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西方的中國影像:1793-1949:巴伯·瑪格麗特·哈特 哈里森·福爾曼 洛蒂·韋奇爾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6154299
- 條形碼:9787546154299 ; 978-7-5461-5429-9
- 裝幀:157g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方的中國影像:1793-1949:巴伯·瑪格麗特·哈特 哈里森·福爾曼 洛蒂·韋奇爾卷 本書特色
2014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歷史影像出版史上的巨制,規模空前,64冊大型圖集 1793—1949年間來華西方人士留下的兩萬幅記錄中國歷史的珍貴影像70%以上在大陸是首次出版歷史圖片數量龐大,時間跨度久遠,作者數量眾多迄今為止收錄來華西方人士有關中國題材的歷史影像數量*多、內容*新、裝幀*精美、印制水平*高的一套中國歷史影像庫。 本項目匯集1793年英國特使馬戛爾尼使華以來(此前有關中國的影像較少)到1949年以前西方來華的外交官、軍人、傳教士、探險家、專業記者等創作的有關中國的繪畫和照片以及西方報刊或在中國境內出版的西文報刊當時發表的有關中國的圖片資料。繪畫和照片的內容包括自然風光、宮殿民居建筑、生產生活場景、民族宗教社會習俗以及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等。 本項目以繪畫者或攝影者為單元,按繪畫者或攝影者來華時間或作品產生時間先后排序,不以作者生年排序;西方報刊或在中國境內出版的西文報刊上的圖片,則以報刊為單元,以選用之首張圖片產生年代先后排序。每單元首列作者簡介或報刊簡介暨作者肖像(或缺),對作者的生平及來華活動作簡要介紹;每幅圖片都有簡要文字說明,主要介紹圖片記錄的事件、人物、地點、時間等內容。本項目收錄的圖片近兩萬幅,70%以上在大陸是首次出版。
西方的中國影像:1793-1949:巴伯·瑪格麗特·哈特 哈里森·福爾曼 洛蒂·韋奇爾卷 內容簡介
相對于抽象的文字表述,圖形、圖像更能生動、形象地反映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表現日常的生產、生活,展示人類精神生活。因此,即便是在文字發明之后,圖形、圖像的這種價值也并未削弱。許慎《說文解字·序》稱:“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雖類屬傳說,但也從一個方面說明,抽象文字之發生實源自形象的鳥獸之跡,也就是從形象的圖案圖形中演變進化而來。而在純粹以文字記載的中國古史中,關于以圖記事、以圖載史的內容同樣不絕如縷。《吳越春秋》稱“功可象于圖畫”。《世本·作篇》日“史皇作圖。倉頡作書”。《呂氏春秋·審分覽》載“史皇作圖”。《說郛·卷四二》則記:“夫畫者,肇自伏犧畫卦。至黃帝時,史皇、倉頡生焉。史皇狀魚龍之跡,倉頡因而為字,蓋畫先而書次之。”《拾遺記》卷一《顓頊》亦云“顓頊生,手有文如龍,亦有玉圖之象”。《呂氏春秋·先識覽》記桀之將亡,“太史終古出其圖法……出奔如商”,“殷內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于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晉太史屠黍見……晉公之驕而無德義也,以其圖法歸周”。《周易·系辭上》則更有名言:“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今本《竹書紀年》更細致:“黃帝軒轅五十年秋七月……《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漢書》記劉邦克秦都城,蕭何“收律令圖書”。以至于后世史家,更是圖、書并重。而章學誠則在《和州志》里批評司馬遷“始創十表,后世相承,志表愈繁,圖經漸失”,把正史中無圖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太史公。自古以來,中國即把書籍徑稱“圖書”,彰顯了中國古代圖、書并重的傳統,以至于后世往往把語出≮新唐書·楊綰傳》的“左右圖史”一詞的本義,從用以形容一個人嗜書好學、藏書豐富,引申為中國古代治史、治學的一種圖文并重的傳統。 此外,于文字書籍之外獨立存在的圖像,又與文字并行流傳,成為人們再現對外部世界認識和內在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與形式。文字之所創制,是從形象的圖形、圖案中抽象演化而來,自不待言。而流傳數千年以至今日能為人們所見的,如商周彝鼎之紋,漢代畫像石、畫像磚、帛畫等物,皆為當時人們對現實生產、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展現,也是今世認識特定歷史內容一個重要且形象、生動,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晉唐以降,迄于明清,文明益昌,不同流派的繪畫作品汗牛充棟,所反映的內容,更遍及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純粹的反映人們衣食住行、重大政治軍事活動的紀實作品,如疆域輿圖、天文天象、工具制作、生產流程、軍事戰爭、儀典節慶等;也有純以反映畫者內心感受、傳達畫者精神情感的藝術性繪畫,如不同流派的文入畫作、山水花鳥魚蟲之類;還有印制在人們生產活動產物上的裝飾性圖案等,如各類建筑物的雕梁畫棟、官民窯瓷上的印花圖形、官民服裝上的花團錦簇等。 進入近代之后,隨著攝影技術的發明(1839年),人們更熱衷于把手中的相機,作為觀察世界和展現事件進展與社會狀況一連串瞬間的“第三只眼”。相機能把人類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東西細致地攝制下來,準確地再現,流傳至久遠,從而為人類更加反映客觀世界,乃至凝固稍縱即逝的人類活動瞬間以成永恒畫面,提供了強大的、無可匹敵的武器,因此更加豐富了人類以圖像記錄歷史的手段與內容,也為后世留下了取之不盡的影像資料。近年來,隨著人們學習與欣賞習慣的變化,歷史圖像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歷史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而近代保留下來的無以數計的照片,也同樣構成我們這里所說的圖像種類之一,成為人們研究歷史的*為珍貴的資料。
西方的中國影像:1793-1949:巴伯·瑪格麗特·哈特 哈里森·福爾曼 洛蒂·韋奇爾卷 目錄
哈里森·福爾曼
洛蒂·韋奇爾
西方的中國影像:1793-1949:巴伯·瑪格麗特·哈特 哈里森·福爾曼 洛蒂·韋奇爾卷 作者簡介
卞修躍,1989年7月畢業于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專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同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工作至今,1999年晉為副編審。2001年9月復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2004年6月畢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近代史資料》編輯以及抗日戰爭史、侵華日軍暴行史、中日戰爭歷史遺留問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幾年著重從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問題等方面的課題研究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