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銀川平原湖泊濕地管理核心目標1.1 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國際國內背景1.2 銀川平原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區域背景1.3 銀川平原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現狀1.3.1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保護現狀1.3.2 濕地保護中存在的問題1.4 開展銀川平原濕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研究的必要性1.4.1 改善區域生態環境1.4.2 關乎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1.4.3 適應城市生態化建設1.4.4 發揮生態系統綜合效益1.4.5 增強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1.4.6 保護生物多樣性1.4.7 提升濕地保護綜合管理能力1.4.8 化解濕地開發、保護和利用矛盾1.4.9 為濕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第2章 國內外濕地利用政策、方法和典型模式2.1 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及一般原則2.1.1 保護性開發的概念、內涵與策略2.1.2 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對策2.1.3 生態經濟的概念內涵2.2 《國際濕地公約》關于濕地合理利用的原則及指南2.2.1 合理利用概念的產生和發展2.2.2 合理利用概念的指導方針2.2.3 《濕地公約》合理利用濕地手冊2.3 世界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模式2.3.1 北美五大湖——以水資源和流域為基礎的城市群2.3.2 英國倫敦濕地中心——多方合作的開發模式2.3.3 日本琵琶湖——綜合開發管理和公眾參與的成功實踐2.3.4 加拿大班芙國家公園——可持續旅游的成功典范2.3.5 中國香港濕地公園——濕地環境教育的典范2.3.6 國際濕地保護與利用政策2.4 中國關于濕地保護與利用的政策和實踐2.4.1 中國可持續發展意識和行動計劃2.4.2 濕地保護與利用的新模式——濕地公園2.4.3 濕地生態經濟區——綜合開發利用
第3章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的歷史變遷和開發利用3.1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的歷史變遷及趨勢3.1.1 黃河及其周邊濕地的變遷3.1.2 溝渠帶狀濕地的變遷3.1.3 湖泊沼澤濕地的變遷3.1.4 泛濫濕地的變遷3.1.5 水稻田人工濕地的變遷3.1.6 典型湖沼的變遷——以沙湖為例3.1.7 銀川平原的濕地演變趨勢3.2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的開發利用3.2.1 湖泊濕地的主要開發利用方向3.2.2 湖泊濕地利用的效益評價3.3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開發利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3.3.1 湖泊濕地與農業開發3.3.2 湖泊濕地與水利工程3.3.3 湖泊濕地與漁業生產3.3.4 湖泊濕地與旅游休閑3.3.5 湖泊濕地與城鎮建設
第4章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價4.1 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價研究概況4.1.1 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概念4.1.2 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的分類4.1.3 濕地生態功能價值評價的研究現狀4.2 開展銀川平原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價的意義4.2.1 為濕地健康評估提供支持4.2.2 為區域濕地保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4.2.3 推動政府核算綠色GDP和建設生態文明4.2.4 對黃河流域創建濕地經濟區提供支撐4.3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資源及其功能狀況4.3.1 濕地分布的區位特點4.3.2 動植物資源4.3.3 湖泊濕地資源4.4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價方法4.4.1 評價方法4.4.2 評價數據獲取4.5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生態服務價值計算4.5.1 基于生態服務類型的價值量4.5.2 基于行政區域的價值量4.6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生態服務價值特征4.6.1 濕地各功能對總價值的貢獻度4.6.2 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空間分布4.6.3 湖泊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與地區生產總值
