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馮澤芳 本書特色
馮澤芳先生是我國現代棉產改進事業的偉大先驅者,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的**任所長。云瑯民、吳階平、楊福家、吳文俊、袁隆平、孫家棟等主編的《馮澤芳/中華當代著名科學家傳記書系》中這些歷經滄桑的照片和文章,非常直觀地展示了馮先生在棉花科學研究、棉種繁殖推廣和培育植棉人才等方面做出的輝煌業績。
馮澤芳 內容簡介
《馮澤芳》主要介紹了我國棉花事業奠基人——馮澤芳院士的一生,內容主要包括立志習農、求學經歷、科學探索、生產實踐、教書育人、友人往來、壯志未酬等章節,各章節中包含有馮澤芳院士與親屬、同學、同事、朋友等大量照片,附件中有親筆書信、書稿書稿、照片親筆題注及友人、同仁等的追思與緬懷文章等。
馮澤芳 目錄
一、農家要有讀書人
二、吃飯和穿衣
三、良師益友
第二章 邊讀書求學邊科學探索
一、學農伊始關心生產
二、中棉分類的研究
三、中國亞洲棉的遺傳研究
四、求深造遠赴美國
五、傳遞國外研究信息
第三章 深入生產實踐探索棉業發展
一、實地考察掌握**手資料
二、抓農業推廣促棉花生產
三、棉產改進的時代使命
四、倡導大農業論
五、積極倡導創辦“中國棉業出版社”
六、積極組織、參加學術活動
第四章 鑒定離核木棉倡導長絨棉生產
一、離核木棉的鑒定
二、倡導推廣長絨棉
第五章 首開棉花區試區劃探討棉紡工業布局
一、棉花區域試驗首開先河
二、劃分五大棉區
三、按宜棉區域探討棉紡工業布局
第六章 講堂執鞭教書育人
一、大學農科學生的治學方法
二、執教農業院校二十載
三、舉賢薦才關愛學子
四、鼓勵青年學子參加邊疆建設
第七章 尊師重友勤儉清廉
一、牢記師恩尊師重友
二、平易近人
三、五十壽辰
四、琴瑟和諧
五、從重慶到南京
六、節儉清廉
第八章 開創新篇壯志未酬
一、在南京迎接解放
二、投身新中國棉花生產科研工作
三、赴蘇聯考察棉花生產
四、創建棉花研究所
五、*后的日子
第九章 棉業界的大小三元
孫恩摩(字玉書)(1893-1961)
胡競良(字天游)(1897-1971)
俞啟葆(字遂初)(1910-1975)
奚元齡(1912-1988)
華興鼐(字和州)(1908-1969)
第十章 正本清源
一、追悼會
二、遲來的榮譽
三、設立獎學金和科技創新基金
四、還原歷史
五、補發《中國棉花栽培學》稿酬
六、親友的懷念
七、捐贈中華農學會印章
八、家鄉的紀念
追思與緬懷
《馮澤芳先生棉業論文選集》編校后記
緬懷馮澤芳先生
給農業部副部長曹冠群的信
瞻仰馮師銅像
憶重慶中大農學院
懷念馮澤芳教授
回憶馮澤芳教授一二事
老院長的教導使我終生受益
懷念馮澤芳老師
我*尊敬的馮澤芳老師
科苑教壇遺業績澤被三農自流芳——憶中國棉花科研事業的奠基人馮澤芳教授
恩師難忘——追憶我與馮澤芳教授的師生情
憶馮澤芳先生
緬懷恩師——馮澤芳
永遠懷念馮澤芳恩師
懷念馮澤芳老師
忘不掉的記憶
憶馮澤芳老師的教導三則
迷惘時的指針,前進中的鞭策——記恩師馮澤芳教授對我的教誨
回憶
一句話影響一生
憶和馮老師相處的日子
馮先生若干事
《馮澤芳先生圖存》編后記
難忘的一課——記馮澤芳老師講授棉花課
緬懷馮澤芳先生
視棉如子女育種創奇跡——緬懷艱苦創業,成績卓著的棉花專家馮澤芳教授
我對馮所長的回憶
馮澤芳
“棉星芳蹤”拾經
懷念大舅父——馮澤芳
憶大伯父——馮澤芳
義烏**院士:馮澤芳
馮澤芳傳略
附錄
附錄1 馮澤芳生平活動年表
附錄2 馮澤芳先生論著題錄
