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葉圣陶文學作品選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218697
- 條形碼:9787567218697 ; 978-7-5672-186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葉圣陶文學作品選讀 本書特色
葉圣陶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家,也是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作品較多的作家。項春雷、魏群主編的這本《葉圣陶文學作品選讀》適合中學生課外拓展閱讀。每篇作品分導讀、正文、賞析或集評,全書按體裁,分為散文、短篇小說、長篇小說(節選)、童話和詩歌五個專輯,旨在引導中學生走近大師葉圣陶,感悟其作品的獨特魅力,體會其洋溢著的強烈時代精神和深摯人生情懷。
葉圣陶文學作品選讀 內容簡介
抗日戰爭爆發后,葉圣陶輾轉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寫作以散文和文藝評論為主。主要散文集有《腳步集》《未厭居習作》《西川集》《小記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樸實,意趣雋永,語言潔凈,大多具有厚實的社會內容。《藕與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牽牛花》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與其他文學作品相比,葉圣陶的詩歌創作時間更早,中學時代即開始舊體詩詞寫作,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他竭力提倡寫新詩。他在詩歌創作上忠于“真實懇切”的創作原則,對新詩歌運動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抗戰爆發后,葉圣陶避寇入川,逃亡途中,以及旅居重慶、樂山、成都、貴州、桂林等地的見聞和感觸太多了,他用舊體詩詞抒寫生活和感懷,寄托愛國憂民、嚴辨夷夏的思想感情,以及朝夕懷想、時縈夢寐的思鄉念友之情。《鷓鴣天》《江行雜詩》《水龍吟》《和佩弦》等詩一寫出來便不同凡響,無一首不臻上乘。匯集在這本選編中的十幾首詩詞,都是葉圣陶詩詞中的精品。他寫于1957年的詩作《墨亡》,表達了對妻子去世的無限悲痛與對妻子的懷念之情,讀來令人唏噓不已。 他的作品就是這樣,如同一面鏡子,反映著真相與現實。他表達的情感和感受構筑了真相與現實的基礎,使他的文章充滿無窮的力量。 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在《影響的焦慮》中說過這樣的話:我們都是莎士比亞的孩子。因為“莎士比亞為我們創造了心智和精神,我們只是姍姍來遲的追隨者”。他還說,“莎士比亞為我們所有人思考了所有的問題”。 愛默生也有類似的觀點:莎士比亞“為現代生活寫好了教科書”。
葉圣陶文學作品選讀 目錄
1 沒有秋蟲的地方
2 藕與莼菜
3 生活
4 牽牛花
5 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6 將離
7 叢墓似的人間
8 記佩弦來滬
9 看月
10 書桌
11 牛
二、短篇小說
12 阿鳳
13 阿菊
14 隔膜
15 苦菜
16 兩封回信
17 潘先生在難中
18 小蜆的回家
19 眼淚
20 夜
21 一個朋友
22 一課
23 伊和他
24 義兒
25 這也是一個人
三、長篇小說
26 倪煥之(節選)
四、童話
27 蠶和螞蟻
28 稻草人
29 古代英雄的石像
30 皇帝的新衣
31 快樂的人
32 小白船
33 一粒種子
34 跛乞丐
35 畫眉
36 旅行家
37 傻子
38 書的夜話
五、詩歌
