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A-11/人生大學講堂書系.人生大學知識講堂--文化與人生:扮靚人生的素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8107443
- 條形碼:9787558107443 ; 978-7-5581-0744-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A-11/人生大學講堂書系.人生大學知識講堂--文化與人生:扮靚人生的素養 本書特色
拾月主編的《人生大學知識講堂》系列叢書包含了“文化與人生”“哲學與人生”“智慧與人生”“美學與人生”“倫理與人生”“國學與人生”“心理與人生”“科學與人生”“人生箴言”“人生金律”10個方面,以獨到的視角,將世界文化知識的精髓融入趣味故事中,以期為青少年的身心灌注時代成長的*強能量。 《文化與人生(扮靚人生的素養)》為該系列叢書的其中一冊。
A-11/人生大學講堂書系.人生大學知識講堂--文化與人生:扮靚人生的素養 內容簡介
《文化與人生:扮靚人生的素養/人生大學講堂書系》通過對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介紹,告訴青少年要學會勇于擔當和積極進取,練就過硬的本領,實現自己的夢想。
A-11/人生大學講堂書系.人生大學知識講堂--文化與人生:扮靚人生的素養 目錄
**節 非天下以奉一人——民貴君輕
第二節 君子躬踐有恒——修身之道
第三節 世事洞明,人情練達——處世之法
第四節 變則通,通則久——管理之道
第五節 在其位,謀其政——行事之道
第六節 學而不思則罔——求學的心態
第七節 達人達己,成就自己——通達之道
第2章 從心開始,大徹大悟:釋家文化與人生
**節 夢幻泡影——不要執著于感情
第二節 慈悲即佛——慈悲是一種通達的人生觀
第三節 內心即佛——遵從自己的意愿
第四節 惜學好學——抉擇人生的命運
第五節 揚人善事——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第六節 澄心靜欲——祛除雜念享受自在人生
第七節 人生如棋——不要有懈怠之心
第3章 道法自然,逍遙無為:道家文化與人生
**節 處無為之事——巧于變通的管理藝術
第二節 上善若水——溫柔敦厚的修身之道
第三節 柔曲進取——曲則全,枉則直
第四節 四兩撥千斤——零風險的競爭策略
第五節 適可而止——安身立命有分寸
第4章 淺斟低唱,金戈鐵馬:古代文化與人生
**節 書劍從軍——不教胡馬度陰山
第二節 超越生死——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第三節 清談雅論——不拘一格的清虛雅致
第四節 讀書為業——男兒須讀五車書
第五節 追求自由——醉袍袖舞天地窄
第5章 打破傳統,推陳出新:先進文化與人生
**節 物質決定意識——馬列辯證唯物主義
第二節 廉潔奉公,以正治國——周恩來的奉獻精神
第6章 兼容并蓄,西學中用:西方文化與人生
**節 獨立是天才的基本特征——獨立自主
第二節 人生的精彩在于探險——勇于挑戰
第三節 偉大的成功源于勇敢的心態——不懼挫折
第四節 責任感與機遇成正比——擔當責任
第五節 控制憤怒的情緒-理性取勝
第7章 實現中國夢,青春勇擔當:青年文化與人生
**節 不要讓精神“缺鈣”——堅持積極信念
第二節 素質和本領是夢想催化劑——練就過硬本領
第三節 做時代的拓路者——勇于開拓進取
第四節 夢想是堅持的結果——肯定自己的夢想
第五節 不做時代的憤青——錘煉高尚人格
第六節 跟上時代的律動——帶著目標上路
A-11/人生大學講堂書系.人生大學知識講堂--文化與人生:扮靚人生的素養 節選
《文化與人生:扮靚人生的素養/人生大學講堂書系》: 群眾利益無小事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當代,群眾一直都是社會的基礎。國家的血脈和民族的力量在于群眾。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體。關心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頭戲”。 歷朝歷代,凡是比較穩固的政權,大體上都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擺在根本的地位上。我國歷史上十分推崇“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在春秋戰國時,它甚至成為有識之士的一股強勁的思想潮流。 “戰國策·齊策》還專門記載了一則“民貴君輕”的故事:齊王派使臣出訪趙國,拜會了趙威后。趙威后接過國書,沒有馬上拆閱,而是向齊國使臣問道:“你們齊國年景好嗎?百姓好嗎?國王好嗎?”齊使聽了很不高興,反問道:“我是奉敝國國王之命,前來訪問貴國的。你先問年景和百姓,而后問國王,這豈不是先賤后貴,貴賤顛倒嗎?”趙威后從容地回答說:“不然。如果沒有好年景,哪里還有百姓的好日子?如果沒有百姓,哪里還有什么國王?所以,我就這樣問候了。難道你還要我舍本問末、本末倒置嗎?”孔子推崇“仁”為政治上的主要思想。孟子繼承了他的教誨,而且還從中闡發出了“仁心”“仁政”兩大理論,比孔子的政治思想完善了許多。他認為,“仁”心就是起源于性善的。所謂“人之初,性本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顯然,孟子是秉持“性善論”的,而且還從仁心引申出了仁、義、禮、智四種道德準則,恰好可以與人類天賦本身的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逐一對應。在孟子看來,“仁”心就是人類所共有的天賦,圣賢只是在后天再度擴大了人類本性的善而已。人人都爭相做君子,而不想當小人,就是因為君子能夠忍受那些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情。 古代的賢王堯、舜都被儒家視為圣人,既然“仁”心相同,那么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堯舜的境界。 孟子還將他的“仁”心思想推而廣之,貫徹到政治理念之中,認為仁政者應以不忍之心施行“推恩”之政,即從一個小的諸侯國到全天下,人都廣施仁愛,恩惠他人。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從這個理念可以看出,孟子的政治思想還是繼承于他的先師孔子。 孟子推行的仁政,主要是圍繞“教養”二字展開的。不過,孟子的“養民之論”在先秦還是絕無僅有的,而且事無巨細,比孔子的論述更為實際和詳細。 例如讓君主節制用度就有這樣的勸告,“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說的就是要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而緩其二”,這意在減輕農民的苛捐雜稅。除此之外還有“止爭戰”“正經界”等策略,還有“與民同樂”的主張,“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即便是孔子,也沒有類似的言論。孟子認為,君主如果能夠施行“推恩”之術,那就是一種“仁政”的極致了。所以他對那些不能盡養民之責的君主毫不客氣,極盡譏諷之能事,因而有了“民為邦本”的論斷。 縱觀歷史長河,諸侯與江山社稷都是充滿變數的,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國之中不能動搖的唯有人民。孟子不僅把人民看作是政治的目的,也把人民看作是政治的主體。“民貴說”振聾發聵,也是戰國時代一般思想人士所不敢言的,即使是孔子也未敢明說其意。何況孔子私下里還有過一番“民可使由,不可使知”的論調。盡管孔子也推廣其君子行仁、由近及遠的理想,也是傾向于將君民視為一體的。不過,至少孟子敢于說出君主與人民之間的對立,闡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道理。人民是政治的主體,而國家只是存在的形式而已。 孟子揭示出君主的職責和文武百官并沒有什么不同,君臣同類,如果失職的話理應下臺。孟子在評論武王伐紂這一歷史事件時認為,“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的意思十分明確,如果一國之君成了“獨夫民賊”,成了暴君,那就可殺而代之,“暴君可殺”由此而來。 ……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