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為什么要革命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03478451
- 條形碼:9787503478451 ; 978-7-5034-7845-1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為什么要革命 本書特色
《為什么要革命》分為正文和附錄兩個部分,正文分為六個章節(jié),從六位不同身份、背景和經(jīng)歷的風云人物為什么參加革命之歷程,詮釋了“為什么要革命”這一看似古老的命題,從而肯定了先輩們?yōu)榱司戎袊龀龅姆N種努力與探索的積極意義。本書語言流暢,故事通俗易懂。
為什么要革命 內(nèi)容簡介
《為什么要革命》中,六位不同身份、背景和經(jīng)歷的風云人物參加革命之歷程,代表性地詮釋了“為什么要革命”這一中國革命史的主軸。《為什么要革命》既飽含時代特點,又富有中國特色。
為什么要革命 目錄
正編
一、公益人物、知名律師為什么要革命——以施洋為樣本
二、“富二代”、留學生為什么要革命——以彭湃為樣本
三、都當軍長了為什么要革命——以賀龍為樣本
四、“自由撰稿人”為什么要革命——以柔石為樣本
五,富家子弟、清華教授為什么要革命——以聞一多為樣本
六、農(nóng)民為什么要革命——以陳先瑞為樣本
附編
一、中央蘇區(qū)的對外貿(mào)易局
二、“西安事變”的經(jīng)濟意義
三、八路軍、新四軍改編、開拔時期的經(jīng)濟問題
四、“邊幣”的故事
五、那時的“貨幣戰(zhàn)爭”
六、“皖南事變”后的陜甘寧邊區(qū)
七、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共在財經(jīng)工作方面的一個考慮
八、中原突圍前后的經(jīng)濟困境
九、也說“打土豪”、“分田地”
十、“吃糖咽菜”與“缺衣少藥”
后記
為什么要革命 節(jié)選
《為什么要革命》: 施洋3歲時,過繼給無子的伯父,但他并未由此過上有雙重母愛(生母和伯母)的幸福生活,相反,他的童年生活非常不幸。生父為生活所迫外出謀生,施洋從小就跟著留守在家的伯母、生母、嬸母上山砍柴,種瓜種菜,小小年齡,就要學著生火做飯,賣菜賣果。9歲時,才得以跟著父親讀了些《四書》、《五經(jīng)》。10歲時,父親染病返鄉(xiāng),不但不能掙錢養(yǎng)家,還要額外支出些錢看病買藥,這一年祖父、祖母、伯父等相繼棄世,施洋的家中,更趨貧困。 施洋的生父畢竟是讀書人,又多年在外闖蕩,知道家中欲翻身,兒子必須讀書。于是傾其所有,將施洋送到距家十里外的一處私塾。可憐施洋年已11歲,才算正式入學。他非常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學習十分刻苦。每日雞鳴即起,走十幾里山路上學。這一路上人煙稀少,荊棘遍地,墳墓時現(xiàn)。白天都見不到幾個人,何況有時學晚了還要走夜路。私塾的教師多次和施洋說可以晚點來,但施洋向?qū)W心切,從不遲到。有時起晚了,會忍不住急得哭起來,飯也不吃,跑去上學。學了一天,回家路上,還要拾薪砍柴,背回家中。施洋,就是這樣一個好學、懂事的貧苦農(nóng)村孩子。 施洋讀書之刻苦,在當?shù)匾褌鳛榧言挕?jù)傳當年施洋家窮得已點不起油燈,晚上只得跑到村里一座叫隆興觀的道觀中讀書。冬天朔風怒號,寒氣逼人,施洋凍得不行,便想了一個法子:削了一根又光又滑的圓木棍放在腳下,邊讀書邊來回搓動木棍取暖。這真是可以和懸梁刺股等傳說一同載入勵志故事。 到了施洋14歲時,家中更加窮困。已到了“饔饗莫給,日不舉火”的悲慘地步。施洋一邊讀書,一邊要幫助家中汲水灌田,排水砍柴。一邊要侍奉二位伯母(伯父有一妻一妾)并照顧伯母所生兩位妹妹,還要照料生病的父親和自己的生母。這樣的讀耕生活,他一直過到17歲。也就是說,一直到17歲,施洋都未出過縣境,性格上也是“寡言笑”,都說他是個木訥之人。又有誰能想到,這個貧窮的農(nóng)村青年,數(shù)年后會成為一個口若懸河的知名律師呢? 施洋18歲時完婚,岳家家境要略好一些,夫人郭氏也頗賢良,在岳家和夫人的資助下,施洋終于走出大山,考入鄖陽府立農(nóng)業(yè)學堂,學習蠶科。聽起來像個新式學校,實際上當時科舉未廢,這所學校校風并不好,學生大多是來混文憑的。想象一下如今考不上大學的學生上的一些學校,對這所學校的情形即可思過半也。施洋卻是這所學校的一個“特別學生”,只念過點四書五經(jīng),從未接觸過近代科學的施洋,只是初入學的**學期成績中等,此后每次考試均列*優(yōu)。1910年畢業(yè)時,名列“*優(yōu)等**”,也就是全校**名。 施洋在校幾年,不僅學業(yè)大有長進,為人處世也變化頗大。他不忍心也不甘于花老婆的錢,每逢假期,就奔走于鄖陽鄉(xiāng)間做些小買賣。據(jù)稱“每當假期,輒未在家中安居一日,跋涉四方,手足胼胝,形容憔悴。”施洋祖上是做過商人的,他血液中雖有此遺傳基因,但運氣欠佳,從未發(fā)財,只能是掙點蠅頭小利,聊勝于無。但從中鍛煉了為人處世的才干,倒是一筆實實在在的收獲。 施洋畢業(yè)后,在鄖陽待了一段時間,恰逢辛亥革命爆發(fā),改朝換代,社會動蕩。他待在鄖陽沒有機會,又沒有錢,只得返回家鄉(xiāng)。 ……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經(jīng)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