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污染土壤生物修復原理與技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265265
- 條形碼:9787122265265 ; 978-7-122-26526-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污染土壤生物修復原理與技術 本書特色
本書共分10章,論述了土壤的性質和環境容量、土壤污染與可持續利用、典型污染物在土壤環境中的化學行為及其生態效應、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復原理、植物修復原理、動物修復原理、生物修復工程技術、生物修復工程設計和項目管理以及生物修復技術工程應用案例。
本書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從土壤環境功能與典型污染物的化學行為和生物修復原理(理論基礎)、技術(工程技術與設計)以及應用(工程實例)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在介紹基本原理和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地反映了污染土壤生物修復領域新研究成果和進展狀況,可供從事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等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供高等學校相關專業師生參閱。
污染土壤生物修復原理與技術 內容簡介
土壤污染已成為限制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之一,污染土壤迫切需要修復與治理。
污染土壤生物修復是當今環境保護領域技術發展的熱點領域,也是較具挑戰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中國的生物修復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研究主要是跟蹤國際生物修復技術的發展。隨著人們對土壤污染治理要求的提高,國家各項法律與制度的日臻完善,國家和企業對污染治理投入的增加,估計在今后的10~30年內中國生物修復技術研究水平將會有很大的提高,并能在實際生產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考慮到不同知識背景讀者的需要,本書從土壤的性質、質量和典型土壤污染物的化學行為及生態效應的基本知識入手,介紹了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和動物修復的基本原理,生物修復工程技術、工程設計和項目管理以及生物修復技術工程應用實際案例,以使讀者對污染土壤生物修復的原理、發展和技術應用有較為明晰和透徹的了解,為從事該領域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提供技術示范和借鑒,也為高等學校相關專業的師生提供參考資料。
污染土壤生物修復原理與技術 目錄
1.1土壤污染現狀與修復的緊迫性1
1.2生物修復的概念3
1.3生物修復工程技術體系4
1.3.1微生物修復技術4
1.3.2植物修復技術5
1.3.3生物聯合修復技術5
1.4生物修復研究進展7
參考文獻9
**篇土壤環境的性質、質量與典型污染物
第2章土壤的性質和環境容量11
2.1土壤環境的物質組成與結構11
2.1.1土壤環境的物質組成11
2.1.2土壤結構與土壤環境結構13第1章緒論1
1.1土壤污染現狀與修復的緊迫性1
1.2生物修復的概念3
1.3生物修復工程技術體系4
1.3.1微生物修復技術4
1.3.2植物修復技術5
1.3.3生物聯合修復技術5
1.4生物修復研究進展7
參考文獻9
**篇土壤環境的性質、質量與典型污染物
第2章土壤的性質和環境容量11
2.1土壤環境的物質組成與結構11
2.1.1土壤環境的物質組成11
2.1.2土壤結構與土壤環境結構13
2.2土壤的性質14
2.2.1土壤的吸附性14
2.2.2土壤的酸堿性17
2.2.3絡合-螯合性19
2.2.4土壤環境中的氧化還原性20
2.2.5土壤微生物功能及其環境效應21
2.2.6土壤動物種類及其環境效應25
2.3土壤環境背景值26
2.3.1土壤環境背景值概述26
2.3.2土壤環境背景值的應用29
2.4土壤環境容量33
2.4.1土壤環境容量的概念33
2.4.2土壤環境容量的應用36
2.5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39
2.5.1急性危害39
2.5.2慢性危害41
2.5.3遠期危害41
參考文獻43
第3章土壤污染與可持續利用45
3.1土壤污染的產生45
3.1.1土壤污染物的種類45
3.1.2污染物進入土壤的途徑47
3.1.3土壤污染的發生因素47
3.1.4土壤污染的影響和危害49
3.2土壤環境質量標準50
3.2.1土壤質量的定義與關鍵科學問題50
3.2.2中國土壤環境質量分類和標準分級51
3.3國內外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相關法規52
3.3.1美國52
3.3.2英國54
3.3.3荷蘭54
3.3.4加拿大55
3.3.5瑞典55
3.3.6新西蘭58
3.3.7日本60
3.3.8中國61
3.4土壤資源的可持續利用62
3.4.1土壤污染現狀及引發的社會問題63
3.4.2土壤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內涵65
3.4.3土壤資源可持續利用存在的障礙66
3.4.4實現土壤可持續利用的途徑68
3.4.5加強土壤資源質量管理69
參考文獻71
第4章污染物在土壤環境中的化學行為及其生態效應73
4.1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化學行為及其生態效應73
4.1.1土壤重金屬來源及其危害73
4.1.2土壤理化性質與重金屬的關系73
4.1.3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化學行為75
4.1.4土壤環境重金屬污染的特征78
4.1.5土壤中重金屬的生態效應79
4.1.6有毒重金屬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及其危害81
4.2土壤中有機污染物的化學行為及其生態效應82
4.2.1有機污染物在土壤中遷移轉化83
4.2.2土壤中有機污染物的化學行為84
4.2.3典型有機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化學行為及其生態效應86
4.3重金屬復合污染112
4.3.1土壤中重金屬的種類和形態112
4.3.2重金屬復合污染的表征112
4.3.3重金屬復合污染的生態效應115
4.3.4重金屬之間的聯合作用117
4.3.5交互作用的影響因素119
4.4有機污染物-重金屬復合污染120
4.4.1有機污染物-重金屬復合污染研究的重要性120
4.4.2有機污染物-重金屬在土壤中交互作用的形式及其特點120
參考文獻122
第二篇生物修復的原理
第5章有機污染物微生物修復126
