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網小程序
一鍵登錄
更方便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云南老君山礦集區成礦模式及找礦預測模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722434
- 條形碼:9787548722434 ; 978-7-5487-224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云南老君山礦集區成礦模式及找礦預測模型 內容簡介
本書總結了老君山礦集區成礦地質條件、微量元素分布規律、構造演化特征、成礦序列以及成礦演化模式, 并開展了老君山礦集區控礦機理、遙感信息解譯、地質建模及空間信息成礦預測研究。
云南老君山礦集區成礦模式及找礦預測模型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1.2 老君山錫鋅多金屬礦集區研究現狀評述
1.2.1 老君山錫多金屬礦集區研究現狀
1.2.2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3 研究內容及工作量
1.3.1 主要研究內容
1.3.2 完成的工作量
1.4 主要研究成果與認識
第2章 研究領域綜述
2.1 活化構造成礦學理論研究綜述
2.1.1 活化構造成礦學理論的形成
2.1.2 活化構造成礦理論組成內容
2.1.3 活化構造成礦理論研究的若干重要進展
2.2 成礦系列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綜述
2.2.1 成礦系列概念的有關問題
2.2.2 成礦系列理論研究的基本思路及研究內容和方法
2.2.3 成礦系列研究的重要進展
2.2.4 成礦系列研究的發展趨勢展望
2.3 空間信息成礦預測理論綜述
第3章 區域成礦背景
3.1 地理位置
3.2 大地構造位置
3.3 區域地層、構造、巖漿巖分布特征
3.3.1 區域地層分布特征
3.3.2 區域構造系統
3.3.3 區域巖漿活動
3.4 N域殼體大地構造演化-運動特征分析
3.4.1 構造層的劃分
3.4.2 殼體大地構造演化-運動特征分析
3.5 域地球化學背景及地球物理場特征
3.5.1 區域地層地球化學背景
3.5.2 區域巖漿巖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及變化規律
3.5.3 區域地球物理場特征
3.6 區域成礦特征
第4章 老君山礦集區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4.1 礦集區沉積建造及其控礦性
4.1.1 電層分布及沉積建造特征
4.1.2 電層地球化學
4.1.3 控礦性
4.2 構造演化
4.2.1 老君山穹隆
4.2.2 斷裂
4.3 礦集區變質巖及其與成礦的關系
4.3.1 變質相帶劃分及巖石特征
4.3.2 變質巖生成時代
4.3.3 變質巖原巖恢復
4.3.4 變質巖與成礦的時空分布關系
4.4 礦集區巖漿活動及其與成礦的關系
4.4.1 燕山期花崗巖產出特征
4.4.2 巖石學特征
4.4.3 巖石化學及微量元素特征
4.4.4 花崗巖與成礦的關系
第5章 礦集區穩定同位素、稀土、微量元素及包裹體成分特征
5.1 穩定同位素特征
5.1.1 硫同位素特征及硫的來源
5.1.2 鉛同位素特征及鉛的來源
5.1.3 銣-鍶同位素特征
5.2 稀土元素特征
5.2.1 燕山期花崗巖稀土分布特征
5.2.2 圍巖、矽卡巖稀土分布特征
5.3 巖石微量元素特征
5.3.1 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5.3.2 巖石微量元素統計學特征
5.4 成礦流體包裹體成分特征
第6章 老君山礦集區礦床成因類型及典型礦床特征
6.1 礦集區海底噴流熱水沉積特征
6.2 礦床成因類型劃分及其特征
6.3 噴流沉積-變質改造-巖漿熱液疊加富集礦床
6.3.1 概述
6.3.2 曼家寨、銅街層狀錫石硫化物型礦床
6.3.3 辣子寨層狀錫石硫化物型礦床
6.3.4 新寨層狀錫多金屬礦床
6.3.5 南秧田層狀鎢多金屬礦床
6.4 燕山晚期花崗巖高溫巖漿熱液型礦床
6.4.1 概述
6.4.2 老寨硫化物長英巖脈型錫鎢礦床
6.4.3 花石頭長英巖型錫鎢礦床
6.4.4 砂壩石英脈型錫鎢礦床
6.5 燕山晚期中低溫熱液型礦床
6.5.1 概述
6.5.2 南當廠似層狀鉛鋅礦床
6.5.3 壩腳似層狀鉛鋅礦床
第7章 老君山礦集區礦床多因復成成礦模式
7.1 大地構造演化與主要熱事件
7.2 礦床成礦物質來源
7.2.1 地層、火山巖及巖漿巖來源
7.2.2 錫在地殼中的初始富集——深源礦源層問題
7.3 成礦控礦因素
7.3.1 礦床(體)空間分布特征
7.3.2 成礦控制因素分析
7.4 礦床多因復成成礦機制及成礦演化模式
7.4.1 礦床成礦作用及成因類型
7.4.2 礦床多因復成成礦
7.4.3 礦床空間定位綜合模式
第8章 老君山礦集區數字礦床空間信息成礦預測
8.1 遙感信息解譯技術
8.1.1 老君山地區遙感線性信息解譯
8.1.2 遙感礦化蝕變信息提取
8.1.3 遙感信息與成礦的關系
8.1.4 遙感構造與蝕變的分形特征
8.2 基于GIS的礦床空間信息成礦預測模型
8.2.1 礦床空間信息模型與成礦模式的關系
8.2.2 信息統計單元概述
8.2.3 信息統計單元的劃分
8.2.4 預測區地質信息變量的確定及編碼
8.2.5 成礦有利度法的數學描述及其確定
8.3 基于BP人工神經網絡的成礦有利度評價