第5章 銀川平原典型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5.1 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研究概況5.1.1 生態健康的概念5.1.2 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概述5.1.3 基于水生生物調查的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研究進展5.2 利用水生生物調查法評價銀川平原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的意義5.2.1 綜合掌控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狀態5.2.2 發展與普及濕地監測技術5.2.3 綜合管理和合理保護利用生態系統5.3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生態健康調查與評價體系5.3.1 水生生物調查方法5.3.2 水生生物物種鑒定方法5.3.3 水生生物數據分析方法5.3.4 濕地健康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5.3.5 銀川湖泊濕地健康評價(指標)體系5.4 銀川平原典型湖泊濕地生態健康評價5.4.1 沙湖濕地的生態健康狀況5.4.2 鳴翠湖濕地的生態健康狀況5.4.3 清寧河濕地的生態健康狀況5.4.4 柳溪湖濕地的生態健康狀況
第6章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環境承載力評價6.1 環境承載力概念內涵6.2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環境承載力研究方法6.2.1 環境承載力指標體系6.2.2 環境承載力計算方法6.3 銀川湖泊濕地環境承載力分析6.3.1 水環境承載力6.3.2 生態環境承載力6.3.3 經濟環境承載力6.3.4 社會環境承載力6.4 銀川平原濕地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6.5 銀川平原典型湖泊濕地環境承載力評價——以沙湖為例6.5.1 沙湖自然資源概況6.5.2 沙湖社會經濟概況6.5.3 沙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環境承載力評價
第7章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利用模式及評價-7.1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利用方式及評價7.1.1 濕地生態旅游——普遍利用方式及評價7.1.2 濕地農業——互依共存模式及評價7.1.3 濕地文化——提升城市特色和形象模式及評價7.1.4 濕地教育——科普環境教育模式及評價7.1.5 濕地環境改善——建立宜居環境模式及評價7.1.6 濕地綜合利用——復合型利用模式及評價7.1.7 濕地區域發展——區域產業化模式及評價7.2 銀川平原湖泊利用模式綜合評價7.2.1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7.2.2 銀川平原湖泊利用模式綜合評價
第8章 銀川平原湖泊合理利用示范分析8.1 建立銀川平原湖泊濕地示范點8.1.1 示范點建設意義和建設目標8.1.2 示范點選擇依據和標準8.1.3 示范點選擇的原則8.1.4 示范點示范內容8.2 各種模式示范點指標及評價8.2.1 湖泊濕地生態旅游示范點及評價8.2.2 湖泊濕地農業示范點及評價8.2.3 湖泊濕地文化示范點及評價8.2.4 湖泊濕地科普教育示范點及評價8.2.5 湖泊濕地環境改善示范點及評價8.2.6 湖泊濕地綜合利用示范點及評價8.2.7 湖泊濕地區域發展示范點及評價8.3 主要示范類型及示范點8.3.1 湖泊濕地生態旅游示范點——沙湖、鳴翠湖8.3.2 湖泊濕地農業示范點——鎮朔湖、三丁湖8.3.3 湖泊濕地文化示范點——鶴泉湖、西湖8.3.4 湖泊濕地環境教育示范點——寶湖8.3.5 湖泊濕地環境改善示范點——海寶湖、清寧河8.3.6 湖泊濕地區域發展示范點——閱海、星海湖8.3.7 湖泊濕地綜合利用示范點
第9章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保護性利用規劃布局與優先行動9.1 指導思想9.2 基本原則9.3 規劃目標9.4 重點任務9.5 規劃布局9.5.1 做好黃河濕地的保護與功能恢復9.5.2 強化黃河以西、賀蘭山以東湖泊濕地功能優化9.6 優先行動項目9.6.1 落實《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年)》項目9.6.2 濕地公園功能提升工程9.6.3 沿黃地區污水處理濕地生態工程9.6.4 濕地合理利用示范點項目建設9.6.5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監測項目
第10章 銀川平原湖泊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對策研究10.1 建立銀川平原湖泊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綜合管理機制10.1.1 綜合生態系統管理(IEM)及濕地綜合管理10.1.2 建立銀川平原湖泊濕地綜合管理工作機制及平臺10.2 制定銀川平原濕地保護與利用規劃10.2.1 編制《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配套規劃10.2.2 編制《銀川平原濕地生態經濟規劃》10.2.3 編制《銀川平原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規劃》10.3 制定銀川平原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政策制度10.3.1 制定《寧夏濕地公園管理辦法》10.3.2 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和濕地生態補償機制10.4 制定《銀川平原湖泊濕地保護與利用的技術指南》10.5 加強項目建設研究及評估10.5.1 建立項目可研及監督機制10.5.2 全面推行項目建設環境影響評價10.5.3 開展項目建設的后評估10.6 加強濕地生態監測工作10.6.1 建立寧夏濕地生態監測體系10.6.2 加強濕地生態監測計劃的編制及實施10.7 加強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能力建設10.7.1 加強科技支撐能力建設10.7.2 培養濕地保護管理及專業人員10.7.3 建立科學及有效的管理機構10.8 建立和推行社區參與共管機制10.8.1 社區參與共管的原則及目標10.8.2 社區參與共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