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烏蒙脊梁-文朝榮 版權信息
- ISBN:9787811269123
- 條形碼:9787811269123 ; 978-7-81126-912-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烏蒙脊梁-文朝榮 本書特色
1988年,貴州海雀村森林覆蓋率只有5%,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33元。時任村支書的文朝榮帶領群眾戰天斗地幾十年,硬是在石漠化嚴重、氣候條件惡劣的烏蒙山深處造出了萬畝林海,實現全村基本脫貧,而他也因積勞成疾不幸病故。2014年6月,文朝榮入選“中國好人榜”。 高勇所著的《烏蒙脊梁--文朝榮》一書帶著我們走近文朝榮真實的生活狀態。
烏蒙脊梁-文朝榮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曾經的世外桃源、讓人吃驚的發現、特殊的清樣、歷史的際遇、洋芋晚宴、我來帶個頭、**個獨生子女戶、海雀的煙葉 —— 黃不了、長不出來的半夏等。
烏蒙脊梁-文朝榮 目錄
一、曾經的世外桃源
二、讓人吃驚的發現
三、特殊的清樣
四、歷史的際遇
五、洋芋晚宴
六、我來帶個頭
七、**個獨生子女戶
八、海雀的煙葉——黃不了
九、長不出來的半夏
十、吹垮的權權房
十一、情定華山松
十二、讓人揪心的年夜飯
十三、歡快的勞動號子
十四、讓放野牲口的付出代價
十五、萬畝林海的基石——村規
十六、不當鄉長的支書
十七、處分王光德
十八、神奇的地膜覆蓋
十九、海雀新變化
二十、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海雀巨變
寫作后記
烏蒙脊梁-文朝榮 節選
《烏蒙脊梁 文朝榮》: 一、曾經的世外桃源 安美珍坐在鐵爐邊上,佝僂著背。孫子往爐子里添著煤,鐵爐里的火苗騰騰往上躥。火光的映照中,老人滿臉的皺紋清晰可見,腮幫因為沒了牙齒而更顯凹下,毛線帽下面露出已經白透的細發。添完煤后孫子把煤盆放在爐子邊上,老人伸出皺褶密布的雙手,用鐵釬慢慢推著鐵蓋把爐口蓋上。 以前村里人都在堂屋中間挖出火塘,冬天取暖、燒水煮飯全靠它。現在住磚房,沒人挖火塘了,都改燒鐵爐子。 “奶奶,剛才你說了,我們村環境變好和文爺爺有關系,以前環境變壞和他沒關系。變壞就沒關系,為什么?”孫子握著筆,疑惑地看著眼前的老人。 “那時他還是小孩,比現在的你還小。”老人調整了一下坐姿,看著自己的孫子。 “那你說說變壞之前,我們村是什么樣子吧。”孫子已經十四歲了,上初中,老師布置的寒假作業中有關于生態的作文。初中生對生態沒有太多的認識,老師就讓大家寫自己住的村子現在和以前的不同。和奶奶一起聊天,他知道了在此之前海雀村惡劣的環境。隨著一問一答的深入,他才發現比這更早前的海雀村也是綠水青山,環境出奇的好,比現在還要好。這一發現頓時讓他精神抖擻。 已經聊了將近半個小時,安美珍略顯疲態,不停地變換坐姿。但是看著孫子瞪大的眼睛和專注的表情,她意識到該回憶更遠的過去了。 我小時候啊,海雀村就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莊,樹多草多水也多。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老祖宗們把村子建在高山頂上,人戶分布在峽谷的兩面坡。一條溪流穿過寨子中央,順峽谷流到坡下,是牲口喝水和洗衣用的水源。此外,還有七八口水井。村里除了“牲口路”外,其他的啊都是山間、地里的羊腸小道。1958年政府修了一條從鄉到村的鄉村道,這條道同樣是彎彎曲曲,爬坡上坎,后來也成了“牲口路”,村里人還是愿意走原來的小路。那時村里人基本上不與外界交往。如果有交往,那就是趕集。我們邊上就是云南,大家多去彝良的寧口和鎮雄的寸田壩趕集。 那時,村子里也就將近50戶人家,5戶彝族,其他的就是苗族。你文爺爺就是彝族,我們家是苗族。 苗族什么時候遷來我不清楚,記憶中只知道*早是從威寧搬來的。聽我父親說過遷來的原因,說是幾個老人打獵到此,就搭了一架棚子,晚上在山溝里過夜。感到地方好,回去后帶著十家人來住,開了一方土種蕎子。后來陸陸續續有人搬來,就有了海雀。至于更早的來歷,連我的父親也不清楚。祖輩們到海雀的時候,先是到大竹林。這個地名現在不用了,就在出村子往云南方向走,估計有10公里左右,那里現在都是樹林。從“大竹林”這個地名,你就可以想象到當時那里就是一片竹海,風景好得很,用現在的話就是山好水好。 剛來的時候,找不到地的主人,后來才打聽到這里屬“雄所”土目的地方,大伙帶著鹿茸去認主。開始的時候,雄所家說,不要租子,住了再說。老祖宗們高興得不得了,但想想不放心,不定租子心里總是不踏實,又找到雄所家說起租子的事,雄所家才說:“那么你們十家,一家三石蕎租算了,不要底子。”底子就是押金。 我父親說過,百多年前吧,村子里還有老虎、豹子什么的傷害牲畜。老祖宗為了防范侵襲,沿著住宅周圍都豎起了用木棒做的柵欄。在放牲畜、趕牲口回圈時,沿途都有村里人,有在牲口邊上吆喝的,有在前面偵察放哨的。除了野獸,村子附近還發現過梅花鹿。 祖輩住在海雀,還有過這樣的時候,不養牲畜,男的天天上山打獵,女的則在家操持輕微的家務勞動。打到的鹿啊虎啊還有熊啊,就吃肉,毛皮和麝香就賣出去。那時養牲畜比種莊稼好,打獵又比養牲畜好。當時糧食不值錢,野物貴,賣野物換糧食合算。 臨近解放時,村里的獵手們還經常出去打獵。常去的地方主要是云南鎮雄縣的牧馬壩、棕棕廟、牛場一帶,時間大多在秋、冬兩季。去的時候全村人高高興興的,都當成了一件大事。外出打獵大家都開心,也是有原因的,一是被別處農民邀請去消滅獸害,那是人家看得起,還有當地人要負擔他們的伙食。二是打到的獵物全部歸獵手,每家的餐桌上多了野味,還多幾件老虎皮啊鹿皮衣服。農閑時候組織人去打獵,怎么算都劃算。那時候的皮衣不像現在是高檔貨,差不多每個人有一件,有的還是整皮的。當然了沒現在的好看,也不怎么軟和,都是當媽的做的。 那時我二十幾歲,我父親出去打獵,每次都是我給他做準備工作。打獵的工具是弩和箭,箭頭涂有自制的毒藥。毒藥從一種植物的果實提煉得來,每斤果實可提煉二三錢,提煉一次時大約需七八小時。 獵手們回來的時候也是村里*熱鬧的時候,把打來的野獸往河邊一抬,洗好分成大塊,家家有份,毛皮歸獵手。那時的生活過得很原始,但很快樂,很自在,不知道什么叫愁。現在都說畢節一直以來都是貧困落后,我不同意,別的地方我不清楚,海雀以前日子很好過,這都是托大自然的福啊! ……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