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靈魂之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391481
- 條形碼:9787506391481 ; 978-7-5063-9148-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靈魂之旅 本書特色
《靈魂之旅》主要針對上世紀90年代中國文學創作展開言論。作者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從哲學家的角度,依據嚴謹縝密的人學理論基礎,對十四個作家展開了嚴格而生動的文本解讀。展現出這些作家及其筆下文學人物的心路歷程。
靈魂之旅 內容簡介
★作者結合時代背景,從哲學家的角度,依據嚴謹縝密的人學理論基礎,對十四位作家展開了嚴格而生動的文本解讀。展現出這些作家及其筆下文學人物的心路歷程。
★探討自我意識和作為其外在表現的人格本質。
★筆觸細膩,結論清晰,具有說服力。
★為當代名家作品,在大眾讀者領域有相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四大購買理由】
?中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批評家鄧曉芒的經典著作。
?作者的哲學功底和文學素養在書中相映成趣,極具思想價值。
?作家出版社重點出版,精心編校,值得信賴。
?封面典雅,裝幀精美,用紙考究,環保印刷,雙封面精裝,可讀宜藏。
靈魂之旅 目錄
新版序
序
一 張賢亮:返回子宮/1
二 王朔:痞子的純情/27
三 張承志:無史的心靈/57
四 賈平凹:廢棄的靈都/87
五 韓少功:沉默的馬橋/107
六 顧城:女兒國的破滅/127
七 張煒:野地的迷惘/149
八 莫言:戀乳的癡狂/173
九 史鐵生:可能世界的筆記/191
十 殘雪:靈魂的歷程/251
十一 林白與陳染:怨女幽魂的私語/309
十二 衛慧與棉棉:另類的殘酷/335
結束語/363
靈魂之旅 節選
張賢亮:返回子宮
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一位苦難作家的名字響徹中國大地,他就是《綠化樹》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作者張賢亮。這兩本書,作為“愛情三部曲”的前兩部,描述了青年知識分子章永磷50年代被打成“反革命”,接受勞動教養和勞動改造的受難史。然而,這兩部作品,特別是后一部作品,在當時之所以名噪一時,并不是由于它真實地描寫了在鄉村中和勞改隊中所受到的殘酷對待和不公正的懲罰,而是由于它深刻地記錄了一個知識分子在那種惡劣的非人環境中內心所經歷的苦難歷程,展示了強烈的饑餓、勞累、屈辱、孤獨和性壓抑給一個敏感的靈魂所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創傷,特別是精神上的壓抑對一個青年男子的性能力的摧毀。這種揭露是空前的。一時間,國內評論界沸沸揚揚,好評如潮。但也有人指責作者用這種自傳體美化和粉飾自己,人為地給這種受難加上了某種崇高的“意義”。的確,我們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看到,主人公在經歷了地獄烈火的鍛煉,從群體中獲得力量治愈了自己的性無能之后,*終走上了“紅地毯”,以勝利者的姿態去迎接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他是由馬纓花、黃香久這樣的女性“土壤”培植起來的參天大樹,他從她們那里吸取營養、完善自己。他不會忘記她們,但也不會停留于她們的水平,而只是利用她們所提供的補償作用去完成更崇高的“事業”。在這里,女人的作用類似于某種中草藥的作用,她們并不是“男人的一半”,而只不過是男人的滋補劑和救心丹。不過,平心而論,作者在當時穿透數千年來緊緊包裹著中國知識分子內在靈魂的那種政治道義上的義憤,而直接揭露出他們內心隱秘涌動著的性的苦悶和壓抑,并首次用這種眼光來看待一切冠冕堂皇的政治意識形態借口所造成的實際后果,這是需要極大的勇氣,更確切地說,是需要某種生命力的“獲生的跳躍”的。中國歷代知識分子在失意時雖然也有過“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的慨嘆,但那只不過是一種窮極無聊時的精神寄托,一種逃避和自欺,一種無可奈何的遣懷自放,而絕不是以嚴肅的態度追尋自己生存的根,并有意識地從中獲取人的生命的勇氣和力量。后面這種態度只有在受過弗洛伊德和西方個人主義思想影響的當代中國知識分子那里才有可能產生。
