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李崗畫集(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藝術家系列作品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961175
- 條形碼:9787503961175 ; 978-7-5039-6117-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崗畫集(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藝術家系列作品集)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美術創作研究中心藝術家系列作品集之一。本書是李崗作品集,該書精選李崗近年創作的人物、山水系列作品140幅左右,另有評論文章四篇,隨筆一篇。該書具有較高的學術性和時代感,可作為美術創作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
李崗畫集(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藝術家系列作品集)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的作品主要包括: 觀其妙、觀棋圖、云中仙、似有同道、奪酒豪飲·出門云游、醉仿羅漢·酒香撲鼻、魯智深醉仿十八羅漢造像圖、鐘馗驅邪圖、水淹七軍、與君相伴等。
李崗畫集(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藝術家系列作品集) 目錄
李崗畫集(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藝術家系列作品集) 相關資料
妙畫潤瓷 —— 李崗的水墨畫和繪瓷藝術 呂品田 李崗是一位勇于探索、不斷進取的藝術家。最初,他以極富結構張力和形式感的抽象表現風格的彩墨繪畫在畫壇嶄露頭角,成為20 世紀90 年代中國“新水墨畫風”的翹楚。新世紀的頭些年,李崗貼近文脈探尋傳統寫意畫法,以畫風捩轉的“意象水墨”拓出一方嶄新天地。在峰回路轉的藝術新境中,他直取中國傳統繪畫的主流路線,秉中鋒寫繪萬象,筆致中正如書,墨骨渾樸圓潤,結體空靈疏俊,品格卓然不俗。然而李崗并未匍匐于如此成就,而是乘勢沿筆立形質的主流取向繼續向縱深推進。基于超越圖式表象的既有筆墨之得,他更為深刻地領悟到“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的傳統畫學之理。了然于心的中國繪畫精神化作踐行的判斷與選擇,他由而大刀闊斧地刪削了“意象水墨”尚存的枝蔓,一意篤守文人格趣的簡筆寫意戲文,以至在新一階段的探索實踐中,將筆墨功夫往至簡、至純、至高境地大力錘煉,形成頗有大家氣度的“戲畫”。我們知道,20 世紀以來,經關良、高馬得、韓羽等老一輩畫家的創造性實踐,戲曲人物畫已成為國畫現代形態的特出一格,自有畫法藝品方面的講究,對筆墨的內在質量及達形表意不僅有堪比花鳥畫的高要求,且于戲曲人物情態的表現還有更加特別的“時間性”講究。也就是說,它要求藝術家既能把握角色人物的表情、姿態以及彼此關系的生動性,還能將這一切恰好地貼合于戲曲表演的“那一個”精彩瞬間。因此,戲曲人物畫創作遠不是簡單的寫形,而需要畫家在表演藝術展開的時間性過程中,通過對劇情和角色的深刻理解,準確地拿捏住那個最能揭示戲曲主題、角色性格及關鍵情節的戲劇性節點,或者說最具藝術典型性的瞬間。