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真善美與人生智慧:中學生哲學讀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214569
- 條形碼:9787567214569 ; 978-7-5672-145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真善美與人生智慧:中學生哲學讀本 本書特色
衛剛主編的《真善美與人生智慧(中學生哲學讀本)》自始至終貫穿了統一的哲學本體論,力圖彰顯理性思維的基本原則。掌握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學會思維,享受、培養思辨的興趣。“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行”(馮契語),融會貫通、知行合一、轉識成智,這是實現高遠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哲學的思辨,既外求于客觀(以物為尺度),又內求于人心(以人為尺度);既探求物性之終極,又尋覓人性之根源;既是真切的學問,又有神秘的韻味;既是論證的、推理的活動,又是感悟的、思辨的過程;既是用邏輯建構起來的,又布滿了信仰之場。哲學因此成為全面鍛煉各種思維方法、技巧的體操。它不僅具有工具價值,也具有終極價值:在思辨的空間,在現實的人生,心靈在逍遙自在、自由翱翔,做和諧的運動,這不正是一種本乎人性的美妙的人生境界?
真善美與人生智慧:中學生哲學讀本 內容簡介
本書從“哲學是什么”入手, 以中學生為讀者對象, 探討學習哲學的意義和價值。全書的體例, 采用的模式為: 簡要提示 —— 引導學生學習相關資料 —— 引導學生完成研究性論文、報告, 與歷年各地高考試卷聯系起來, 書中的人文話題涵蓋所有高考作文題目。
真善美與人生智慧:中學生哲學讀本 目錄
一、哲學是人生境界之學——《哲學導論》導言:什么是哲學
二、享受探索、思考的樂趣——《哲學百科》前言
三、哲學與人生
第二章 哲學女王王冠上*璀璨的寶石——世界觀與本體論
一、沿波討源話“本體”
二、21世紀中國哲學的發展
三、創造和諧
四、和合的意蘊與現代價值
五、“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東方智慧的辯證法
六、談實踐哲學
七、談實踐智慧
第三章 知識就是力量——“真”的探索
一、探索真理的漫漫長路
二、同化、順應與信息加工:認識的過程
三、主觀客觀之矛盾統一:認識的本質
四、對于“智商”的哲學一心理學解讀
五、兩種文化
第四章 頭頂燦爛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善”的踐履
一、中西方倫理思想述評
一、頭頂燦爛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康德哲學述評
三、倫理學的新視域——王海明《倫理學原理》評介
四、幸福與美德
五、當代價值哲學的形成
第五章 美在和諧
一“美”的欣賞與創造
一、對于美的本質的探討
一、實踐存在論美學的基本主張
三、審美與和諧
四、如何欣賞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藝術美
五、“意境”雜談
六、多樣統一的藝術理論
七、論節奏
第六章 斯芬克斯之謎——人性、人格與人生智慧
一、人性論
一、人格論
三、人生智慧論
四、培養健全人格
五、人的文化與文化的人——兩種文化與健全人格(共在性獨立人格)的培養
附錄一 西方著名哲學命題簡釋
附錄二 東方哲學經典命題
附錄三 中西智慧對照表
附錄四 思辨的樂趣
真善美與人生智慧:中學生哲學讀本 節選
《真善美與人生智慧 中學生哲學讀本》: 人文方法是訴諸情感的方法。注入了人的情感的人文世界,絕非以同一副面孔對準我們,而是隨著人的情感世界的變化而變化,人的性格、氣質、意志、心境、人生態度、生活期望等,都構成不同情感圖景的變數。 于是,當科學力求以“共識”作為其成功的標志時,人文則以多樣化作為自己豐富性的象征。人文認識的方法多是感悟性的,盡管它并不絕對地排斥理性分析和推理計算,但在它那帶有詩意般感性光輝的世界中,絕不能“濫用”科學的方法。 理性與智力相關,而感悟則與智慧接緣。人文方法作為對人間世界的體驗,作為對人生之道的追求,僅有智力是不夠的,因為在這種活動的面前,橫亙著許多不確定性和無限性,分析的方法只能觸及其局部,只能深陷于細枝末節,不能獲得整體性的感知。此時,那“洞察一切”的智慧便成為其靈魂,有了它,就能對人文對象做出深刻的感悟。 在科學那里極受推崇的精確的數學的方法,對于有人的因素參與并發生作用的人文系統就不那么有效。于是模糊思維或模糊方法就成為人文領域的重要認識方法。或許可以提出“人文思維”這一說法,它的模糊性、體悟性就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人文方法的特點。體現這一特點*鮮明的可能要算中國的道家:比如對于概念范疇的使用,幾乎不下定義,與追求精確性的科學思維迥然相異,在道家看來,哲學思想——人文思維的一種重要形式——要靠領悟去把握,不能靠定義來傳授,受定義界定的范疇,已經不是它本來的樣子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表達了這種意向。 人文的教化功能,使得它在塑造人格,改變人的思想狀態、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上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教化的多樣性,對人文現象說明的難尋一致,所以不像科學那樣可以找到公認的可接受性標準,其理論的預言作用也是有限的。在科學中普遍有效的實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常常受到限制。 作為*能體現人文方法實質和內核的,恐怕要算“解釋學”的方法。 解釋學的核心是“理解”問題,它通過作者、本文和讀者的意義關系的研究,考察解釋過程中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弄清歷史傳統對理解的影響,區分說與聽以及寫與讀這兩種對話模式,探討作者心態對原文意義的涉人,闡明理解原文意義以及讀者自我理解的互動關系。 解釋與人文認識或人文思維的種種特征相關,比如與價值有關。與知識論相反,解釋學認為,談論事物的方式,比占有真理更為重要。解釋性的啟迪話語,是借助異常的力量使我們脫離自我而成為新人,它具有陶冶的功能,它只是追求一種人生價值。所以自然科學的方法不是解釋性的,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一切成為“計算”問題,“計算”不等于理解和解釋,真正的解釋是“使某物在先驗性上得到理解”。狄爾泰、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和利科爾可以看作是現代解釋學發展中的幾個*重要的代表人物。(具體介紹此處略) ……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