39 夜
40 鎖閉的生活
41 五月三十日
42 鷓鴣天
43 江行雜詩
44 自北碚夜發經小三峽至公園
45 游烏尤山
46 水龍吟
47 聞丐翁回愁為喜奉贈二律
48 和佩弦
49 送佩弦之昆明
50 鷓鴣天·初至樂山
51 墨亡
52 鷓鴣天
葉圣陶文學作品選讀 節選
《葉圣陶文學作品選讀》: 7.叢墓似的人間 閱讀提示 《叢墓似的人間》通過對上海式房子的描摹,真實呈現上海里弄百姓的生存狀態,發人省思。文字注重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表現出作者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和清醒的認識,也反映出他此階段“為人生的藝術”的理念。 原文品讀 上海有種種的洋房,高大的,小巧的,紅得使人眼前暈眩的,白得使人悠然意遠的,實在不少。在洋房的周圍,有密葉藏禽的叢樹,在交枝疊蕊的砌花,涼椅可以延爽,陽臺可以迎月。在那里接待密友,陪伴戀人,背景是那樣清妙,登場人物又是那樣滿懷歡暢,真可謂賞心樂事,神仙不啻①了。但是我不想談這些人和他們的洋房,我要引導讀者到狹窄的什么弄什么里去。 在內地有這么一個稱謂,叫作“上海式房子”,可見這種房屋的式樣是起源于上海而流行到內地去的。我想,再減省不得再死板不過的格局,要數上海式的房子了。開進門去,真是井一樣的一個天井。假如后門正開著,我們的視線就可以通過客堂,直望到后面一家人家的前門。客堂后面是一張峭直的扶梯,好讓我們爬上樓去。*奇妙的,扶梯后面還不到一樓一底的高度,卻區分為三,上是曬臺,中稱亭子間,下作灶房。沒有別的了,盡在于此了。倘若要形容家家相同的情形,很可以說就像印版文字那樣,見一個可以知道萬萬。住在這種房屋里的人們,差不多跟鴿子箱里的鵓鴿一樣,一對對地伏在里邊就是了,決說不到舒服,說不到安居,更說不到什么怡神悅性的佳趣。但是,假如一對夫婦能占這么一所房屋,他們就是十二分的幸運者,至少可以贈給他們“準貴族”的稱號了;更有無量數的人,要合起好幾對來,還附帶各家的老的小的,才得以占這樣一所房屋,他們連鵓鴿都不如呢! *大的限度,這樣一所房屋可以住七八家人家。待我指點明白,讀者就不會以為是奇聞了。客堂以及樓面各用板壁劃分為二,可以住下四家,這是天經地義,所以平淡無奇。亭子間可以關起門來自成小天地,當然住一家。各家的飯都在自己的領域里做,那么灶房里也可以住一家。在曬臺頂上架起些薄板,只要像個形式,不管風來受冷,雨來受淋,就也可以住一個單身漢或者一對孤苦的老夫婦。再在樓板底下,客堂后半間的上面,搭成一個板閣,出入口就開在扶梯的半腰里,雖然出進非爬不可,雖然陳設不下什么床鋪,兩三個“七尺之軀”還容得下,所以也可以住一家。這不是八家了么? 情形如此,我們還稱這是一所房屋,似乎不很適當了。試想夜深入睡的時候,這里與那里,上層與下層,都橫七豎八躺滿了人,這不是與北城郊外,白楊樹下,新陳錯雜的叢墓相仿佛么?所不同的,死人是錯亂縱橫躺在泥土之中,這些睡著的人是錯亂縱橫躺在渾濁不堪而其名尚存的空氣之中罷了。 叢墓里的死人永遠這樣躺著,錯亂縱橫倒還沒有什么關系,這些睡著的人可不然,他們夜間的墓場也就是白天的世界。一到晨夢醒來,豎起身子,大家就要在那里做種種活動;圖謀生活的工作,維持生活的雜務,都得在這僅夠橫下身子的領域里干起來。他們只有身體與身體相摩,飯碗與便桶并列,坐息于床鋪之上,燒飯于被褥之側:今天,明天,今年,明年,直到永遠! 在這個領域里實在也無從整理,當然談不到帶著貴族氣息的衛生。蒼蠅來與他們奪食,老鼠來與他們同居;原有的窗戶因為分家別戶不免少開幾扇,一部分清新的空氣就給擋駕了,于是疾病之神偷偷地溜了進來。這家煨①破舊的泥爐,那家點無罩的煤油燈,于是祝融②之神默默地在那里相度他的新領土。小孩在這個領域里產生出來,生活過來,不是面黃肌瘦,軟弱無力,就是深深印著這么一個觀念,雜亂骯臟就等于生活,于是愚蠢者卑陋者的題名冊上又要添上許多名字。總之,這活人的叢墓面前清清楚楚標著這樣幾個無形的大字,就是“死亡,災難,愚蠢”。 ……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