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話說中國 集權與裂變(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212730
- 條形碼:9787545212730 ; 978-7-5452-1273-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話說中國 集權與裂變(下) 本書特色
《話說中國》是一部以當前歷史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社會學研究的新成果為底蘊,采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故事方式,配以大量精美文物照片編輯而成的新體裁中國通史類讀物。在每一頁上,與圖文相配,插有一則歷史文化百科知識卡片和中外歷史大事記、歷史知識的考題,組成為一部信息量巨大的百科全書式的歷史通俗讀物。
話說中國 集權與裂變(下) 內容簡介
楊善群、劉精誠、顧承甫、程念祺等30余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線歷史學者撰寫全書文字,將個人長年學術精華融于書中,傾力奉獻經典而又精彩的篇章。《話說中國:集權與裂變·下(1368年至1644年的中國故事明)》是分冊,是明史專家談其對明代歷史的具心得的研究精華。
話說中國 集權與裂變(下) 目錄
夢想與追求——為廣大讀者編一部具有現代意識的歷史百科全書
一位從事出版工作30年的編輯對出版創新的領悟和嘗試
總序
現代人與歷史
學者解析中華歷史如何與現代讀者對話,現代人如何走進歷史深處
專家導言
明史專家談其對明代歷史的具心得的研究精華
把中國歷史的秀美景致盡收眼底
本書導讀示意圖
前言
1368年至1644年
強盛與危機:一個令人扼腕的王朝
○五八 眾大臣彈劾嚴嵩
正直大臣不畏,彈劾嚴嵩
○五九 徐閣老鏟除嚴嵩父子
徐階巧用權術鏟除嚴嵩父子
○六○ 海瑞冒死相諫
海瑞上千言疏批評世宗
○六一 潘季馴治河
潘季馴傾力治理黃河
○六二 東方醫學巨典
李時珍寫成《本草綱目》
○六三 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全面推行改革
○六四 “奪情”之爭
圍繞張居正是否回家守制而起爭論
○六五 “丁丑無眼,庚辰無頭”
張居正利用職權讓兒子高中
○六六 張居正滿門籍沒
張居正死后不久,其家就遭籍沒
○六七 神宗罷朝怠政
神宗二十多年不上朝議政
○六八 利瑪竇傳教
利瑪竇在中國傳教
○ 朝鮮之役
日本發動侵朝戰爭,明朝派軍援朝
○七○ 萬歷二十一年京察
趙南星等主持癸巳年京察
○七一 “異端”李贄
李贄大膽批評儒家經典和封建禮教
○七二 顧憲成東林講學
顧憲成重修東林書院
○七三 東林黨爭
東林人卷人朝中黨爭
○七四 國本之爭
圍繞冊立太子展開爭論
○七五 蘇州織工反稅監
稅監孫隆在蘇州激起民變
○七六 武昌“楚宗之亂”
楚王朱華奎被告偽冒
○七七 民抄董宦
董其昌父子為富不仁
○七八 宋應星編著《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是影響深遠的科學巨著
○七九 “生平務有用之學”
徐光啟一生注重實學
○八○ 千古奇人和千古奇書
徐霞客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
○八一 一衛二印
建州左衛出現“一衛二印”
○八二 努爾哈赤胸懷大志
努爾哈赤建立后金,與明朝對抗
○八三 決戰薩爾滸
明朝與后金的一場決戰
○八四 明將熊廷弼冤死刑場
名將熊廷弼遭陷害,受冤而死
○八五 袁崇煥苦戰寧遠
袁崇煥取得對后金戰爭的勝利
○八六 梃擊案
一男子持梃襲擊太門
○八七 紅丸案
光宗在位僅一月便服紅丸而亡
○八八 移宮案
李選侍企圖控制皇長子
○八九 魏忠賢
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是邪惡勢力
○九○ 楊漣舍身彈劾魏忠賢
楊漣憤而彈劾魏忠賢
○九一 魏忠賢罷斥東林官員
魏忠賢大肆報復、罷斥東林黨人
○九二 曠古奇冤東林案
東林黨人慘遭殘酷打擊
○九三 蘇州五義士
蘇州士民阻止閹黨捉拿東林黨人
○九四 明軍寧錦大捷
明軍又一次輝煌勝利
○九五 誅殺閹黨
思宗誅殺魏忠賢,清算閹黨
○九六 復社會盟
復社成為有影響的社盟
○九七 袁崇煥擅殺毛文龍
袁崇煥設計擒拿并誅殺毛文龍
○九八 后金兵千里奔襲北京
后金直逼北京城
○九九 “自壞長城,為敵復仇”
皇太極施反問計除袁崇煥
一○○ 澠池突圍
農民軍從澠池渡黃河
一○一 滎陽大會
農民軍首領聚會滎陽
