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說孟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1126250
- 條形碼:9787551126250 ; 978-7-5511-2625-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說孟子 本書特色
1. 《說孟子》本書跟《論語》尊孔不同,在發揚孟學精彩的同時,針對孟子虛矯自高的習氣,以及大言難補時弊的弱處,極力批判。
2. 《說孟子》本書勾畫了一個真實的孟子,孟子乃好辯之人,常口逞機鋒,其精彩處妙語珠璣,靈光乍現;其缺漏處,好辯成強辯,論理不周全,前言常不對后語。這些論述沒有把孟子當成神,而是強調孟子是儒家自孔子之后的繼承者,后儒尊稱孟子為“亞圣”,當之無愧。
說孟子 內容簡介
本書探究孟子學說, 重視孟子的好辯。主要內容包括: 梁惠王篇**、公孫丑篇第二、滕文公篇第三、離婁篇第四、萬章篇第五、告子篇第六、盡心篇第七。
說孟子 目錄
公孫丑篇第二
滕文公篇第三
離婁篇第四
萬章篇第五
告子篇第六
盡心篇第七
說孟子 節選
(一)
1.5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從“出,語人曰”這句話看出,這是魏襄王召見孟子,孟子入見魏襄王。孟子仍然用“說大人,則藐之”的態度,敘述這一段不如意的會面。
孟子求見魏襄王只有一章,孟子一走出來就批評魏襄王,可推見兩人會面并不愉快。孟子游說諸侯國君,隨從數十輛車、數百人,“語人”應是告訴隨去的人。
魏襄王是魏惠王的兒子,名赫(一名嗣),魏惠王死后即位,魏襄王在位二十三年。魏惠王的父親魏武侯、祖父魏文侯都稱“侯”,但魏惠王卻稱王,這是因為魏襄王八年,跟諸侯相會于徐州,約定相互稱王,于是魏侯赫自稱魏襄王,追尊父親為魏惠王。
魏襄王在位時,為了強國,還聘請曾當過秦相的張儀當相國。但魏襄王*倒霉的是,后人大概只知道他“望之不似人君”!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就”,接近。“之”,代名詞,指魏襄王。“畏”,敬畏。人必須注重威儀,否則容易為人看輕。《論語·學而篇》孔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人不自重就沒有威儀,沒有威儀就得不到他人的敬畏,人君看起來也就沒有人君的樣子。
“望之不似人君”,孟子罵人可說入木三分,今人猶津津樂道。孟子善于為文,說辭功力可見一般。不過,很多地方都是文過其情。
“卒然問曰”,“卒”音cù,通“猝”。毓老師解釋為“無頭無腦的問”,可說通神。
“天下惡乎定?”“惡”,如何。“定”,安定。
“定于一”,魏襄王問的“定”是統一、平定,用武力圖霸王之業,但孟子的“定于一”卻是行仁德、王天下的一統。統一乃英雄之事,是天下平之前的升平世小康世;一統則是仁者之事,是天下平的大同世、太平世。此為王霸之分。
孟子的“定于一”何以是一統的太平世,而非統一的升平世呢?因為孟子對魏襄王的“孰(誰)能一之”回答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不嗜殺人者”即尊生,為仁者;“一之”就是無敵。“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即仁者無敵、仁者能一統天下。
“孰能與之”,這章*重要的概念就是“一”與“與”。“與”,參與。魏襄王提問,是什么人參與呢?
“天下莫不與也”,“天下”,天下之人。天下之人沒有不參與的,也就是天下人皆歸往。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不只是一個大哲學家,也是個高明的文學家,像這章文字就十分優美。“槁”,枯也。“油然”,云盛的樣子。“沛然”,雨盛的樣子。“浡然”,興起的樣子。天云作雨,枯苗逢雨勃生,這是自然形勢。孟子以自然形勢來比喻天下人都會相與,無人能抗御,即今人所謂的形勢使然。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人牧”指的是牧民之君,西方基督教的“牧師”是人君之牧、道義者師,自許以道義牧人君,為人君之師。“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孟子認為當時的國君都未存不嗜殺人的仁心。也因而游說魏襄王“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領”即頸。“引領而望之矣”,是伸長脖子翹盼。“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由”,通“猶”。水盈科而后進,性往低處流。
魏惠王、魏襄王的“惠”、“襄”都是謚號,“惠”有養民也惠之義,“襄”也有助民之義,謚號都不太差。孟子前往游說,二王的名聲應也不會太差,但相見爭如不見,魏惠王和魏襄王卻在孟子書中成為不仁、望之不似人君的君王。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滕文公篇》),孟子既然道性善,何以未對魏惠王、魏襄王起善心動善念呢?
