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沁河瓷韻 本書特色
劉輝著的《沁河瓷韻》介紹:沁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穿梭太行,綿延縱流。她發源于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在山西省境內流經臨汾市安澤縣,晉城市沁水、陽城和澤州等縣,穿越太行山進入河南省,經濟源市和焦作市的沁陽市、博愛縣、溫縣,于武陟縣方陵村匯人黃河。做為山西省東南部的母親河,她孕育了該區域悠久的古代文明和璀璨的歷史文化。這里自古就是煤鐵之鄉、冶煉之都,名產名品燦若星辰、繁錦迭出。瓷器作為古代中國的偉大發明之一,在沁河流域山西區域同樣閃爍著耀人的光彩,鑒證著交流的往事,訴說著興衰的歷程,蘊含著傳承的魅力。
沁河瓷韻 內容簡介
瓷器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古代中國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現有的考古資料顯示,我國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生產出所謂的原始瓷器;東漢中晚期,相對成熟的瓷器開始出現;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制瓷手工業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了宋元時期,瓷業發展迅猛,各地瓷窯林立,燒造的瓷器品種琳瑯滿目;明清時期的制瓷手工業更可謂繁榮昌盛,制瓷工藝又有了改革創新,出現了脫胎、半脫胎器以及釉上彩與釉下彩相結合等新的裝飾技法。 沁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穿梭太行,綿延縱流。她發源于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在山西省境內流經臨汾市安澤縣,晉城市沁水、陽城和澤州等縣(圖1),穿越太行山進入河南省,經濟源市和焦作市的沁陽市、博愛縣、溫縣,于武陟縣方陵村匯人黃河。做為山西省東南部的母親河,她孕育了該區域悠久的古代文明和璀璨的歷史文化。這里自古就是煤鐵之鄉、冶煉之都,名產名品燦若星辰、繁錦迭出。瓷器作為古代中國的偉大發明之一,在沁河流域山西區域同樣閃爍著耀人的光彩,鑒證著交流的往事,訴說著興衰的歷程,蘊含著傳承的魅力。
沁河瓷韻 目錄
1.晉城市城區
2.陽城縣
3.澤州縣
4.沁源縣
二、古瓷風華
1.唐風
2.宋韻
3.金潤
4.元華
5.明麗
三、交流傳承
1.交流
2.傳承
佘論
后記
參考文獻
沁河瓷韻 作者簡介
劉輝,1986年出生于河南省尉氏縣。2008年畢業于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學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11年畢業于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13年至今,在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現任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講師,從事陶瓷考古、宋元考古的教學與研究。發表論文《論遼代陶瓷雞冠壺的實用性》《三峽地區唐代墓葬出土瓷器研究》等。 行龍,歷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山西大學副校長,兼任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史學會理事、山西省歷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 著有《人口問題與近代社會》(1992)、《走向田野與社會》(2007)、《從社會史到區域社會史》(2008)、《山西何以失去曾經的重要地位》(2010)、《閱檔讀史:北方農村的集體化時代》(合著,2011),主編《社會史研究》等。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百余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