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生心理學思想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466301
- 條形碼:9787544466301 ; 978-7-5444-6630-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養生心理學思想史 本書特色
本書旨在研究中國古代、近代與現代的養生心理學思想。全書分16章,*章交待研究中國養生思想的對象、意義與方法,第二至十五章是為古代的養生心理思想,第十六章是近現代養生心理思想,*后一章歸結中國養生心理思想的特色、科學性及價值。
中國養生心理學思想史 內容簡介
本書先用兩章的篇幅分別探討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對象、意義與方法等問題,以及中國養生活動與心理養生思想的誕生及演化軌跡;第三至第六章探討先秦道家、儒家、雜家、醫家的心理養生思想;第七至第十一章系統闡述秦漢至唐代道家、早期道教、儒家、禪宗、醫家的心理養生思想;第十二至第十五章系統闡述了五代至明清時期儒家、全真教、醫家、養生家的心理養生思想;第十六章闡述中國近現代的心理養生思想;*后一章揭示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特色、科學性與價值。中國傳統心理養生思想的一大貢獻是孕育了一個兼顧生理—心理—自然—社會四因素的整體養生模式。只要加以批判性的吸收、詮釋與轉換,中國傳統的心理養生觀、原則和方法對今人進行身心保健和養生延年等活動具有借鑒意義。
中國養生心理學思想史 目錄
**節 為什么要研究中國心理養生思想
一、促進中國特色心理衛生學或健康心理學的建設
二、為今人養生提供有借鑒意義的心理養生觀以及養生原則和方法
三、促進中國心理學史和中國文化心理學自身的發展
四、弘揚祖國優秀養生文化遺產%充實世界心理衛生思想
第二節 三個核心概念的厘定
一、什么是養生
二、什么是心理養生思想
三、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含義
第三節 怎樣研究中國心理養生思想
一、基本研究原則
二、具體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國養生與心理養生思想的誕生及演化軌跡
**節 多因素互動:中國養生與心理養生思想誕生的歷史背景
一、中國人重養生
二、養生重養心與調神
第二節 多源頭性:中國養生與心理養生思想的起源
一、中國養生活動的起源
二、處于起源期的中國心理養生思想
第三節 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演化軌跡
一、先秦時期的心理養生思想
二、秦漢至唐代的心理養生思想
三、五代至明清時期的心理養生思想
四、中國近現代的心理養生思想
第三章 道法自然:先秦道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節 《老子》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老子》的心理養生觀
二、《老子》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老子》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二節 文子與宋尹學派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文子的心理養生思想
二、宋尹學派的心理養生思想
第三節 《莊子》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莊子》的心理養生觀
二、《莊子》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莊子》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四節 對先秦道家心理養生思想的評價
一、主張效法自然以養生
二、生理—心理—自然—社會的整體養生模式
三、從形神兼顧偏向重調神輕養形
四、重自然因素輕社會因素
五、將養生放在首要位置
六、心理養生方法可用作治國安邦之道
七、對同時期養生思想家和后世養生思想家影響巨大
第四章 修德養心:先秦儒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節 孔子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孔子的心理養生觀
二、孔子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孔子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二節 孟子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孟子的心理養生觀
二、孟子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孟子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三節 荀子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荀子的心理養生觀
二、荀子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荀子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四節 《禮記》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禮記》的心理養生觀
二、《禮記》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禮記》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五節 對先秦儒家心理養生思想的評價
一、注重修德養心
二、提出具有儒家特色的心理養生方法
三、既重養生又不偷生
四、心理養生方法具有養生和治國的雙重功效
五、心理養生思想受到先秦道家的影響
六、探討心理養生思想的視角不甚開闊
第五章 博采眾長且雜而不混:先秦雜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節 先秦雜家的心理養生觀
一、動靜結合的養形調神觀
二、去害知本的養形調神觀
三、形神共養觀
四、必法天地的養形調神觀
第二節 先秦雜家的心理養生原則與方法
一、先秦雜家的心理養生原則
二、先秦雜家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三節 對先秦雜家心理養生思想的評價
一、既博采眾長又雜而不混
二、既有融通又有創見
三、對后世影響巨大
第六章 整體養生:先秦醫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節 先秦醫家的心理養生觀
一、以情勝情的養神觀
二、形神兼顧的共養觀
三、順應自然的養形調神觀
四、動靜結合的養神觀
第二節 先秦醫家的心理養生原則與方法
一、先秦醫家的心理養生原則
二、先秦醫家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三節 對先秦醫家心理養生思想的評價
一、主張整體養生
二、提出以情勝情的養神觀
三、繼承發展了先秦道家的心理養生之道
四、將養生$治病與治國融為一體
五、尚存在局限性
第七章 法天順情:秦漢至唐代道家的心里養生思想
**節 《淮南子》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淮南子》的心理養生觀
二、《淮南子》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淮南子》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二節 魏晉玄學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嵇康的心理養生思想
二、其他玄學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第三節 《劉子新論》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劉子新論》的心理養生觀
二、《劉子新論》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劉子新論》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四節 對秦漢至唐代道家心理養生思想的評價
一、主張法天順情以養生
二、在四方面有所創新和發展
三、嵇康的心理養生思想與實踐存在極大反差
四、心理養生思想中的合理內核應肯定
第八章 眾術合修:早期道教的心理養生思想
**節 《太平經》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太平經》的心理養生觀
二、《太平經》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太平經》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二節 葛洪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葛洪的心理養生觀
二、葛洪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葛洪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三節 陶弘景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陶弘景的心理養生觀
二、陶弘景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陶弘景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四節 胡愔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胡愔心理養生思想的核心觀點
二、對胡愔心理養生思想的評價
第五節 對早期道教心理養生思想的評價
一、主張眾術合修
二、主張形神雙修%突出養形的主導地位
三、體現道、儒、佛、醫相融合的特色
四、發展了先秦以來道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五、將養生與治國融為一體
六、具有一定的合理內核
第九章 修德養神:秦漢至唐代儒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節 董仲舒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董仲舒的心理養生觀
二、董仲舒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董仲舒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二節 秦漢至唐代其他儒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秦漢至唐代其他儒家的心理養生觀
