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結構制造-日本當代建筑形態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860657
- 條形碼:9787560860657 ; 978-7-5608-6065-7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結構制造-日本當代建筑形態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首先對“形態”的意義進行了詞源學層面的分析,來釋清其字面背后的文化性含義與內容所指。它是本文以觀念和結構兩條線索來論述建筑形態與結構關系的理論基礎和基本線索。接著以橫向的文化特征為線索,來梳理和歸納日本建筑形態的特點;并以縱向的時間維度為線索,概述了自近代以來日本建筑結構的發展歷程。之后以案例研究為主,對日本當代建筑形態中的結構設計方法進行了歸納與分類。其中作者歸納和整理的“日本近代建筑發展年表”和“結構發展史年表”提供了結構工程與設計方面的發展線索,以供參考。各主題的論述方式各不相同,之間既有層層遞進的關系,又確保了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
結構制造-日本當代建筑形態研究 內容簡介
日本現代建筑新穎抽象的形式,總是能給我們很多啟發。而形態背后更深層的建筑形態與觀念、結構設計之關系則少有人問。 本書以建筑師的視角對日本當代建筑設計與結構設計之關系進行研究和闡述。不僅在觀念層面探討了“自然”“細分”“平坦”“身體”“曖昧”等主題,又在技術層面對“水平抵抗”“抗震”“材料”“解析”“架構”等與結構受力相關的問題進行了闡述。二者共同形成了日本建筑的“形態”。 同時以大量精心繪制的圖解進行案例研究,對日本當代建筑形態中的結構設計方法進行了歸納與分類。表明結構的重要意義首先是設計而非計算,建筑與結構的關系從來沒有*解。
結構制造-日本當代建筑形態研究 目錄
**章 關于“形態”
1.1 “形態”詞源考
1.1.1 “形態”
1.1.2 “form”與“morph”
1.2 形態的尺度
1.2.1 結構的尺度
1.2.2 觀念的尺度
1.3 形態的秩序
1.3.1 構成
1.3.2 生成
1.3.3 兩種秩序的比較
第二章 日本建筑的形態
2.1 觀念
2.1.1 自然
2.1.2 細分
2.1.3 平坦
2.1.4 身體
2.1.5 曖昧
2.2 結構
2.2.1 詞源考
2.2.2 水平抵抗
2.2.3 抗震
2.2.4 材料
2.2.5 解析
2.2.6 架構
第三章 結構即意匠
3.1 合理的近旁
3.2 結構設計
3.2.1 何謂結構設計
3.2.2 機構設計師
3.3 整合的建筑學
3.3.1 建筑學教育體系
3.3.2 建筑執業體系
3.4 日本近現代建筑與結構關系的發展
3.4.1明治維新至戰前(1945年)的近代
3.4.2戰后(1945年)至經濟泡沫覆滅(1995年)
第四章 結構制造
4.1 日本建筑的“當代”
4.2 裝飾的結構
4.2.1 架構細分
4.2.2 抗震形態
4.3 抽象的結構
4.3.1 幾何位置
4.3.2 預變形
4.4 流動的結構
4.4.1 結構演算
4.4.2 感度解析法
4.4.3 擴張ESO法
4.5 更新的結構
4.5.1 結構體系的更新
4.5.2 集約化
4.6 結語:傳統再現的技術途徑
附錄
附錄1 與小西泰孝的對談
附錄2 與大野博史的對談
附錄3 日本近代結構發展年表
附錄4 結構發展年表
附錄5 圖表出處
附錄6 參考文獻
致謝
結構制造-日本當代建筑形態研究 作者簡介
郭屹民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結構建筑學研究中心主任 1998 同濟大學建筑學學士; 2003 東京工業大學工學碩士; 2004—2008 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5 同濟大學工學博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