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鳳陽花鼓全書-(全5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6154985
- 條形碼:9787546154985 ; 978-7-5461-549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鳳陽花鼓全書-(全5冊) 內容簡介
《鳳陽花鼓全書》分為《史論卷》《文獻卷》《文集卷》《詞曲卷》。該《全書》所闡述的“鳳陽花鼓”是一種全方位、大概念的藝術,是沿襲明清以來中國乃至全世界對鳳陽花鼓不同釋義的集合。在全面闡述鳳陽花鼓的產生原因、過程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藝術領域的流傳、發展情況的同時,還對明清以來有關鳳陽花鼓的圖片、文論、詞曲、音像等資料,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收集整理,形成該套集資料性、研究性、系統性為一體的大型系列學術研究叢書。 明清以來的鳳陽花鼓藝術,在成長、發展過程中,通過民間花鼓藝人到全國各地賣藝,廣泛流傳予戲曲、曲藝、音樂,舞蹈,美術、影視以及宗教、民俗、禮儀、社會生活等領域中。其流傳區域,不僅遍及明清鳳陽府地區,而且流傳中國大陸,并延伸至港臺地區以及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地區。
鳳陽花鼓全書-(全5冊) 目錄
緒論
**節 “大風陽”地區建置沿革與自然地理
一、明代以前的建置沿革
二、從臨濠到“大風陽
三、“大風陽”地區自然環境變遷
第二節 “鳳陽花鼓”“鳳陽歌”與“花鼓文化”
一、“鳳陽花鼓”的界定
二、“鳳陽歌”的界定
三、“鳳陽歌”與“鳳陽民歌”
四、鳳陽花鼓藝術屬性的多重性
五、花鼓文化
第三節 研究成果綜述及本書基本內容、研究方法
一、相關研究成果綜述
二、基本內容
三、資料收集與研究方法
**章 鳳陽花鼓產生的文化背景及其原因
**節 明以前鳳陽歷史文化背景
一、涂山氏國的《候人歌》與《夏箭》九成
二、能樂善舞的鐘離國
三、真假難辨的鐘子期墓
四、神乎其神的藍采和《踏踏歌》
五、明以前鳳陽地區的文化特征
第二節 朱元璋與帝鄉鳳陽
一、帝鄉鳳陽的崛起
二、明代鳳陽大移民
第三節 帝鄉的衰落與苦難
一、官衙如林,十羊九牧
二、皇陵祭祀,民眾逃亡
三、文武鄉試,無皮可剝
四、京操漕運,屯荒士亡
五、民眾逃亡,花鼓賣唱
第四節 哀鴻遍野的清代“大風陽”
一、行政區劃、官府設置的萎縮
二、清初臨淮縣的“包荒”之累
三、一貧如洗的“大風陽
四、清初皇帝對鳳陽苦難的關注
五、清初皇帝與官員對鳳陽花鼓的態度
第二章 鳳陽花鼓的形成及兩種流傳形態
**節 鳳陽花鼓的形成
一、鼓鑼探源及花鼓源流
二、明代鳳陽的文化藝術背景
三、社祭、廟會、燈節、村田樂與花鼓
四、鳳陽花鼓伴奏樂器花鼓小鑼的形制與演變
第二節 清乾隆以前花鼓小鑼的基本狀況
一、清乾隆以前的花鼓小鑼
……
第三章 從鳳陽花鼓到上元燈會中的秧歌、花鼓、采茶、花燈
第四章 花鼓的流傳
《鳳陽花鼓全書:史論卷(下)》:
第五章 鳳陽三花
**節 花鼓燈歷史源流
一、近年來對花鼓燈歷史源流的考證概況
二、歷史源流的解讀
第二節 花鼓燈的表演形式
一、花鼓燈表演形式
二、花鼓燈的演出、組織與傳承形式
第三節 花鼓燈音樂
一、鑼鼓、鳳陽鑼鼓與花鼓燈鑼鼓
二、膾炙人口的花鼓歌
第四節 鳳陽花鼓戲與花鼓燈后場戲
一、花鼓燈后場小戲
二、從四句推子到推劇
三、鳳陽花鼓戲
第五節 鳳陽三花的藝術共性
一、花鼓燈與鳳陽花鼓同根同源
二、花鼓燈的形成、發展及演變過程
三、從鳳陽移民文化角度看花鼓藝術
第六節 花鼓燈與秧歌舞、采茶舞、花燈舞
一、具有相同的“花鼓”藝術特性
二、花鼓燈與秧歌類舞蹈之比較
第七節 叉拉機與三跳、撒拉機
一、叉拉機
二、三跳
三、撒拉機
第六章 “鳳陽歌
**節 明清至民國年間“鳳陽歌”概況
一、清中葉以前民間歌曲的流傳概況
二、民國年間“時調”“俗曲”“民歌”三種稱謂的基本狀況
三、“鳳陽歌”概況
第二節 清中葉以前的“鳳陽歌”
一、從[羅江怨]到《紗窗外》《二姑娘害相思》
二、[寄生草]與《賭錢鬧五更》
第三節 以“唱詞”為名的[鳳陽歌]
一、[鳳陽歌]的由來
二、戲曲《打花鼓》中的[鳳陽歌]唱詞與曲調
三、安徽省鳳陽縣流傳的[鳳陽歌]
第四節 [鳳陽歌]的母體曲調:[秧歌調]
