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紅軍長征年譜長編-全3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415696
- 條形碼:9787509415696 ; 978-7-5094-1569-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紅軍長征年譜長編-全3冊 本書特色
★16開精裝,藍天出版社出版
★被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和2016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
★書中既有對戰略戰術的精妙分析,也有對人物命運的細膩刻畫,讓讀者在感受歷史震撼的同時,也能深刻體會到紅軍將士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
★不僅是一部研究紅軍長征的**參考書,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歷史文化瑰寶
紅軍長征年譜長編-全3冊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以檔案文獻資料為主,以編年體形式,全面記述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的長征歷史。
紅軍長征年譜長編-全3冊 節選
紅軍長征年譜長編-全3冊 相關資料
本書的編寫體例,遵循通常編寫“大事記”和年譜長編的慣例,也有一些為適配這段特殊歷史而“量身打造”的特例。
一、前延、后續和兼容。本書以編年體“日志”形式,多方位記錄紅1方面軍(中央紅軍)、紅2方面軍、紅4方面軍、紅25軍的長征歷史,還有國民黨軍追隨“陪同”紅軍長征的全程歷史。正文起始時間為1934年10月8日(紅1方面軍開始長征)至1936年10月22日(紅1方面軍與紅2方面軍會師)。鑒于紅軍長征史的特別之處,前加一段“長征開始前的局面(1934年4月1日~10月7日),記錄紅軍長征的緣由、各部隊編成序列和紅軍重要將領的職歷,其中主要記錄第5次反“圍剿”及長征前夕的準備工作;后加一段“長征結束后的新局面(1936年10月23日~12月31日)”,記錄紅軍長征對國共兩黨歷史、國家命運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歷史的重大影響,其中主要記錄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局面的重大作戰行動、事件直至“西安事變”,力求完整地展現多路紅軍北上抗日的戰略轉移足跡和長征的偉大歷史意義。1936年紅1方面軍的東征、西征,史學界一般不將其歸入紅軍長征史,但鑒于此時段內整個紅軍的長征還未結束,紅2方面軍(紅2、紅6軍團)和紅4方面軍還在長征路上,為全面記述和印證長征歷史,本書故也適當兼容記錄。
二、正文。基本原則是一事一條。同一時間有多條內容,在第一條注明時間后,用“ ”符號表示。在一個條目中,盡量完整地敘述一件事。為敘述上的條理化和文字上的整齊劃一,少數要事采用“多事一條”的合并同類項方法,如同一天某單位、某人的多件事。根據文中場景,適宜使用“是日”“同日”“當日”“這天”“今日”“本日”表述同一天發生的事情,不苛求“用詞”統一。“年”“月”亦如此。軍隊番號序列前一般加“第”字,如第1軍第2師第3團;通常情況下,紅軍部隊番號前加“紅”字以簡明文字,如“紅4方面軍”“紅3軍團”“紅2師”“紅1團”等。為避免部隊番號和數量混淆而產生歧義,在表示單位數量時加“個”,如“5個團”,而不用“5團”。
三、條目排序。
(一)軍事武裝力量排序:1.共產黨軍隊。紅1方面軍(中央紅軍),紅4方面軍,紅2、紅6軍團(紅2方面軍)、紅25軍,陜甘紅軍,南方游擊隊,東北抗日聯軍等。2.國民黨軍隊。中央軍、正規軍按編制序列,地方軍按粵軍、桂軍、湘軍、黔軍、滇軍、川軍、藏兵(番兵)、馬家軍、陜軍、東北軍等順序,游雜軍按長征路線先后地域。一些大地域上的國民黨政府地方武裝力量,為指向明確,在地方軍簡稱前冠“國民黨”以區分,如國民黨川軍。3.日軍。先記在華軍事,后記日本內閣侵華決策。
(二)時間排序:依公元紀年的年、月、日遞進排序,必要之處加“民國”紀年補充。少數年份中用“年底”“本年”條日敘事。四季之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簡稱為春、夏、秋、冬。計分:月初(5日前),上旬(11日前),上中旬(15日前),中旬(18日前),中下旬(20日前),下旬(25日后),月底(31日后),本月(月底后);春(3月底后)、夏(6月底后)、秋(9月底后)、冬(12月底后);初春(2月末),初夏(5月末),初秋(8月末),初冬(11月末);年初(1月底后),年底(12月底后),上半年(夏后),下半年(冬后、本年前),本年(下半年后、一年最后)等20余種表述方法。