在我看來,不妨將其要點歸納為“以空間性‘瞬間’揭示時間性‘過程’”的戲曲人物畫創作,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畫好戲曲人物畫,首先需要畫家對戲曲藝術以及相關文化底蘊有良好的修養。只有解決了這些前提性的問題,以戲曲人物為題材的繪畫方可趨向“戲曲人物畫”。我們欣喜地看到,李崗在“戲曲人物畫”一格的水墨畫創作方面取得了堪與前輩畫家比肩的成就。他近年來創作的一批水墨戲曲人物畫,筆意跌宕飛揚,把舞臺上的一個個精彩瞬間定格為既切戲劇表現性又極富筆墨意趣的“戲畫”,生動傳神,令人拍案叫絕。顯而易見,這些“戲畫”比之于他之前的畫作,在畫風藝格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中的關鍵在于筆墨上的修為。作為中國傳統繪畫語匯和法度的筆墨,是關系國畫品格的關鍵。李崗不信“筆墨束縛論”,也不以筆墨程式為可惡的禁錮而放縱于自以為是的“涂鴉”和“雜耍”。他直面筆墨修為,在艱苦的技藝磨煉中下足功夫,把從遵循規范到超越法度的筆墨掌握過程,視為由野而文、由躁而靜的文化人格的養育過程。由正確認識“形”與“色”,進而轉化為畫法上相對穩定的“筆”與“墨”,再到融“筆”“墨”于一體的穩定風格的形成,李崗端端正正、認認真真地履行了筆墨修為的這種一般過程,并取得了見之于畫面的精純成果。觀之于“戲畫”,其畫幅間運筆布局對“性”“趣”“勢”“氣”的追求,筆致墨色對“清”“潤”“沉”“和”的講究,都是李崗切入國畫筆墨精髓的心得。近些年,美術界流行“跨界”創作,即如畫家參與繪瓷,大家積極嘗試媒介轉換、材料綜合和圖式交混,以期拓展藝術表現形態。李崗也傾心于繪瓷藝術,憑借雄厚的水墨畫功底,他的“跨界”創作同樣非同凡響,成果顯著。從水墨畫到繪畫于瓷,當然不是簡單的媒介轉換,畫家勢必遇到來自陶瓷工藝技術方面的諸多挑戰。譬如,他需要掌握特殊的繪瓷工具和材料,需要了解燒造工藝并預估實際的燒成效果;繪制過程中,畫家還需要切合器型,立體地考慮謀篇布局。從所創作的繪瓷作品來看,李崗不僅很好地回應了陶瓷工藝技術的挑戰,而且在駕馭陶瓷彩繪技藝方面顯示了出眾的悟性。基于對工藝技術的良好掌握,李崗的繪瓷作品無論青花、釉里紅、釉下五彩,還是影青刻瓷,都呈現出切合陶瓷語言特性的精純工藝之美,以及透入陶瓷傳統文脈的高雅瓷藝品格。繪畫藝術與陶瓷工藝的深度交融,使李崗繪瓷與一般畫家拉開了距離,呈現出高度的專業水準。李崗的繪瓷全面地展現了他的繪畫藝術面貌,也充分地顯示了他在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以及構成裝飾等方面的綜合修養。以畫家畫瓷而論,由于突破了工藝技術層面的障礙,李崗水墨繪畫方面的風格個性和筆墨意趣在其繪瓷作品上幾乎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而且其中鋒若寫的筆致和溫厚圓潤的墨意,更藉清雋瑩澈、和融淡逸的影青釉質和青花料色而以一種若玉的質感之美呈現美學品格的升華。在這方面,那一系列的戲文瓷繪表現得尤為突出,也尤為精彩。通過繪畫性和工藝性的深度融合與相互彰顯,這些繪瓷作品直追中國瓷藝素來推崇的類玉美學境界,這無疑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對畫家來說更是難能可貴的。李崗繪瓷還頗為講究繪畫筆墨和青花分水技巧的交融,由此形成的豐富色階變化既呈現了青花瓷藝本色的清澈之美,又十足地發揚了水墨畫特有的圓潤筆墨效果。李崗繪瓷的謀篇布局也非常值得稱道。對習慣于平面揮灑的畫家來說,貼合器型作畫是有難度的。作為陶瓷藝術自身的講究,表面裝飾和周圈器表是一個虛實互文的整體空間,需要巧妙地加以規劃,對于反差弱于水墨的青花來說,更是需要以留空適當的胎地加以映襯。