8.3.1 人工神經網絡評價模型的方法及原理
8.3.2 BP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的數學描述及算法實現
8.3.3 基于BP人工神經網絡的成礦有利區評價
8.4 礦床空間信息成礦預測模型的實現
8.5 老君山礦集區找礦預測綜合評價
第9章 結論與討論
9.1 結論
9.2 討論
圖版
參考文獻
1.1 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1.2 老君山錫鋅多金屬礦集區研究現狀評述
1.2.1 老君山錫多金屬礦集區研究現狀
1.2.2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3 研究內容及工作量
1.3.1 主要研究內容
1.3.2 完成的工作量
1.4 主要研究成果與認識
第2章 研究領域綜述
2.1 活化構造成礦學理論研究綜述
2.1.1 活化構造成礦學理論的形成
2.1.2 活化構造成礦理論組成內容
2.1.3 活化構造成礦理論研究的若干重要進展
2.2 成礦系列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綜述
2.2.1 成礦系列概念的有關問題
2.2.2 成礦系列理論研究的基本思路及研究內容和方法
2.2.3 成礦系列研究的重要進展
2.2.4 成礦系列研究的發展趨勢展望
2.3 空間信息成礦預測理論綜述
第3章 區域成礦背景
3.1 地理位置
3.2 大地構造位置
3.3 區域地層、構造、巖漿巖分布特征
3.3.1 區域地層分布特征
3.3.2 區域構造系統
3.3.3 區域巖漿活動
3.4 N域殼體大地構造演化-運動特征分析
3.4.1 構造層的劃分
3.4.2 殼體大地構造演化-運動特征分析
3.5 域地球化學背景及地球物理場特征
3.5.1 區域地層地球化學背景
3.5.2 區域巖漿巖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及變化規律
3.5.3 區域地球物理場特征
3.6 區域成礦特征
第4章 老君山礦集區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4.1 礦集區沉積建造及其控礦性
4.1.1 電層分布及沉積建造特征
4.1.2 電層地球化學
4.1.3 控礦性
4.2 構造演化
4.2.1 老君山穹隆
4.2.2 斷裂
4.3 礦集區變質巖及其與成礦的關系
4.3.1 變質相帶劃分及巖石特征
4.3.2 變質巖生成時代
4.3.3 變質巖原巖恢復
4.3.4 變質巖與成礦的時空分布關系
4.4 礦集區巖漿活動及其與成礦的關系
4.4.1 燕山期花崗巖產出特征
4.4.2 巖石學特征
4.4.3 巖石化學及微量元素特征
4.4.4 花崗巖與成礦的關系
第5章 礦集區穩定同位素、稀土、微量元素及包裹體成分特征
5.1 穩定同位素特征
5.1.1 硫同位素特征及硫的來源
5.1.2 鉛同位素特征及鉛的來源
5.1.3 銣-鍶同位素特征
5.2 稀土元素特征
5.2.1 燕山期花崗巖稀土分布特征
5.2.2 圍巖、矽卡巖稀土分布特征
5.3 巖石微量元素特征
5.3.1 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5.3.2 巖石微量元素統計學特征
5.4 成礦流體包裹體成分特征
第6章 老君山礦集區礦床成因類型及典型礦床特征
6.1 礦集區海底噴流熱水沉積特征
6.2 礦床成因類型劃分及其特征
6.3 噴流沉積-變質改造-巖漿熱液疊加富集礦床
6.3.1 概述
6.3.2 曼家寨、銅街層狀錫石硫化物型礦床
6.3.3 辣子寨層狀錫石硫化物型礦床
6.3.4 新寨層狀錫多金屬礦床
6.3.5 南秧田層狀鎢多金屬礦床
6.4 燕山晚期花崗巖高溫巖漿熱液型礦床
6.4.1 概述
6.4.2 老寨硫化物長英巖脈型錫鎢礦床
6.4.3 花石頭長英巖型錫鎢礦床
6.4.4 砂壩石英脈型錫鎢礦床
6.5 燕山晚期中低溫熱液型礦床
6.5.1 概述
6.5.2 南當廠似層狀鉛鋅礦床
6.5.3 壩腳似層狀鉛鋅礦床
第7章 老君山礦集區礦床多因復成成礦模式
7.1 大地構造演化與主要熱事件
7.2 礦床成礦物質來源
7.2.1 地層、火山巖及巖漿巖來源
7.2.2 錫在地殼中的初始富集——深源礦源層問題
7.3 成礦控礦因素
7.3.1 礦床(體)空間分布特征
7.3.2 成礦控制因素分析
7.4 礦床多因復成成礦機制及成礦演化模式
7.4.1 礦床成礦作用及成因類型
7.4.2 礦床多因復成成礦
7.4.3 礦床空間定位綜合模式
第8章 老君山礦集區數字礦床空間信息成礦預測
8.1 遙感信息解譯技術
8.1.1 老君山地區遙感線性信息解譯
8.1.2 遙感礦化蝕變信息提取
8.1.3 遙感信息與成礦的關系
8.1.4 遙感構造與蝕變的分形特征
8.2 基于GIS的礦床空間信息成礦預測模型
8.2.1 礦床空間信息模型與成礦模式的關系
8.2.2 信息統計單元概述
8.2.3 信息統計單元的劃分
8.2.4 預測區地質信息變量的確定及編碼
8.2.5 成礦有利度法的數學描述及其確定
8.3 基于BP人工神經網絡的成礦有利度評價
8.3.1 人工神經網絡評價模型的方法及原理
8.3.2 BP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的數學描述及算法實現
8.3.3 基于BP人工神經網絡的成礦有利區評價
8.4 礦床空間信息成礦預測模型的實現
8.5 老君山礦集區找礦預測綜合評價
第9章 結論與討論
9.1 結論
9.2 討論
圖版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