多
香檳之城:一個費里曼學者的美國記事:a freeman Fellows story in America 目錄
項目篇(上)
上天有知
中國口音與美國口音
無緣無故的愛
篤實的神父
初見導師尤倫
土著狂歡節
我有一個夢想
得與失
神秘經卷
做客校長家
又愛又喜
家住果園
但愿人長久
紐約會議
州法院舊址
西進之門
請支持奧巴馬
鐵桿擁躉
你投票了嗎
黃玫瑰
教堂里的哀悼
項目篇(中)
玉米地
青花瓷
秋意、桂花與鄉愁
譯事非等閑
感恩節
這是一個好問題
老白,老白
喜與悲
理性的粉絲
電視觀禮
年夜飯
吃在法學院
美女同道
青年俊彥
知性賢妻
課堂笑聲
尷尬的學生
*后一個離開
納稅人
生與死
愛與傷
項目篇(下)
茲事體大
選擇責任
天涯問課題
伊大校友
原生態
永遠的林肯
服飾與時代
默契與真情
畢業晚餐會
紀念日
國旗情結
珍視歷史
守規則
重情義
熟悉的陌生人
父母在,游不遠
親人的目光
致謝公交車司機
離別的暴風雨
不亦樂乎
旅行篇
唯愛無敵
唐人街
火車旅行
他鄉見故知
萊克星頓的槍響,誰聽到了
哈佛掠影
象牙塔耶魯
千里訪名師
普林斯頓的美
達特茅斯
圍觀白宮
國會印象
*高法院的魅力
戰爭與自由
費城故事
探親篇
流淚的自由鳥
校園漫步
異國家宴
湖面天光
*瘋狂的事
街頭集會
大瀑布
稅收與福利
如果你真的信
歡迎回來
爺,再容俺半日吧(代后記)
香檳之城:一個費里曼學者的美國記事:a freeman Fellows story in America 節選
初見導師尤倫
項目為每個學者配備了一位專業上的搭檔,Faculty Partner。搭檔完全是義務性的,項目不支付他們報酬,唯一的前提是他們同意接受我們,從而成為搭檔。我的Partner是法學院大名鼎鼎的尤倫(Thomas S.Ulen)教授,以尤倫教授的學術地位和影響,絕對應該是我的導師,Faculty Mentor。我對他十分敬重。
我*初知道尤倫教授的名字,是在十年前。當時讀了*早的中文版《法和經濟學》一書,那是尤倫教授和加州大學考克教授的合作成果,來美后對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倫教授是美國法經濟學領域的領軍人物,有“法經濟學的祖父”之稱,是美國法經濟學研究的*早倡導者、推動者和積極參加者之一。他1946年生于美國印第安那州首府印第安那帕利斯的一個律師家庭,先后就讀于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英國牛津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分別獲得文學士學位、文科碩士學位、經濟學博士學位。尤倫教授在伊利諾伊大學任教31年,為法學教授和經濟系兼職教授,可謂桃李滿天下,享有伊大的*高捐贈教席之一Swanlund教席,其聲名遠播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中國等國家,是一位譽滿國際學術界的著名法學家。他著述豐厚,其著述在法經濟學學科的引證率位居英文文獻前十名,代表作有《法和經濟學》、《認知、理性與法律》和《環境政策的基礎》,其中,《法和經濟學》一書已被翻譯成中文、日文、西班牙文、韓文、法文和俄文等文字。
這樣一位大牌教授一定很難溝通吧?在見他之前,我很是躊躇。通過Email確定了見面時間和地點后,我既激動又緊張。見面后發現,教授十分和氣,一直面帶微笑,或許是考慮到我剛到美國不久,語言還不熟練,教授就把語速放慢,每個詞都清晰、明了,以便我能夠比較容易聽瞳他的話。他主要詢問了專業、計劃、家庭情況,我都一一做答,他也簡單介紹了自己,他希望我在伊大的一年可以有所收獲,并愿意為我提供學習和研究上的支持和幫助,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跟他聯系。教授還特別問起我的名字“娟”的中文意思,這讓我繃緊的神經放松了不少,也覺得有話可說,想不到他是很有人情味的。
事實上,教授的人情味在之前的郵件中就顯現出來了。他擔心我認不出他,特意發來郵件,告訴我可以在法學院的網頁上看到他的簡介和照片,并附上了具體的網址鏈接,*后還不忘記交代一句:我現在蓄留了胡子。他不知道,為了準確起見,也是為了避免見面時可能的尷尬,我已經提前悄悄地看過他一次。我專門去聽了周二上午的Empirical Methods in Law課程,這門課由尤倫教授和另外兩位教授共同講授。因為是**次課,三位教授同時到了教室,一起向大家介紹課程,我坐在黑壓壓的學生中間,看到了尤倫教授。站在講臺上的他,身材偉岸、挺拔,花白的頭發梳理得整齊、自然,戴一副近視眼鏡,身著白色襯衫和米色西褲,雙手淺淺地插在褲兜里,講課的聲音溫和、飽滿,非常好聽,談吐間一派大家風度。他沒有發現我,或者更準確地說,即便看見了我,也不知道我是誰。我實在是個nobody,是的,這是我來到伊大后才有的自知之明,以前總覺得自己或許是個somebody,見識了伊大的學術,了解了伊大的學問后,終于知道為什么智者會告誡眾生:謙遜,真的不是美德,而是我們面對世界應有的態度。對我來說,來美后的**課,我學到的就是“I am nobody”。不過,小人物也有好處,就是不扎眼,可以安靜地躲在一個角落里,不發出任何聲音,也不引起別人的注意。當然,這一番“前戰”,我在見面時沒有跟教授提起。
我感到自己特別的幸運:能有這樣一位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導師,而且,他是如此的隨和與親切。
香檳之城:一個費里曼學者的美國記事:a freeman Fellows story in America 作者簡介
趙娟,女,1964年生,法學博士,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2005年起),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職教授(2010年起),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弗里曼基金項目研究學者(2008—2009年)。專業領域為憲法學與行政法學,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憲法基本理論、憲法與行政法關聯問題、言論自由制度、比較公法理論。先后出版合著《行政違法行為判解》《憲政、法治與經濟發展》《比較行政法——體系、制度與過程》,并在《中國法學》《法學評論》《南京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