李崗很好地領悟了這一點,他不僅留出了大量的空白,而且十分重視圖像的排布位置及形態勢氣與器型樣態的諧和關系,講究彼此之間在全立面上的顧盼聯絡。這方面的深切用心,造就了畫面與器體渾然為一的整體感,也由而透出一種隱約微妙的情態。 格體曠達 筆無妄下 —— 李崗瓷畫戲曲人物略評 馮令剛 李崗早年求學于吉林藝術學院和中央美院,后又在高校任教多年,在人物畫寫生教學中探索和積累,又慢慢歸于自己本真的心跡,漸漸有了自己的藝術表現形態— 不為西式造型寫生所阻,不為傳統筆墨程式所困的戲曲人物畫。在近幾年的藝術創作中,李崗又潛下心把戲曲人物在瓷上進行繪畫燒制,成為他主要的藝術創作方式。在瓷上戲曲人物畫中,李崗用堅勁揮霍的筆墨語言表現浩瀚恢弘、博大精深的戲曲藝術,作品縱覽京劇、昆曲、豫劇、評劇、晉劇、粵劇、黃梅戲、川劇、越劇等諸多劇種,題材涵蓋傳統經典劇、新編歷史劇、現代戲等。舞臺上戲曲人物的出場、亮相、踱步、敞袖等皆具夸張美飾、富有韻律的特點,有“未聞其聲先睹其形”的韻味。李崗將戲曲人物的舞臺形象進行視覺形式的整合,以自己精練的繪畫語言將戲曲表演的形與神凝聚定格,以恣意的筆墨、斑斕的色彩在方寸之間的瓷器、瓷板上營造出戲曲繪畫獨特的審美品格。他的作品總能擷取最揭示戲曲主題、最表現角色性格、最具戲劇沖突的瞬間,將戲曲角色人物的表情、身段、唱腔賦予筆墨意趣,生動傳神,栩栩如生,仿佛方一觸碰便能聽得絲琴躍動,甫一轉身便能觀得氣象萬千。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它將曲詞、音樂、美術、表演的美熔鑄為一,并以戲曲結構統籌駕馭。高度凝練,程式化、抽象化是它的代表性特點,又因其多取材于民間故事,故其唱腔極富地域色彩,服飾形式多樣,色彩瑰麗。舞臺上,“生旦凈末丑”演盡萬象世界,一只槳輕搖翻出萬頃波濤,一支鞭高揚走遍金戈沙場。這種“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的精神內涵正與中國傳統繪畫審美思想中“重神似”的文人畫相互接近,與其重意境不重場景的筆墨意趣殊途同歸。李崗先生正是捕捉到了兩種藝術門類的這一共通之處,將戲曲舞臺上的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丑角、花臉等多姿形態以筆墨語言盡現于瓷畫之上。瓷上繪畫尤其考究筆墨功夫,用筆柔弱巧媚畫出的瓷畫或浮于瓷器之上無筆力可言;或沉于釉料之中無清透勁麗之感,難掩匠人之氣,李崗的戲曲瓷畫又多為彩繪,不同于青花瓷,用色品格略低就極易顯出媚俗之感。李崗的瓷上戲曲人物畫出于傳統歸于當下,用筆真率自然,敷色深秀艷麗而又不失清新雅致,使得他的戲曲瓷畫奇趣橫生,直探驪珠。李崗的戲畫成就源自他對戲曲藝術的高度熱愛和對中國傳統繪畫語言的深度研究,卻并非是簡單的觀看經驗積累所得,歌德說:“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于大多數人是一秘密。”正所謂無物有心,仍歸無物;有物無心,仍歸無畫。李崗的戲曲瓷畫藝術不僅僅是對舞臺作品的再現,更是以深厚卓絕的藝術功力體味戲曲之精妙,使戲曲原作的意義發揮無余,就每一段或每一個人物的構圖和表情細細琢磨品味,構圖的空虛之內,用筆用色亦能堅實,沉郁雄健,出于骨氣之外,才始得一種抱璞而又空靈的美隱于瓷釉之中。如果用寫實的方法去描繪,肯定不如寫意來得生動活潑,容易缺少一個想象的空間,但是利用寫意的筆墨和簡練的線條來抓住某一瞬間的特點卻不容易。李崗的戲曲人物瓷畫隱含著很多白描的成分,但這種白描又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線條白畫,而是與暈染和寫意相互融合的,他的風格實際上近似于梁楷的減筆人物畫,但又增添了濕墨和淡彩,這樣才構成了屬于李崗的十分獨特的風格,可謂“格體曠達,筆無妄下”。