(三)日記排序:依時空地域、部隊序列及職務順序。先紅軍各路部隊,后國民黨軍、地方政府。萬里長征路上,“日記”具有即時天候氣象記錄及部隊定位作用,故本書在同一天“日記”的排序上,先按主人公所在地域,后按部隊序列;日記跟隨同一天的電報、指示及綜合大事記排列其后。本書所收錄紅軍將士日記,按所在部隊序列及職務排序:①伍云甫(中革軍委無線電總隊);②童小鵬(紅1軍團政治部);③賴傳珠(紅1軍團第1師、第2師);④蕭峰(紅1軍團第1師);⑤陳伯鈞(紅5軍團、紅4方面軍);⑥林偉(紅9軍團、紅4方面軍);⑦關向應(紅2軍團、紅2方面軍);⑧張子意(紅6軍團、紅2方面軍);⑨王恩茂(紅6軍團、紅2方面軍);10吳德峰(紅6軍團、紅2方面軍)等。其“日記”因人不同曾冠以不同的標題,本書統一以書名號冠名《日記》,在個別避免引起歧義的地方用引號標注“長征日記”。
四、簡錄“對手”的要事。萬里長征路,實際上是國共兩軍共同走過的萬里大較量,記錄紅軍的長征,還要記錄對手—一國民黨軍以及各個地方軍閥圍追堵截紅軍的全過程,故本書對“敵軍”的行動部署以及蔣介石的行蹤作平行記錄,可佐證,可校驗。這是本書的一個特點。同時,記錄日本國的侵華戰略部署以及日軍的侵華軍事行動,以彰顯紅軍長征“北上抗日”的總目標,深感中華民族已經處于大戰前夕的最危險時刻氛圍。國民黨軍在“圍剿”“追剿”紅軍長征中,番號眾多,變化頻繁。為規范名稱,本書以蔣介石、國民黨軍方頒布的編制命令正規名稱為準。1934年10月7日之前,冠名用“圍剿軍”“剿匪軍”(全稱 “贛粵閩湘鄂5省剿匪軍”);1934年10月8日至1935年1月,用“追剿軍”;1935年2月1日后,用“剿匪軍”。
五、文電檔案。在史實記錄中,本書盡量較全面地錄用“原汁原味”的電報、戰報、日記、報刊,盡量保持原貌。(1)原件中有錯、漏、衍文的,處理處留有痕跡;脫漏或訂正的字詞用〔〕標出,無法辨認的字或原件已經表明的缺字用口標出。電文標題,依據能體現電報內容擬定及已有常用標題為首選規則。原件無標點符號的,加標點符號。(2)文電發出時間,按檔案原件上所注標明,確有訛誤的查證后作訂正并說明。(3)字數較多的文電、文獻作適當壓縮,取其主要內容。不用或少用后人的敘述語言,以方便長征史研究者和愛好者的直接讀史印證,作深入研究,而不被前人“定論”作先入為主的誤導。(4)原文中一些使用不當,但不會產生歧義的字,如須、需混用等,不作改動。原文中的一些詞組仍沿慣例用原常用詞組,如用“槍枝”,不用現行“槍支”。原文除特別需要保留原字體(繁體、異體)的,均按國家頒行的漢字簡化字規定用字。(5)統一序號格式,如“甲、乙、丙……”“一、二、三……”1.2.3……”“A. B. C……”等。對一些固定詞組用字作適當調整,如“連系”改“聯系”,“連絡”改“聯絡”,“真象”改“真相” 等。(6)電文中的“國民政府”系指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此時空特定的“長征時期”,為指向明確,在引文之外,以“國民黨政府”指明;電文中的“政府軍”,即“國民革命軍”,以“國民黨軍”指明。(7)為求史料詳實,文中引用國民黨政府、國民黨軍的許多電報等文獻資料,其中有“共匪”“赤匪”“剿匪”“進剿”“追剿”等語,為存史料真相,對類似表述,本書在引文內照錄,不作處理,在引文之外加引號,特此說明。
六、規范人名。除文電中的原文之外,盡量用常見的名字,以適應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如用張聞天、博古、王稼祥,不用或少用洛甫、秦邦憲、王稼薑;用蔣介石、汪精衛、張學良,不用或少用蔣中正、汪兆銘、張少卿。蕭克等“蕭”姓人名,用“蕭”而不用“肖”。對易引起歧義的人名,采取加注、括號的方式另行說明。
七、相關大事記。本書中收錄部分要事,雖然并非發生在長征路上,選錄于此是因其與紅軍長征史及當時軍政大局緊密關聯。選錄標準是與紅軍長征、中共命運緊密相關聯,僅記述梗概,對事件發展不作詳盡展開。適量摘錄毛澤東、蔣介石等國共兩軍將領的軍事言論,以反映長征線路的形成和作戰指導思想。
八、注釋。一是對一些地名、人名、部隊番號等的簡短說明或補遺;二是對文電、言論的原文出處以及簡要說明;三是對個別特別需要詳加說明的事件或有爭議的條目加以補充,以求對事件的綜合完整記述,以便于讀者較為詳細地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凡人物、地名、時間、部隊番號等前文已注明的,無變化時,后文一般不重注。
九、長征路的舞臺空間非常廣闊,上場人員繁多紛亂,隊伍編制常變,大事、要事龐雜。全書為在體例上的統一,在不改變原義前提下,對原文中各行其是的一些用語,尤其是錯字病句、古奧偏僻用字,以約定俗成的方式作有視情變通,或加注說明。本書所收錄信息量巨大,為與事適宜,與人為善,與史相安,并照顧當代讀者閱讀習慣,故對個別事例亦作特例處理。
十、記事有異,不—一羅列,經考訂取其一,其余作注,酌加介紹。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