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豐碑 本書特色
本書記錄了錢學森的重要成就和獲得的主要榮譽,展現了錢學森的光輝業績和崇高品質,以及對當代和未來中國科技發展的影響和作用。本書在紀念錢學森誕辰105周年之際出版,有深遠的社會影響和精神傳承,同時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豐碑 內容簡介
本書在錢學森誕辰105周年之際, 記錄了錢學森的重要成就和獲得的主要榮譽, 展現了錢學森的光輝業績和崇高品質, 以及對當代和未來中國科技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豐碑 目錄
一、負笈游學邁向理論新高度
(一)心懷救國夢想遠赴重洋
(二)開創空氣動力學新理論
(三)樹噴氣推進領域里程碑
(四)撰《邁向新高度》規劃
(五)首創兩大世界前沿學科
二、篳路藍縷成就中國航天夢
(一)頂層設計謀新篇
(二)開天辟地航天夢
(三)導彈重器振國威
(四)抬頭仰望中國星
三、運籌帷幄指引未來新發展
(一)開創中國系統工程學派
(二)創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三)繪總體設計部建設藍圖
(四)首創綜合集成方法體系
(五)倡導開展大成智慧工程
第二篇 榮譽
一、功勛卓著享世界美譽
(一)矢志科學名揚美國
(二)獻身偉業榮耀中華
(三)居功至偉舉世矚目
二、自強不息樹高風亮節
(一)鞠躬盡瘁至高評價
(二)造福人類世人稱頌
三、影響深遠引后人紀念
(一)奠基航天功不可沒
(二)學成歸國愛國典范
(三)高山仰止風范永存
(四)德馨品高翰墨留香
(五)致力航天碩果累累
(六)豐功偉績曠古爍今
(二)發展系統工程創新方法
(三)研發系統工程高級工具
(四)探索系統工程新興領域
(五)獲得國際學術充分認可
二、航天事業譜寫新篇章
(一)航天基礎能力得到綜合提升
(二)航天重大工程收獲豐碩成果
(三)航天科學技術助推經濟發展
三、沙草產業永續新發展
(一)知識密集型草產業獲高效益
(二)知識密集型沙產業創生態奇跡
四、全面培養育大成智慧
(一)解讀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
(二)當前我國教育界的傳承和探索
(三)西安市高新一中的探索與實踐
五、口述工程傳錢學森精神
(一)精心策劃,全面啟動工程
(二)腳踏實地,扎實開展工作
(三)初見成效,獲得專家好評
(四)風范永存,展現精神內涵
(五)繼揚精神,助推夢想騰飛
附錄一 錢學森同志生平
附錄二 紀念錢學森的文章
人類和平的堅強衛士
難忘的教誨
學習社會系統工程,推進現代化建設
錢學森歸國的影響及意義
事理看破膽氣壯
附錄三 紀念錢學森同志歸國60周年大會情況
(一)會議議程
(二)宣傳報道情況
(三)會議材料
(四)主辦單位介紹
附錄四 紀念錢學森同志歸國60周年的楹聯
結語 一切為了國家的強大
后記
豐碑 節選
《豐碑》: 隨后,錢學森陪同聶榮臻到蘇聯進行考察。在飛機上,聶榮臻十分認真地問錢學森:“我們中國到底有沒有能力造出導彈?”錢學森回答說:“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是在美國恐怕是不行的。但是換了中國就可以,因為只有中國共產黨才可以聚集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做一件事情,這在自由意志的美國是做不到的。” 1956年2月1日,毛澤東設宴招待出席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的部分委員。席間,他特別安排錢學森同自己坐在一起,毛主席對錢學森說:“從現在起,我們抓緊時間,埋頭苦干,爭取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末期,使我國在原子能、火箭等*急需的科學技術領域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能不能做到?”此時,錢學森清楚地意識到,中國的導彈事業即將騰飛,他滿懷信心地說:“只要計劃周密,工作努力,是可以實現的。” 1956年春,錢學森參與制定了新中國**個中長期科技規劃一一《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并擔任綜合組組長。他還主持完成了該綱要第37項《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的規劃制定。在他的倡導下,火箭和導彈研制被納入到國家長遠規劃之中。 (二)開天辟地航天夢 1956年10月8日,這一天秋高氣爽,碧空如洗,我國的導彈研制機構一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國防部五院)成立,錢學森擔任院長,而這一天正是錢學森回到祖國整整一周年的日子。錢學森用行動證明了在他離開的時候加州理工學院杜布里奇先生意味深長地說過的那句話:“錢學森回國絕不是去種蘋果樹的。” 