二、秦漢至唐代其他儒家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秦漢至唐代其他儒家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三節 對秦漢至唐代儒家心理養生思想的評價
一、主張修德養神
二、繼承和發展了先秦儒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三、注意吸收道家心理養生思想精義但也染有其糟粕
四、既重養生也不貪生怕死
第十章 養心為本:禪宗的心理養生思想
**節 禪宗基本教義與養生
一、“心即佛”、“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與養生
二、“人性本清凈”與養生
三、“定慧一體”與養生
第二節 禪宗修行法與養生
一、“無相三歸依戒”與養生
二、“祖師禪”與養生
三、“摩訶般若波羅蜜法”與養生
四、“奉行十善”與養生
五、“自性自度”與養生
六、“自性五分法身香”與養生
第三節 對禪宗心理養生思想的評價
一、禪宗心理養生思想是以養心為本
二、禪宗心理養生思想深受先秦以來道、儒兩家思想的影響
三、深遠影響五代至明清時期道、儒兩家的心理養生學思想
四、禪宗的心理養生學思想瑕瑜互見
第十一章 整體養生:秦漢至唐代醫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節 華佗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華佗的心理養生觀
二、五禽戲:一套有特色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二節 《諸病源候論》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諸病源候論》的心理養生觀
二、《諸病源候論》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諸病源候論》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三節!孫思邈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孫思邈的心理養生觀
二、孫思邈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孫思邈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四節 對秦漢至唐代醫家的心理養生思想的評價
一、主張整體養生
二、博采眾長以融通百家
三、將治國與養生融為一體
第十二章 修德養心:五代至明清時期儒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節 《壽親養老新書》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壽親養老新書》的心理養生觀
二、《壽親養老新書》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壽親養老新書》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二節 五代至明清時期其他儒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五代至明清時期其他儒家的心理養生觀
二、五代至明清時期其他儒家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五代至明清時期其他儒家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三節 對五代至明清時期儒家心理養生思想的評價
一、五代至明清時期儒家心理養生思想有獨到之處
二、體現了融會道、佛、醫諸家思想的特色
三、論述心理養生方法多%探討心理養生觀少
第十三章 性命雙修:全真教的心理養生思想
**節 王重陽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王重陽的心理養生觀
二、王重陽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王重陽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二節 全真教眾弟子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全真教眾弟子的心理養生觀
二、全真教眾弟子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全真教眾弟子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三節 對全真教心理養生思想的評價
一、全真教心理養生思想具有獨到之處
二、要批判吸收全真教的心理養生思想
第十四章 整體養生:五代至明清時期醫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節 金元四大醫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金元四大醫家的心理養生觀
二、金元四大醫家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金元四大醫家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二節 萬全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萬全的心理養生觀
二、萬全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萬全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三節 龔廷賢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龔廷賢的心理養生觀
二、龔廷賢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龔廷賢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四節 張景岳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張景岳的心理養生觀
二、張景岳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張景岳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五節 對五代至明清時期醫家的心理養生思想的評價
一、主張整體養生
二、吸收道、儒、佛諸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三、心理養生思想向通俗化方向發展
第十五章 整體養生:明清時期養生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節 冷謙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冷謙的心理養生觀
二、冷謙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冷謙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二節 高濂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高濂的心理養生觀
二、高濂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高濂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三節 石成金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石成金的心理養生觀
二、石成金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石成金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四節 曹庭棟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曹庭棟的心理養生觀
二、曹庭棟的心理養生原則
三、曹庭棟的心理養生方法
第五節 明清時期其他養生家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袁了凡的心理養生思想
二、袁開昌的心理養生思想
第十六章 整體養生:中國近現代的心理養生思想
**節 中國近代的心理養生思想
一、蔣維喬的心理養生思想
二、對蔣維喬心理養生思想的評價
第二節 中國現代的心理衛生學思想
一、丁瓚的心理衛生思想
二、蘊含在一些現代名人言論中的心理養生思想
第十七章 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特色、科學性與價值
**節 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特色
一、闡明了生理、心理、自然和社會四因素與身心健康的關系
二、孕育了兼顧生理—心理—自然—社會四因素的整體養生模式
三、不同派別和不同歷史階段心理養生思想差異明顯
四、各家心理養生思想趨于綜合化和通俗化
五、唯經典中式心理養生思想具有中國特色
第二節 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科學性與價值
一、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科學性
二、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國養生心理學思想史 作者簡介
汪鳳炎,心理學博士,教育學博士后。現任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三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學校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長。主攻中國文化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出版獨著3部,合著5部(主要作者),主編教材3部;發表論文50余篇。曾獲教育部中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2次;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次,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三等獎、中國圖書獎等。2011年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