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亂世先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808474
- 條形碼:9787516808474 ; 978-7-5168-0847-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亂世先生 本書特色
清末到建國初期,中國的教育體系百花齊放,出現了一大批如今依舊耳熟能詳的教育大家,尤其是民國時期,中國對教育的投入力度更是如今都望塵莫及的。那段時期的教育,與愛國、救國、革命息息相關,教育大家們都看重基礎、重視少年、尊敬知識、弘揚人格,那是一個能夠讓人體會到教育之重的時代。從古至今,教育一直是影響彌遠的一項重要傳承方式,傳承的是知識,更是做人,亦是處世。可以說,教育就仿佛一個國家的精神食糧,能夠支撐民族得以延續和發展壯大,并且不失本色和牢記根源。俗話說:根正苗紅,植物尚且如此,何況萬物之靈的人類。而教育就是保證根正的唯一手段和方法。在清末到建國初期這近百年的時間里,中國涌現了一大批投身教育事業,為國之未來奮不顧身的教育大家:梁啟超、蔡元培、陶行知、張伯苓、黃炎培、竺可楨、徐特立、吳玉章、吳貽芳、孫敬修、晏陽初、陳鶴琴……這些名字大家耳熟能詳,他們以自己頗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為那段時期的中國帶來了希望。此書中,十二個教育大家的成長經歷、教育生涯、情感生活均有涉獵,讓人仿似面對面和教育大家溝通,了解一個個真性情、硬骨頭卻底蘊深邃的可愛之人。
亂世先生 內容簡介
本書中, 十二個教育大家的成長經歷、教育生涯、情感生活均有涉獵, 讓人仿似面對面和教育大家溝通, 了解一個個真性情、硬骨頭、底蘊深邃的可愛之人。主要內容包括: 梁啟超: 做一個有個性的人 ; 蔡元培: 有所不為, 無
亂世先生 目錄
梁啟超:做一個有個性的人
嶺南神童
康梁維新
首唱“中華民族”
新民說
趣味主義
溫馨家事
蔡元培:有所不為,無所不容
商賈后代
篤學精進
教育先行
五育并舉
北大新風
大學校長的楷模
三妻相繼
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家
神童初現
改進教育
曉莊師范學校
支持革命
重慶辦學
教育主張
妻兒軼事
張伯苓:南開先生
書香之后
南開先生
結緣重慶
中國奧運**人
結緣張學良
得意弟子周恩來
“允公允能”的教育思想
黃炎培:溯源與創新
初經風雨
急步興學
職業教育
英雄交往
教育子女
歷史周期律
竺可楨:浙大保姆
糧商之后
科學救國
浙大保姆
大學教育觀
管天**人
徐特立:永遠的豐碑
農家讀書人
揮刀斷指寫血書
赴法求學
得意弟子毛澤東
“三位一體”教育觀
夫妻恩愛
吳玉章:人至期頤亦不休
“三榮望族”之后
血性男兒
領導保路斗爭
人大首任校長
貧賤夫妻
吳貽芳:智慧女神的堅守
知縣千金多堅韌
999朵玫瑰
近代**、第二的女校長
有針對性的教育思想
孫敬修:童心不泯的“故事爺爺”
貧民的兒子
匯文從教
結緣電臺
家事凝重
師徒深情
故事爺爺
為了孩子
晏陽初:一生只為一個承諾
巴人之后
用心求學
定縣實驗
平民教育思想
家事掠影
異域升華
陳鶴琴:另類的兒童教育家
浙商后裔
學業精進
觀察研究808天
幼兒教育
“活教育”思想體系
摯友陶行知
家事走筆
亂世先生 節選
梁啟超:做一個有個性的人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生于廣東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之新民等。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協和醫院,他56個春夏秋冬的行走,懷揣的夢想,就是愛國與救國。
他5歲始讀《四書》《五經》,8歲學寫文章,9歲能寫千字文,12歲考中首榜秀才**名,被鄉里人稱為“神童”。
他師從康有為,一生行為深受老師影響,投身政治運動,影響很大。1895年春,他赴京會試,因甲午戰爭中國慘敗,他協助老師康有為,發動3000名在京應試的舉人聯名上書請求變法,史稱“公車上書”。
他支持“五四”運動,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倡導新文化運動。他主張教育必須培養新國民,教育必須以培養“新民”為目的。
他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較早提出設立師范教育的教育家。1896年,他在《論師范》一文中專門論述了師范教育:師范教育是“群學之基”,是整個教育質量提高的基礎與保證。
他既不盲目于新學,也不固執泥古,對于我國過去思想界受儒家思想的束縛,極為不滿;他認為這種儒家思想所形成的束縛,使我國兩千年來殊少杰出的大思想家,即使有也只能托古而存,毫無獨立精神。所以他一生致力于提倡思想自由,力圖破除這種思想界的痼疾。