研究院雖然成立起來了,但當時年輕的共和國工業門類殘缺不全、人才奇缺、資金困難、科研實驗室幾近為零,要在這樣一個一窮二白的狀態下發展導彈,艱辛可想而知。然而在聶榮臻提出的“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的建院方針下,包括任新民、梁守槃、莊逢甘等在內的一大批科技精英組成了中國的導彈團隊,戮力同心,勇敢地朝著導彈這座科技高峰攀登。30年后,提起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錢學森曾感慨萬千地說:“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件大事……老人要記住,也要讓后來人知道,這是很重要的事。”也正是這樣一個神秘的“老五院”,為共和國的導彈研制事業拉開了大幕,從事著提高中國國防實力和國際地位的神圣事業。 與此同時,中國領導人也在不斷地向社會主義陣營的兄弟國家蘇聯尋求幫助。幾經交涉,1957年12月24日,兩枚蘇制P一2彈道導彈秘密運到北京。有了這兩枚導彈,錢學森帶領著這批中國航天事業的創業者們團結一心、艱苦奮斗,在科學研究這片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奮勇拼殺。只要有時間,他就會到各研究室檢查工作、討論問題,每逢遇到年輕人請教問題,他總是有問必答、條理清晰。*終,技術人員們慢慢摸清了P-2導彈的設計結構和性能,逐漸消化了先進技術,為將來獨立自主研發打下了基礎。 基礎打牢了,研制導彈的戰斗很快就打響了。1958年6月,毛澤東在軍委擴大會議上豪邁地說:“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聽到毛主席的期待,航天人恨不得不吃不睡,盡快把導彈造出來。他們精神極度緊張,腦力、體力超負荷支出,但所有人都無怨無悔,喊出了悲壯的口號:“生在老五院,死在八寶山!” 眼看導彈就要仿制成功,蘇聯卻宣布終止援華,所有蘇聯專家奉命回國。在此之后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黨委擴大會議上,錢學森動情地對大家說:“現在國家遇到來自多方面的困難,國外壓我們,國內經濟困難。但是我們絕大多數人決不會動搖對祖國、對黨的信心。我們一定會在撤走專家的壓力面前挺直腰桿,通過努力建立起我們自己的導彈事業。請聶帥轉告中央放心,蘇聯壓不倒我們,一定要搞出‘爭氣彈’!” 蘇聯專家撤走后,航天人的創業更加艱辛,科研人員碰到問題,專家們挨個給他們上課。夜深人靜時,全體科研人員都在伏案整理筆記,辦公樓的燈光總是徹夜通明。所有人都在沒日沒夜地苦學和苦讀,以至于深夜動員大家回宿舍睡覺、休息,成為讓領導每天頭疼的任務。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系列試驗,1960年10月23日,我國仿制的**枚1059導彈從北京出發, 1960年11月5日,錢學森協助聶榮臻成功組織了我國**枚近程地地導彈的發射任務。該導彈是我軍武器裝備和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向世界證明中國可以造出導彈武器運往酒泉導彈試驗基地。11月5日9時2分,熾熱的太陽從霞光中躍出,茫茫大漠在一片寂靜中等待著,隨著一聲發射口令,1059導彈烈焰噴發、勢如狂飆地向目標區域飛去,7分鐘后,彈頭落在距發射臺550公里的目標區。這一天,是蘇聯專家撤走后的第85天,偉業自此奠基。后來按上級指示,1059導彈改名為“東風一號”。 ……
豐碑 作者簡介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院,(以下簡稱“系統院”)是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復,在原航天707所、710所等單位的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系統院緊密圍繞建設錢學森智庫,支撐航天、服務國家,實現經濟大發展的目標,開拓創新,科學發展。依托雄厚的情報資源和系統工程優勢,系統院成為以航天為主的國防戰略和技術情報的主力研究單位;作為我國首家開通國際互聯網的單位,為眾多航天內外用戶設計了高水平的信息化總體解決方案。依托系統院建立的中國航天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是我國航天領域首個國家級戰略研究咨詢機構。系統院匯聚了數百名院士和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擁有一支高水平的精英人才隊伍;具備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等資質;榮獲國家級、部級科技進步獎數百項;同時,系統院還是國家保密測評分中心、集團公司軍民融合促進中心、系統論證中心等多個中心的依托單位。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