論著類
演講類
翻譯類
筆記類
校對類
珍存
手稿
自注照片說明
家書
追悼會簽到簿及唁函
遺物
參考文獻
編后記
馮澤芳 節選
《馮澤芳》: 浙江省義烏縣是個山區,三面群山環抱,境內多是丘陵崗地,在義烏縣的西南部坐落一個名叫赤岸的村莊。19世紀末葉,這里交通閉塞,道路崎嶇不平,村里人生活自給自足,出門要靠肩挑人扛。但這是一個寧靜、美麗的小山村。一條小溪流經村旁,幾個小池塘點綴在村中,既是美麗的景色,也是人們洗涮、挑水的去處。馮漢規家門前也有一個小池塘,塘邊有一塊平平的大青石,那就是用木槌洗衣的地方,一條用石板鋪成的臺階小路,一直通到他家門口。 1899年2月20日,赤岸村(現赤岸三村)的馮漢規(生于同治戊辰年【1868年】1月6日)家喜氣洋洋,原來是又添丁加口,妻子平望村宋氏菊英(生于同治壬午年【1872年】9月14日)產期已到,生下一孩,還是個男丁。馮家原本已育有3個女孩,正盼著要一個男孩,這正是如愿以償,好不歡喜。爺爺馮洋進(生于道光戊戌年【1838年】9月23日),奶奶王氏(生于道光癸卯年【1843年】3月20日)更是高興得合不攏嘴。 馮漢規家祖輩世代務農,已經8代沒有出過一個讀書人了。他們把改變命運的希望寄托在這個新生的嬰兒身上,于是給他起名叫澤芳,字馥堂,澤是家譜規定的輩分用字,芳和馥堂,是長輩期盼他給家庭帶來書卷芳香之氣。 馮澤芳從小就聰明穎悟,3歲時,赤岸街上店鋪的招牌,都能讀得出來。爺爺看他資質聰穎,勤奮好學,并且又是這一代孩子中的頭一個男丁,于是決心供他讀書,先送他去讀私塾。在距赤岸村20里路的朱店村,有一間名氣較大的私塾,教書先生朱德恒,是清末舉人,曾官至陜西御史。后因與當朝重臣李鴻章不和,遂卸官回鄉,辦了間私塾(此前曾由張之洞推薦,到廣東創辦兩廣書院,即今中山大學之前身)。 馮澤芳師從朱德恒,熟讀《三字經》《大學》《中庸》《論語》等書,他一直對朱德恒先生非常崇敬。 1906年,在距赤岸村4里路的喬亭村,辦起了一座新式的小學,名叫端本學堂,它是赤岸鎮喬亭村村辦小學,也是義烏市*早的小學之一。父親把他轉到這所學堂讀書,從此他開始接觸新思想,學習新知識。馮澤芳在這所小學里學習,成績優良,年年名列前茅。 1913年,馮澤芳考入位于金華的浙江省立第七中學(現金華市一中)。此時,家境拮據,從爺爺手里傳下來的“保和堂藥店”,也生意清淡,為了供馮澤芳上學,平望村外婆家給予了不少支持。馮澤芳更是處處節省,從不多花錢。浙江省立第七中學所在地金華與赤岸之間,相隔90多里,有水路相通,可以坐船來往。但對于那些家境不很富裕的學生與客商,一般選擇順水時坐一趟船;上水時則步行走旱路,常走路的人,一天可以走到。馮澤芳由于家境貧窮,他來去都是步行。并且每次從家里去學校,都要從家中帶些干菜去,作為一日三餐的主要副食,以節省伙食費。到了冬天生活更艱難,天冷了被子不夠長,他就將被子卷成筒,一頭用繩子扎上,從另一頭鉆進去,裹著被子睡。馮澤芳酷愛讀書,手不釋卷,就在春節時,他到姐姐家拜年,多半都是在屋里津津有味地看書,不去外面看花燈、看戲,別人來邀他去時,他說戲和花燈不如書好看。他的少年時代幾乎全是陪伴著書本度過的。由于家境本不富裕,中學4年間省吃儉用僅用了140元,生活的艱難更激勵他刻苦學習。由于他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始終保持謙虛好學、奮發向上的精神努力學習,在同班的四名義烏籍同學中,馮澤芳年紀*小,成績*好。 ……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