5.1有機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概述126
5.1.1微生物攝取有機污染物的方式126
5.1.2微生物降解有機污染物的途徑127
5.1.3共代謝128
5.1.4有機污染物的化學結構對微生物降解的影響130
5.1.5有機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的條件134
5.2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138
5.2.1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過程139
5.2.2石油類物質在土壤中微生物降解的影響因素141
5.2.3微生物降解在修復石油污染土壤上的應用142
5.3農藥的微生物降解143
5.3.1降解農藥的微生物144
5.3.2農藥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145
5.4多氯聯苯的微生物降解146
5.4.1多氯聯苯的處理方法146
5.4.2多氯聯苯的微生物降解149
5.5三氯乙烯的微生物降解150
5.5.1氯代烴污染與微生物降解150
5.5.2三氯乙烯的微生物降解作用150
5.6多環芳烴類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153
5.6.1多環芳烴在環境中的微生物降解153
5.6.2多環芳烴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155
5.7五氯酚的微生物降解156
參考文獻158
第6章植物修復原理161
6.1有機污染物植物修復原理162
6.1.1植物對有機物的吸收積累和代謝162
6.1.2根際對有機污染物降解的影響163
6.2重金屬污染土壤植物修復原理163
6.2.1重金屬污染土壤植物修復163
6.2.2植物積累重金屬的分子生物學機理165
6.3重金屬超積累植物166
6.3.1超積累植物特征166
6.3.2超積累植物的來源和分布現狀166
6.3.3超積累植物的局限性169
6.3.4超積累植物研究展望169
6.4環境條件對植物修復的影響169
6.4.1氣候因子170
6.4.2土壤因子170
參考文獻172
第7章動物修復原理174
7.1土壤動物的生物指示作用174
7.1.1土壤動物的類型及作用174
7.1.2土壤動物的生物指示作用175
7.2污染物對土壤動物的生態毒理作用176
7.3蚯蚓對污染土壤修復的原理178
7.3.1蚯蚓對土壤物理性質及過程的調節178
7.3.2蚯蚓對土壤化學性質及過程的調節178
7.3.3蚯蚓對土壤生物學性質及過程的調節179
參考文獻180
第三篇生物修復工程技術
第8章生物修復工程技術182
8.1概述182
8.1.1生物修復的特點182
8.1.2生物修復的方法183
8.1.3生物修復的可行性187
8.1.4植物修復過程中修復植物的處置188
8.2微生物修復工程技術189
8.2.1堆積法189
8.2.2生物反應器195
8.3植物修復工程技術201
8.3.1植物提取修復201
8.3.2植物揮發修復201
8.3.3植物穩定修復202
8.3.4植物代謝修復202
8.4聯合修復工程技術203
8.4.1污染物的根際修復203
8.4.2污染物的微生物電動修復204
8.4.3污染物的化學/物化生物聯合修復205
參考文獻206
第9章生物修復工程設計210
9.1場地特點211
9.1.1土壤中的污染物211
9.1.2土壤中的微生物212
9.1.3土壤特性212
9.1.4土壤的水文、地理、氣象、空間等特征和條件212
9.1.5有關法律法規213
9.2選擇修復技術路線213
9.3修復可行性研究213
9.3.1可行性研究的總體目標213
9.3.2實驗設計214
9.3.3實驗方法217
9.4設計的修改218
9.5工程設計219
9.5.1原位生物修復的工程設計219
9.5.2異位生物修復設計224
9.6污染場地評估技術226
9.6.1污染場地環境風險評估226
9.6.2污染場地修復效果評估228
9.6.3生物修復項目的評價和綜合管理228
參考文獻229
第四篇生物修復工程應用
第10章生物修復技術的實際應用231
10.1石油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生物修復231
10.1.1石油污染物降解的影響因素232
10.1.2石油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復方法及其應用實例233
10.2含氯有機溶劑的自然生物修復255
10.3土壤中有機污染物的植物修復256
10.3.1有機污染物植物修復的定義及其類型256
10.3.2有機污染物植物修復應用實例256
10.4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257
10.4.1重金屬污染土壤植物修復的定義及其類型257
10.4.2重金屬污染土壤植物修復應用實例258
參考文獻259
信息
污染土壤生物修復原理與技術 作者簡介
李法云: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生態環境研究院院長、教授,湖南農業大學土肥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中心兼職教授,兼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循環利用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遼寧省環境科學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環境科學學會循環經濟專業委員會委員、沈陽市環境突發事件應急專家委員會委員;《氣象與環境學報》編輯委員會委員;《遼寧大學》(自然科學版)編輯委員會委員。2001年被評為遼寧省教育廳青年骨干教師,2004年入選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2006年別評為遼寧大學本科教師和“三育人”先進個人;2009年入選遼寧省高層次專家庫成員。
主要從事環境修復技術、污染生態學及區域生態安全調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6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5項。有關污染土壤環境植物修復研究成果先后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五屆青年科技獎(2005);化學融雪劑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與防治、區域水環境承載力分析、焦化廢水生物強化處理等研究成果分別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8、2009、2010);環境學科可持續發展能力構建研究成果獲遼寧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011)。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