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的發生與流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80136
- 條形碼:9787516180136 ; 978-7-5161-8013-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的發生與流變 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語言在20世紀初經歷了一場“脫胎換骨”的變化,呈現出一種新的面貌,在從“五四”至今近一百年的時間中(1917-2015),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經歷了發生、發展和走向相對成熟的完整過程。這個過程自成系統,顯示了獨特的規律;同時,中國作為世界大后發現代性國家,其文學語言轉型也值得深入研究。《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的發生與流變》嘗試將中國現代文學語言作為一個整體,探討它的發生、發展與走向相對成熟的過程。中國現代文學走到今天是多種選擇的結果,因而也顯示了獨特面貌。《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的發生與流變》擬將時代變革與作家個人的探索結合起來,力求回答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經過百年演變,何以呈現當今面貌的問題。
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的發生與流變 目錄
**編 現代文學語言的發生與流變
**章 “五四”作家語言的轉型與現代文學語言的發生
**節 魯迅等作家語言的轉型
第二節 郁達夫等作家的語言轉型
第三節 葉圣陶等作家的語言轉型
第二章 20世紀30年代中國作家的語言探索及意義
**節 語言自身的建設
第二節 新文學的擴展與語言的跟進
第三節 大眾語運動與新式白話的推廣
第三章 20世紀40年代解放區文學語言的變革及意義
**節 新的時代導向
第二節 作家生活與創作環境的改變
第三節 解放區本土作家的崛起
第四節 變革的意義
第四章 中國現代文學的方言問題
**節 中國早期語言變革中的方言問題
第二節 新文學的方言理論與策略
第三節 新文學作家的方言實踐
第二編 新中國成立后30年文學語言的流變
**章 當代“工農兵”作家語言論
**節 早期教育與身份認同
第二節 語言政策的引領與導向
第三節 當代工農兵作家的語言形態
第二章 “十七年”作家的語言探索與創新
**節 語言歐化方面的探求
第二節 語言詩化方面的探求
第三節 口語化方面的探求
第三章 “文革”小說語言的特點
**節 文學語言的政治化
第二節 文學語言的模式化
第三節 刻板與規范并存
第四章 “十七年”小說的方言問題
**節 新的語境與新的策略
第二節 方言使用的新特點
第三編 新時期文學語言的流變
**章 新時期中國小說語言流變論
**節 艱難的起步
第二節 在借鑒中創新
第三節 轉型與提高
第二章 新時期作家的代際差異與語言差異
**節 文學觀的差異與語言差異
第二節 語言傳統的傳承與語言差異
第三節 文化背景與語言差異
第三章 新時期小說“新詩性”語言的建構
**節 語言轉型與詩性功能的重建
第二節 新時期文學現代漢語詩性的自覺
第三節 新時期作家對詩性語言的探討
第四章 新世紀中國小說語言論
**節 民間語言的使用
第二節 語言的詩化實驗
結語
附錄 關于趙樹理語言研究的審美反思
參考文獻
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的發生與流變 節選
《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的發生與流變》: 但是這套注音方案公布不久,就發生了“京(音)國(音)”之爭。當時南京高等師范英文科主任張士一在《國語統一問題》一文中批評了用雜合的方式統一國音的主張,他提出應該選取一個地區人群的口語為標準,推廣至全國,他認為*適合作為“國語”標準的,就是“受過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口語。”①后來,許多人參與了這場討論。經過五年的討論,*后,以北京話作為基準的觀點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達成共識,在1926年召開的“全國國語運動大會”上得到確認。這個會議的《宣言》指出:“(國語)這種公共的語言并不是人造的,乃是自然語言中的一種;……還得采用現代社會的一種方言,就是北平的方言……北平的方言就是用以統一全國的標準國語。”② 20世紀語言變革中,國語運動本來應當取得更大成績;切音運動開始之初,許多改革者也曾對這場改革寄予厚望,因為在當時看來,中國文字的主要問題就是言文分離,而他們正是要用拼音的方式改變這種狀況。按照樂觀的想法,中國文字實現拼音化,這個問題就解決了,費力不多,但功莫大焉。然而,在實踐中卻遭遇方言的阻擊。因為中國方言眾多,漢語書面語一直承擔著跨方言交流的任務,中國要在短時間內完全采取拼音文字,同時又保證語言的統一,幾乎是不可想象的;特別是在近現代中國人急于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關口,讓各種方言都擁有自己的拼音文字,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如當時許多人已經指出的,維護一個國家的統一,語言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在中國各種方言彼此差異很大的情況下,語言的統一幾乎全靠書面語維持,因此,任何一種新的書面語都必須具有超方言的功能,而開始被寄予厚望的拼音文字恰恰不具有這樣的特點。其實早在晚清關于拼音化的討論中就已經有人“把包括官話字母在內的切音字皆視為統一國語的障礙。”①時任四川總督的趙爾巽就曾指出:中國“幸而為文字統一之國。若因語言不同,而用拼音以另成一種文字,則既足為漢文之障礙,而所謂官話者又不足以通行,其流弊可知矣。”②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國語運動”在演變中呈現了不斷走下坡路的過程:切音運動開始之初,改革者自信滿滿地推出和實施了各種拼音方案,也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例如王照的“官話字母”因獲袁世凱的支持,曾被列入師范和小學的課程,“于是‘官話字母’傳遍十三省。”③但是庚子之后,國語運動的重心在從“言文一致”轉向“國語統一”,其勢頭很快就削減大半,其意義也被大大地削弱了:因為在“言文一致”的追求中,“國語運動”的目標是創制一種新的文字,而后來的“國語統一”則僅僅是為統一“國音”做一些準備,如果說前者是一個事關民族歷史走向的大事,那么后者就只是一個輔助性的技術工作,其意義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語。國語運動轉向之后,早期改革者興致勃勃創制的拼音文字被剝奪了作為“字”的資格,僅僅成為注音字母。 中國近現代史上另一次語言變革運動,即“五四”白話文運動則要幸運得多,它與國語運動的命運似乎正好形成了對比:國語運動參加的人數眾多,歷史綿長,在推行過程中曾獲得晚清、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由官方出面數次舉辦大型會議,很多名人介入其中,但是*終取得的成果并不顯著。而“五四”白話文運動似乎只是胡適、陳獨秀登高一呼,很快就響應者云集,也很快就成為中國書面語改革的主要方向;漢語書面語在較短的時間里就實現了從文言到白話的轉變,從根本上改變了漢語書面語的走向。 “五四”白話文運動之所以能夠“輕易”地在競爭中勝出,取得語言變革的“頭功”,*重要原因是它在語言變革上選擇了一條“妥協”的路徑。在語言變革的原則上,白話文運動的態度是保守的,它不是嘗試“文字”的改換,而是著力于“語體”改革,它繞過文字改革這個“難啃的骨頭”,通過變文言為白話,解決當時漢語面臨的急迫問題,這種方略部分革除了漢語書面語的缺點,卻保留了其優點,收取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的發生與流變 作者簡介
張衛中,文學博士。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項。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出版專著5部。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