一○二 從“闖將”到“闖王”
李白成被推為“闖王”
一○三 張獻忠奇襲襄陽
農民軍反圍剿的勝利
一○四 張獻忠成都稱帝
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
一○五 洪承疇降清
松山大戰明軍慘敗,洪承疇投降
一○六 崇禎皇帝自縊煤山
崇禎自縊煤山,明王朝氣數已盡
一○七 吳三桂開關降清
吳三桂開關降清,農民軍兵敗
一○八 清兵開進北京城
李自成退出北京,清軍進駐北京
聚焦:1368年至1644年的中國
話說中國 集權與裂變(下) 節選
多次治理黃河潘季馴,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進士,先后做過九江推官、巡按廣東御史、大理寺丞等官。嘉靖四十四年(1565),由左少卿晉升為右僉都御史,負責治理黃河。那一年,潘季馴與朱衡一起主持疏通了黃河,成功地開鑿了南阻新運河,由此保證運河不受黃河泛濫的影響。因治理有功,擢升為右副都御史。
隆慶四年(1570),黃河在邳州、睢寧決口,泛濫成災。朝廷又想起了治理黃河的潘季馴,這時潘季馴已丁憂在家多年,長期不奉召。到任后,他迅速征調官民,堵塞決口,擋住了洪水。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年朝廷派來一名大臣勘河,這人根本不考慮黃河決口時情況的特殊與緊急,競彈劾潘季馴治河不力,導致不少漕船沉沒,由此潘季馴被罷官。這一罷就罷了六年。直到萬歷四年(1576)夏,潘季馴才重被起用,出任江西巡撫,次年冬改任刑部右侍郎。
《河防一覽圖卷》(部分)(及右頁下圖)本圖為潘季馴繪,絹本設色。黃河是東西橫貫中國北方的一條大河,南北大運河則是從浙江杭州開始,橫穿長江、黃河直達北京的人工運河。明遷都后,動員山東、江蘇等地的民力疏通通惠河,使南北大運河暢通無阻,大運河成了明朝的生命線。然而黃河每年都有大量泥沙淤積,使開封以東河段經常決口泛濫或改道,大運河受阻。所以,明清兩代都將黃河與運河聯系在一起。
由張居正力薦總理治河事務當時,黃河經常決口,河道極不穩定。萬歷初年,黃河又在崔鎮(今江蘇泗陽西北)嚴重決口,黃河、淮河、運河交會的清口一帶,河水阻塞淤積,一些地方湖堤被毀,淮揚地區汪洋一片。內閣首輔張居正思之再三,認為潘季馴治河經驗豐富,唯有他能擔當治河重任,便在朝中力薦,得到神宗同意。于是潘季馴受命出任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總理治河事務。這已是萬歷六年(1578)的事。
此次潘季馴接任,格外慎重,經過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他認為可以蓄淮河之水敵黃河,“以清刷濁”,使黃河水不致倒灌入淮。于是,他給朝廷寫了份奏疏,建議先在崔鎮堵塞決口,同時在遠離河岸宣德青花折枝花卉紋碗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宣德青花瓷器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于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高峰,成為我國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
宣德青花紋飾取材范圍比較廣闊,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無所不有,改變了元代青花層次繁密的布局風格及粗獷的畫法,裝飾上漸趨疏朗,規矩中富于變化。
處筑堤,防止潰決,然后在洪澤湖東側筑高堰,提高淮河水位,迫使淮河流入清口,讓黃、淮二水并流,這樣,出海口便自然疏通。他的建議迅速得到朝廷批準。
歷史文化百科國子監初建于南京,稱京師國子學,洪武十五年(1382)改名國子監。遷都北京后,新建國子監,原國子監稱南京國子監。國子監設祭酒、司業、博士、助教、學正等學官。國子監的學生稱監生,分官生和民生兩種。官生指功臣子弟、少數民族土司子弟和海外留學生;民生由各地推薦,其中每年由府(州)縣學按規定名額保送入國子監的稱貢監,年少舉人或會試落第舉人被選人學的稱舉監。國子監監生多時近萬人,學習的課程有《大誥》、《大明律》、四書、五經和《說苑》。明初監生發給月糧、衣冠,并給家屬津貼。監生肄業后可直接補官,官品不定,高者任布政使、按察使等,低者任縣主簿、教諭等。
后來捐錢就可以成為監生,于是掛名的監生越來越多,赴京就學的越來越少,加上科舉日益盛行,國子監生的出路變得狹窄,國子監逐漸成了空招牌。
……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