(二)
4.17 淳于髠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髠”音kūn。“授受”,“授”即與,“受”即收。“援”,救。“權”,適變。“溺”,失足落水。
《禮記·坊記》子曰:“好德如好色,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為民紀。故男女授受不親,御婦人則進左手。”淳于髠即引《坊記》。“男女授受不親”常成后人比較古今禮俗異同的例子。
淳于髠與孟子同時人,嘗仕齊及魏,對孟子有些了解,所以向孟子問男女之大防,授受不親是不是禮,孟子回說沒錯。淳于髠不是不曉彼時男女授受不親為禮,而是有意而發,所以接問嫂嫂失足溺水,那么是否應該用手相救呢?
性命關天,救人為大,孟子回說,嫂嫂溺水,不救人是豺狼之性。男女授受不親,確是禮,手救嫂嫂是權變。
淳于髠也當然知道“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也預想孟子會有此說,而他的心意本來就是借此問來表達自己的看法:“現今天下百姓沉溺在苦痛深淵中,你孟子何以不伸手援救呢?”
淳于髠是《史記·滑稽列傳》**人,“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八年,楚大發兵攻齊。齊王派淳于髠往趙國請救兵。淳于髠說動趙王,出兵十萬,革車千乘,楚國因而撤兵,齊威王因而以淳于髠為諸侯主客。
孟子曾在齊宣王處當客卿。齊宣王在公元前342年即位,而齊威王在公元前356年即位,淳于髠年齡可能大于孟子。淳于髠在齊威王和齊宣王期間,當是重臣,他對孟子動向應該十分關心,才會問孟子:“嫂溺,則援之以手乎?”孟子回答長者若只回說:“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即合宜。可是孟子還說:“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可說是不恭。淳于髠接問孟子:“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這是淳于髠看重孟子的關切之問,不意孟子卻說:“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天下陷溺人民苦痛,救人民于水火,當然援之以道,但說“援之以手”也未嘗不可,今人不是說施予援手嗎?淳于髠的比喻,孟子不會不曉,回話火氣如此之大,有些唐突,大概是孟子離開齊宣王后,心情不平順,他人關切聽不下去,《公孫丑篇》孟子去齊,宿于晝,有客想勸孟子留行,孟子不言不應,隱幾而臥,對淳于髠也是這種心態。
王夫之對齊宣王招致游談的稷下之客十分反感,尤其對稷下之客*富盛名的淳于髠痛責為“滑稽無賴”;王夫之認為,孟子不屑與淳于髠說正經話,才說“子欲手援天下乎”的敷衍話。
4.18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公孫丑請問孟子“君子之不教子,何也”,顯示彼時即有這種習尚。也就是說,古人易子而教,公孫丑問原因。
“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勢”,事實情勢。“夷”,傷。孟子解釋君子不教子的原因是“勢不行也”,事實情勢不可行。孟子接著說父兄教兒子,必以正道,要兒子行正道,一旦兒子行不正,就會接著發怒言,反而傷害父子感情。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文要看文意、文氣,有些字辭隨文而異,像《論語·為政篇》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弟子不是學生,而是與父兄相對,弟之對為兄,子之對為父,而先生即是先吾所生的父兄。這章的夫子也非老師,而是父兄。“夫子教我以正”,即父兄教導我這個后生晚輩要言正行正,可是父兄出言所行都未能正。“父子相夷,則惡矣”,父親跟兒子彼此相傷,就不善了,現在人口吻是:“父子口角,就壞了!”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孟子認為古人常彼此交換著兒子教誨。父子之性本諸自然真情,不應該求對方如何做好善行,一旦要求對方如何做好,親情就會疏離,親情疏離,不吉的事兒就會發生,沒有比這事更重要了。
古人易子而教,未必為好。兒女若在家和父母一起生活,就可身教言教,父母可以隨時隨機點撥兒女,他人怎能代替教誨呢?
父母教導兒子,也因人而異,少有如孟子所說的“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父母教之當然用正道,但不見得教不正就怒言怒行相對。而兒子也不可能在父母教誨時,反問父母只會要求他行直坐正,自己的言行表現卻不正。
古人易子而教只能視為彼時風尚習俗,得失難言。
……
說孟子 作者簡介
許仁圖,臺灣苗栗后龍人,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曾任河洛圖書出版社發行人、五千年出版社負責人、河洛影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于1971年入“天德黌舍”(今“奉元書院”)讀經,受業于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著有《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子曰論語》《說孟子》《大武林》《枕舟江湖》《少俠路拔刀》《中國哲學史:祖述篇&孔學篇》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