然而,這種新思想的萌芽又畢竟還帶有沉重的傳統知識分子意識的枷鎖。現代知識分子章永磷仍然是以古代文人看待“青樓女子”的同一眼光去看待他所遇到的那一個個給他帶來幸運和安慰的女人的。不論在這些女人心目中還是在他的自我感覺中,他都是一個落難的讀書人,除了男女兩性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互相需要之外,他的思想、他的抱負和他*終擺脫屈辱境地的強烈欲望都是她們所不可分享的。所以當她們看著自己心愛的男人義無反顧地離開她們時并沒有遭到欺騙和遺棄的感覺,而是衷心地祝愿他去干真正屬于自己的“事業”。這種“成人之美”的偉大愛情是我們這片肥沃的母親土地上的特產。在這里,女人們一生下來就懂得自己應當為男人作出奉獻,提供補償。但也正因為如此,章永磷試圖從性愛中、從女人中重新獲得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完整人格,這一“獲生的跳躍”就變質為一種“致死的跳躍”了。就是說,一旦章永磷意識到自己向來視為男人的崇高事業的實際上不過是性愛的一種體面的表現形式,意識到性愛并不只是事業的基礎,相反,事業完全可以歸結為性愛,這時他向性愛的復歸就帶有了某種自殺的性質:一方面,他立足于赤裸裸的性而蔑視一切超越其上的精神生活,這是他精神上的自殺(自嘲或自輕自賤);另一方面,性交本身作為一種*原始的耗散生命的活動,也具有某種肉體上的自戕性質,生與死在性交中成為了一體。這就是張賢亮“愛情三部曲”的*后一部即《習慣死亡》的核心主題。
一
在《習慣死亡》中我們看到,章永磷在經歷了勞改隊九死一生的折磨和“文革”的假槍斃之后,一方面剝去了生命的一切偽裝和裝飾,只剩下了性(性交或性愛),另一方面留下了永遠抹不掉的死亡體驗。他覺得自己早就是該死或已死的人,只是腦袋上欠著人家一顆子彈,這顆子彈總是在他和女人做愛時在腦子里轟然爆響。章永磷在“愛情三部曲”前兩部中所得出的看似極具智慧的真理,即“性愛可以拯救一個男人”。一到他有機會滿世界亂跑、和各種各樣的女人性交時,就全部垮臺了。其實,他的欲望并不高,“對他來說,重要的不是要進入一個什么理想的天堂,而是要把破碎的靈魂拼湊起來,大體上像個樣子”,但到頭來,他發現連這也是不可能的,“他的幸福也是虛假的,痛苦也是虛假的,他的破碎已無可救藥,他必須要重新創造。”(《習慣死亡》,載《張賢亮自選集之二》,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8頁,下引此書只注頁碼)于是作者說,“我決定將他殺死”,也就是將一個早就該死,實際上已經死去多少次并一直死著的人,還他一個“行尸走肉”的真面目。這是作者在《習慣死亡》**部中的總體交代。這種交代實在是了不起,因為他破天荒**次坦白承認自己的生存之根不在于心而在于性。“他心臟所在的部位空無一物”,心只不過是性交的累贅,要殺死他只有對準他的生殖器扣動扳機。“當我找到這地方時我發出暗笑,笑社會過去加于他的懲罰全都擊錯了部位。”(第19頁)這一自殺性的交代的確具有耶穌基督現身說法的震撼力。當章永磷(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張賢亮)把自己慢慢地釘在十字架上時,全體中國人的靈魂,至少那些“運思”著的靈魂都應該意識到,自己的破碎已“無可救藥”,必須要“重新創造”。
小說的寫法有些撲朔迷離,不仔細研究一番其中的“她”和“她”“他”和“你”“我”都究竟是些誰,還真會把人攪得昏頭昏腦。好在中國的讀者對“意識流”之類的寫法早已不太陌生,只要有點耐心,還是不難看出來龍去脈的。故事情節其實很簡單,是說成了著名作家的章永磷在80年代末獲準出國,原來想追尋過去的情人、電影演員“她”,不想“她”已和一個美國白人同居。百無聊賴的他在那塊自由的土地上邂逅了一位女導游,在這位臺灣女人那里受到再教育,領略了原始性愛的本味。后來他又重新見到了電影演員并與她重敘舊情,和她度過了瘋狂的一夜后卻得到了一聲“謝謝你!”感到自己成了滿足她四年性饑渴的工具(第177頁)。在萬念俱灰中他去見他父親三十多年前的情人,由這老女人引起一連串關于“老”和“小”、生和死、靈魂和白骨的聯想和回憶。在看穿了“風月寶鑒的背面”之后,他索性去“東方佳麗”玩妓女,這時才發現自己早已“喪失了墮落的能力”(第246頁),只好為掩飾自己的無能而忍痛抽出一張百元美金大票給了妓女。*后是回到愛情故事的起點馬纓花那里,并自嘲地說這就是他的“愛國主義”,使人感到整篇小說像一個畫成了瓜子形的圓圈。作者反復說“我并不愿意寫完這本書”,因為他覺得故事畢竟沒有團圓,結局是虛假的。在故事的敘述中作者不時地穿插著他在勞改隊與一位女醫生的失敗的初戀,他與一位小姑娘一起被拉去陪法場假槍斃,他的無數次尋死的念頭和求生的欲望,他與勞改隊員們去亂葬場挖掘死去的勞改犯的白骨及對一具女性骨架的頂禮膜拜等一系列回憶鏡頭,還有他在巴黎與青年女子納塔麗的短暫同居,以及想象中他在病床上的彌留、臺灣導游從國外趕回來為他送終的場景。
