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最后的烏托邦-歷史中的人權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20760
- 條形碼:9787100120760 ; 978-7-100-12076-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最后的烏托邦-歷史中的人權 本書特色
今天,象征著某種國際正義的“人權”正為無數理想主義者們所青睞。它為我們帶來了一幅更美好的人道主義社會的圖景。盡管人權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植根于歷史與文化深處的普適價值,塞繆爾•莫恩卻指出,這一激發了諸多社會運動的理念是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逐漸為人熟知的。在《*后的烏托邦》這部頗具開創性的作品中,莫恩試圖闡明人權觀念如何登上歷史舞臺這一問題,并對人權在今天所面臨的困境和不確定的未來做出了有益的追問。
對一些人來說,人權的理念必需追溯西方文明的源頭,或至少是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抑或二戰后問世的《世界人權宣言》。然而,在重新審視了充滿戲劇色彩的人類道德史之后,《*后的烏托邦》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人權是在1968年之后才開始作為正義的訴求對民眾產生影響的。無論是在東歐還是西歐,北美抑或拉美,作為某種社會行動主義與政治辭令的人權,在短短幾年內便穿過聯合國的走廊來到了世界的*前沿。
莫恩認為,正是在早期政治烏托邦的幻滅之后,人權才得以實現其當下的成就。當國際法逐漸代替人民斗爭和流血沖突之時,個體權利的道德觀也將取代政治幻想。但是,當“人權”超越人類希望的標語而進入充滿紛爭的政治議程時,我們必須持有更為警惕和審慎的態度。
最后的烏托邦-歷史中的人權 內容簡介
塞繆爾•莫恩的《*后的烏托邦》是對20世紀人權史的重大貢獻,是至今為止*重要的人權史著作。它對“人權”的起源做出了透徹的解釋,闡明了人權觀念如何登上歷史舞臺這一問題,并對人權在當今所面臨的困境以及不確定的未來做出了有益的追問。莫恩所展示的人權歷史是不確定的、偶然的、拖沓的和不平衡發展的……如果說自然權利因世俗化而消亡,那么人權會隨著西方自由主義的削弱和現代國家的證券化(securitization)而衰落嗎?隨著烏托邦夢想的跌宕起伏,有關人權前景的學術主張可能會相左——但是,從現在開始,嚴肅對待權利便意味著認真審讀莫恩的這部作品。塞繆爾•莫恩所作的是一部博學且令人震撼的思想史,他對人權史的重新評定是具有開創性和深刻見解的。
最后的烏托邦-歷史中的人權 目錄
**章 人權之前的人性
第二章 出生即死
第三章 為什么反殖民主義并非人權運動
第四章 這場斗爭的純粹性
第五章 國際法與人權
結語:道德的重負
附錄
注釋
文獻綜述
致謝
索引
譯后記
最后的烏托邦-歷史中的人權 節選
《*后的烏托邦:歷史中的人權》:
這表明,正是因為政治的失敗是如此的具體,以至于政治也會向可怕的機會主義敞開大門。與此同時,道德依舊是“短暫性的”、“消極的”、“*低限度的”以及“簡單的”。(這種立場和大赦國際哲學之間顯然存在著共鳴。)一種植根于“隱藏地帶”而不關注實踐的道德可以提供純粹性和可靠性,也可以毫不妥協,導致暴力與失敗。帕托伊卡——對于哈維爾而言,帕托伊卡是他的導師——在其團體成立之后,于其去世的兩個月前,非常直接清晰地為“七七憲章”辯護道:“人權這個概念除了作為一種堅定的信念以外什么都不是,就這種信念而言,作為一個整體的國家和社會會認為自身應服從于道德情操的統治,同時他們也承認,在他們之上存在著某些絕對的東西,某種對他們而言,有神圣約束力的、不可侵犯的東西,以及,他們會傾向于利用當初用以建立以及確保法律規范的力量來致力于實現這樣的目的。”
本著這種精神,哈維爾*終把道德——正如匈牙利異議者捷爾吉·康拉德所言的那種“反政治”的東西——視為某種超越于策略的東西,它是一種真正的、系統性的替代方案。除了會在法律中無意識地留下了某些痕跡,哈維爾堅持認為,植根于內在生活的道德“和政治沒有什么關系”。道德會使人類超越于政治,“在重新確立人類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時,即建立它們與自身、與他人,以及與宇宙之間的關系”時,道德并不是作為一種權宜的必然物,而是作為一種永恒的實現。基本上,哈維爾個人的態度并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優柔寡斷,他并沒有懷疑:道德是否是唯 一的以及*好的政治,或者,它是否能提供一種永遠超越于政治的方式。這樣的兩難處境可以解釋為何人們會廣泛地訴諸人權。哈維爾口中所謂的“斗爭的純潔性”同時為規范政治與超越政治提供了一條既光明但又模糊的道路——至少一段時期內如此。因為它的突破同時又成了它的負擔。
……
最后的烏托邦-歷史中的人權 作者簡介
塞繆爾•莫恩,哈佛大學法學與歷史學教授,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詹姆斯•布賴斯講座教授,于2000年和2001年分別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學博士和哈佛大學法律博士。主要研究歐洲現代思想史,偏重政治與法律思想、史學理論和猶太研究,近年來關注人權的歷史研究。2008年獲古根海姆獎金。參與編輯《人文》、《現代思想史》等學術雜志。著有《他者的起源》、《辯論大屠殺》、《最后的烏托邦》等。
譯者簡介:
汪少卿,浙江大學世界史碩士,師從歷史學家呂一民教授,另譯有《奇怪的戰敗》。
陶力行,浙江大學哲學系碩士,主修政治哲學、倫理學、分析哲學,另有譯著《實踐中的古希臘政治思想》。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