李崗的戲曲瓷畫線條遒麗、活潑、生動、動蕩回旋,純粹出乎于自然而不造作,雖看似粗率,但存有不可捉摸的力感。這種運線的方式呈現出一種肆意的線勢,正是這種線勢使得他筆下的戲曲人物情態多姿,神態生動,不同性格的人物的一顰一笑、一戳一站在他的畫中呈現出迥異的風格。禰衡剛正的神態,曹操怒而不發的隱忍,貴妃醉酒的肆意,或憨厚的或靈動的、或沉穩的或不知所措的種種人物形態的表達都是源于戲曲人物構成所用的線條的線勢表達。李崗在戲曲人物瓷畫創作中概括戲曲人物所穿的蟒、官衣、開氅、帔、褶子、靠、鎧、甲、箭衣、馬褂等代表性色調,刪減了艷麗繁復的色彩,用意象化的色彩來展現人物性格,無疑是以“情”賦彩、隨“意”賦彩的表現。在瓷畫敷色上或染、或堆積、或用斧劈皴法復色交融,使得幾層顏色相會交應而又互不相礙,渾厚自然又獨具清新雅致之風氣。釉下彩的繪制和最終出窯的色彩受窯變的影響很大,敷色的濃淡干濕、色彩的搭配調和無不考驗繪瓷者的經驗與耐心。李崗通過不斷的探索,其筆下的戲曲人物瓷畫無論是強烈還是柔和,冷色調還是暖色調,都營造出清新艷麗的畫面,既具有傳統韻味,又具有新時代氣息,顯然,這種手法極大地豐富和拓寬了傳統瓷畫創作的表現空間。李崗戲曲人物瓷畫除瓷板畫之外,他以器物的形制為基底,巧妙地狀物造型,看似寫意灑脫的呈現,實則是嚴密的布局使然。他將戲曲人物造型貼合器物之流線變化而進行構圖,故觀其戲曲人物瓷畫作品,每件作品皆因器型的不同而呈現出迥然有趣的景象,這種構圖法既是“因物設畫”的胸有成竹,也是“以畫選物”的通盤駕馭。李崗的筆墨語言精到簡練,質樸平易,從不拘泥對戲曲人物本身的具象體現,而是以夸張、變形的手法傳神寫照,疑似“信筆涂鴉”,實乃“得意忘形”而好曠達之氣,從而抒寫性靈懷抱,融匯戲曲之形神,激發運思揮毫之間,由線的高度提煉經過色的洗練,完成釉色在窯火之中的變換,這三者混合交織、相生相成,畫事在即心即物間成之。
李崗畫集(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藝術家系列作品集) 作者簡介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美術創作中心簡介:中國藝術研究院是中國藝術理論研究領域的最高學府,是全國唯一一家集藝術科研、藝術教育、藝術創作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學術機構。藝術創作院美術創作研究中心直接隸屬于中國藝術研究院,是國家級的以美術創作為主的專業機構。 李崗,字星弟。1960年生于黑龍江。先后畢業于吉林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助教研修班。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主要創作、研究方向:寫意人物畫、山水畫、抽象水墨、瓷畫等。曾在中國美術館、國家大劇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榮寶齋、恭王府、北京大學、景德美術等地舉辦個人展覽。出版有《當代中國實力派畫家作品集•李崗卷》《李崗戲畫》《意象水墨》《中國當代美術家李崗•(人物卷)(風景卷)(墨彩卷)》等十余種。作品被美國、德國、澳大利亞、韓國及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家大劇院、中國美術館、外交部、文化部等機構收藏。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