一、[秧歌調]的曲調特征
二、[秧歌調]的曲目
三、[秧歌調]與戲曲曲牌[鳳陽歌]
四、[秧歌調]與《荀子·成相篇》
五、[秧歌調]與“吳中《山歌》”“越之《采茶》”
……
第七章 流傳港臺地區、海外的鳳陽花鼓
第八章 從“花鼓小鑼”到“雙條鼓”
結論
附表
后記
《鳳陽花鼓全書:文獻卷》
《鳳陽花鼓全書:文集卷》
《鳳陽花鼓全書:詞曲卷》
鳳陽花鼓全書-(全5冊) 節選
**節 花鼓燈歷史源流 “花鼓燈”,上世紀50年代初又稱“大花鼓”、“鳳陽大花鼓”③、“上班鼓”、“高盤鼓”④。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花鼓燈先后被稱為:安徽花鼓燈、中國花鼓燈、鳳陽花鼓燈⑤、淮河花鼓燈、皖北花鼓燈、淮河文化花鼓燈等等,稱謂不斷變化。至今中國學者在撰寫專著與文章時,仍無統一的稱謂。 花鼓燈稱謂的不斷變化,與花鼓燈流傳地的行政區劃有關。花鼓燈“流行在安徽省的懷遠、鳳臺、潁上、淮南、蚌埠等地,和阜南、阜陽、霍邱、壽縣、定遠、鳳陽、五河、宿縣、蒙城的部分地區”⑥,而這一地區均歸屬于明代的鳳陽府。清代鳳陽府區域從清初的5州13縣,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后的2州5縣。即使如此,上述花鼓燈流行區懷遠、鳳臺、淮南、蚌埠、壽縣、定遠、鳳陽、五河、宿縣等地,亦屬于“2州5縣”的鳳陽府。其中的蚌埠市自春秋以來一直為鐘離縣(后稱鳳陽縣)屬地,直到1947年初才脫離鳳陽縣單獨立市。因此可以說,花鼓燈是在明清風陽府的懷抱中成長起來的。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花鼓燈的流傳區的行政區劃可以用“四分五裂”來形容:懷遠、五河歸屬蚌埠市,鳳臺歸屬淮南市,潁上、阜南、阜陽歸屬阜陽市,霍邱、壽縣歸屬六安市,風陽、定遠歸屬滁州市,宿縣歸屬宿州市。因此,每逢安徽省舉行文節會演時,分布于各地的“花鼓燈”往往冠以本地的地名:懷遠花鼓燈、蚌埠花鼓燈、風臺花鼓燈、淮南花鼓燈、潁上花鼓燈、鳳陽花鼓燈等。如此便形成了前文所說的在“花鼓燈”前面冠以“安徽”、“中國”、“淮河”等不同稱謂的情況。 “花鼓燈”是這一藝術的*初名稱,自清中葉到上世紀80年代的200年中一直沿用此名。所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安徽卷)在收錄這一舞種時使用的是“花鼓燈”;2006年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亦為“花鼓燈”。故本文亦用“花鼓燈”之名。 一、近年來對花鼓燈歷史源流的考證概況 花鼓燈歷史源流的研究起步較遲,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關注這一問題。由于花鼓燈史料缺乏,1995年10月,在安徽省蚌埠市召開“全國花鼓燈研討展演大會”上,一位會議組織者向參會的專家學者們說,如有哪位學者給我們提供關于花鼓燈的史料,蚌埠市愿意每條史料支付一萬元的資料費。這雖為笑談,但反映出花鼓燈的文字史料十分罕見,也反映出當地政府與當地學者對花鼓燈歷史源流的史實,有著迫切的追求與需要。 考探這一問題的**位學者,是當今戲曲界著名專家周育德,他在《暫借郎肩作畫樓——花鼓燈史料鉤沉》①一文中,把花鼓燈的有關史料進行排列:漢代能“掌上舞”的“趙飛燕”,宋代的“勾欄”“瓦舍”“荒鼓板”“乘肩小女”,清初孔尚任的“舞肩詞”等。周育德把“花鼓燈”作為“鳳陽三花”之一而對其史料進行大致梳理,但并沒有對花鼓燈形成的具體時代做出答案。花豉燈流行地的當地學者們在周育德考探的基礎上,主要從當地民間傳說、地方史、民間藝人們的回憶等三方面進行了考究,出現如下各說: 涂山是大禹大會諸侯的地方,大禹與涂山氏女結為夫妻時,山民們敲鑼擊鼓,載歌載舞以示慶賀——“涂山說”。 古代淮河與渦河交匯處的荊山有一巖洞,藏有巨大蛇形水怪,常到村落里吞吃人畜。為了嚇退蛇怪,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當地人們敲起鑼鼓,唱歌跳舞,舉行“驚蛟會”,于是產生了花鼓燈——這其實是“涂山說”的附屬篇②。 傳說薛剛反唐時大鬧花燈,鬧的就是花鼓燈——“唐代說”。 傳說宋代包公陳州放糧時,百姓曾大玩“紅燈”,其中就有花鼓燈——“宋代說”。 ……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