然而在小說中,讀者自始至終都只看到中國人(中國知識分子)的靈魂已破碎到無可救藥,卻怎么也看不出如何“重新創造”自己的靈魂。因為作者盡管自認為已看透一切,心如古井,甚至表現出對一切的“寬容”(第181頁),但一談到過去,一談到他所遭受到的各種殘酷的“捉弄”,他就跌回到“傷痕文學”的水平上,不由得義憤填膺。當然,這種義憤填膺被聰明地裹上了一層“黑色幽默”的薄荷糖衣,換上了嬉皮和調侃的口氣,但當一個人以這種姿態去指責時代、命運和那些不可勝數的“小人”“惡人”時,當他如數家珍地告訴別人,哪次哪次他受到了某人或某些人無端的、無理的欺凌時,當他無數次地悲嘆自己的愛、自己的心被他人掏空、摧殘和踐踏時,他顯然覺得自己是無辜的,本性是善良的、好的,他的“破碎”完全是外界和社會造成的,他現在即使變成了野獸、狼,也不是他的過錯,反而使他有充分的理由自我炫耀,炫耀他本性的清純和生命力的蒼勁:這樣,讀者(也包括作者自己)永遠也不會明白,他為什么還需要對自己的靈魂做任何“重新創造”?這樣的靈魂,雖然破碎到“無可救藥”,但難道不是舉世無雙、不可企及?即便是自殺和死亡,也都顯得那么美麗,驚心動魄,富于悲劇意義?無怪乎書中*后說:我想我的靈魂總算沒有投錯地方,只有這個國家能恩賜給我這么多挑戰,使我終生具有活力直到我自己愿意去死(第247頁)。如此自滿自足的靈魂,又從哪里獲得自我重新創造的動力呢?如果有來世的話,除了回歸到過去那種純潔的靈魂,以便再次經歷勞改或“文革”的苦難歷程,從而塑造出又一輪具有活力以至于渴望去死的真誠的行尸走肉之外,還有什么更好的選擇嗎?在這里,我們已經預先經歷了中國新時期以來從新激進主義到新保守主義的整個發展歷程,雖然“新保守主義”這一思潮要到數年之后才在中國大陸形成某種學術氣候。
靈魂之旅 相關資料
★盡管語言不是多么“優美”,但仍有一種特殊的魅力,這種魅力來自他“思辨的力量”。
——易中天
★他的學術是很有個性的、很有根基的、也很有勇氣的,盡管他做的學術完全可以避開中國社會上很敏感的一些社會話題。
——胡發云
★無論你如何看待鄧曉芒,你都無法繞過他評價中國近二十年的哲學成就,以及當代知識人批判性思考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這恐怕才是鄧曉芒存在的真實意義。
——萬圣書園創辦人、學者劉蘇里
★不管鄧曉芒自己是否認可,他身上zui鮮明的標簽是“批評家”。他批評國民性、批評文學、批評知識分子、批評教育……其中,他“死死揪住不放,不打倒在地不罷休”的,是儒家文化里的病灶。
——《環球人物》
★他仿佛被架在“道德”“傳統”“中國文化”“愛國”“東方文化”的對立面上,這和他自己頗推崇的魯迅面臨極為相似的困境,魯迅稱之為“無物之陣”:擲出投槍的戰士射中敵人的心窩,一切都頹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無物。無物之物已經脫走,得了勝利,因為他這時成了戕害慈善家等類的罪人。
——《新視點》
★近年來,鄧曉芒經常針對社會現實問題在媒體上發言,被認為是敢言的知識分子。2011年,鄧曉芒入選瀟湘晨報十年風尚學人。
——《瀟湘晨報》
靈魂之旅 作者簡介
鄧曉芒,1948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批評家,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
鄧曉芒長期從事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研究和翻譯,是國內第一位從德文原文翻譯康德的學者,他的哲學著作及美學著作在當代學界和思想界有著極其廣泛的影響力。
- 主題:不算是優秀的書評
1、這本書不是寫給普通讀者的,更多是面向作家的交流 2、鄧曉芒研究領域是哲學(偏重西方哲學),所以書中關注的是作家本人的思想境界,而不是作品的文采和故事性 3、作者顯然深受到西方哲學影響,存在明顯矮化民族文化的意識傾向。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