他思想獨特,著作等身,1400多萬字的遺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史學、哲學、法學、社會經濟學、新聞學等諸多領域的學術研究。其中,《新民說》拉開了中國啟蒙學的序幕,“五四”后的思想家,無論是胡適、魯迅,還是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在青年時代都接受過《新民說》的思想洗禮。
嶺南神童
梁啟超,在家中排行老大,論干支,癸酉年,屬雞;論星座,則為雙魚座。
梁氏家族在他以前,已經發展了250多年。家族始于宋代梁紹,進士,于廣東為官,居南溪雄珠璣里,傳3代;梁南溪始遷新會縣大石橋,傳12代;梁谷隱于茶坑村立戶,谷隱10世孫為他高祖;高祖子名炳昆,炳昆8子中老二,名維清,是他祖父。梁氏代代農耕為業,是*普通的農民,到他祖父才一邊勤耕苦種,一邊攻讀詩書,*終考取了秀才,成為當地受人尊敬的鄉紳。
嶺南多豪杰。他就生長在這樣一個嶺南福地,祖父梁維清,已經成為靠剝削起家的小地主,梁姓在茶坑村100多戶人家、5000多人中已達2/3,勢力較大。
他的家族,雖已富裕,但在整個地主階級中,還屬于“富而不貴”的小地主。梁氏家族,還沒有人通過科舉,躋身于上層封建統治者中。
對此,他祖父深以為憾,決心改變這種局面,自己苦讀詩書,以期實現為官夢。夫人黎氏,是廣東提督黎第光之女,對改變梁氏門庭也很賣力。然而,奮斗多年,梁維清也只中了個秀才,掛名府學生員,在仕途上也不過做到教諭,管理縣文教事業。在清代九品之制的官階中,位列八品,職位卑微。
祖父在茶坑村,卻是個大人物,春風得意,算是給梁家開辟了通往官場的道路。憑借教諭的頭銜和身份,購買圖書,置買10多畝好地,滿懷信心地讓兒子梁寶瑛在自己拓開的道路上,繼續奮斗。
梁寶瑛是梁維清的三兒子,是梁啟超的父親。
祖父對他的父親要求極嚴,千方百計地讓他父親刻苦攻讀,希望他父親能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然而,他父親不僅沒能更上層樓,而且苦讀一生,連續應試,從少年童子考到兩鬢染霜,連半個秀才也沒有撈到,只落得茶坑村的私塾先生。
但梁寶瑛一生勤奮,事事按儒家倫理道德律己,嚴守家風,為后代能躋身官場費盡心血。
父親的為人,使之在茶坑村有了威信,掌握耆老會長達30多年,為鄉鄰做過一些善事,為鄉親所擁戴。
母親趙氏,出身書香門第,粗知詩文,勤勞干練,賢淑聰慧,以“賢孝”聞名鄉里,屬于典型的賢妻良母。母親的敦厚樸實、溫柔忍讓,對他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祖父在一大群孫兒、孫女中,*看重、*疼愛他。6歲以前,他一直生活在祖父身邊。白天,他跟著祖父一起讀書、玩耍;夜里,就和祖父睡在一張床上,聽祖父給他講歷史故事。他祖父喜歡講古代英雄豪杰、學者碩儒的故事,尤其喜歡講宋代、明代亡國的故事,對那些沉痛的往事,總是津津樂道。
雖然成長于優越的家庭環境中,但梁啟超不是沉醉于玩樂,而是早早地開始了啟蒙。母親在他兩三歲時,就教他認字。他的祖父,在他四五歲時,就笑著引導他,讀起了四書五經;一到晚上,他祖父還一邊讓他背書,一邊給他講故事;他祖父還教他手握毛筆,練習書法;他6歲未滿,就讀完了五經。之后,他到父親的私塾學習《中國略史》等課程,開始接受比較系統的中國歷史知識。8歲,他就學作八股文了。在祖父、父母的悉心教導下,他學業大進,9歲時,就寫出了洋洋灑灑數千言的八股文章。
梁啟超才華早露,童年時就常表現出驚人的智慧,深受梁氏家族的寵愛。
有一次,他爬著竹梯登高玩耍,他祖父怕危險,急忙叫他:“下來,快下來!莫跌下來呀……”他看到祖父站在梯旁,竟雙手扶梯又攀了一級,還叫道:“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聽了開懷大笑,感到自己孫子非比尋常。
有一天,他在外玩得滿頭大汗,口渴回家,看到父親正和客人笑談,他卻沒管那么多,自顧自提起茶壺給自己倒水,正要喝卻被客人叫住:“啟超,聽說你認識很多字,你過來我考考你。”說完在茶幾上的大紙上狂草了一個“龍”字,問他:“你讀給我聽聽。”他端著碗看了一眼字,搖了搖頭。客人見他連龍字都沒認出來,哈哈大笑起來。他卻沒有理會,而是將水一口氣喝了下去。客人看了笑著說:“飲茶龍上水。”他看著笑的洋洋得意的客人,回應道:“寫字狗耙田。”客人收斂了笑容。他父親很尷尬,正要懲罰他,客人卻夸贊道:“了不得!令公子才思敏捷,對答工整,好!好!好!”
他剛滿9歲時,祖父和父親就決定讓他去廣州考秀才。他**次出遠門,從新會上船沿西江而上。同船的多是趕考的,四五十歲的、十多歲的比比皆是,他年齡*小,不免膽怯。
這天中午,大家在船中進餐,忽然有人提議,以餐中咸魚為題,吟詩助興。大家還在冥思苦想,他就忍不住吟了兩句:太公垂釣魚,膠鬲舉鹽初。
他話音一落,就博得了一片喝彩。有的說,這兩句詩,詩意濃郁,風格高雅;有的說,他年紀*小,出句*快又好,才華不同尋常。從此,他舟中詠詩的故事,不脛而走,梁家“神童”的聲名,傳遍了新會,響譽嶺南。
梁啟超10歲那年,跟父親進城,夜里,住在秀才李兆鏡家。第二天早晨起來,他就到李家正廳對面的杏花園玩耍,看見朵朵帶露杏花,爭妍斗艷,十分可愛,就伸手摘下幾朵。
突然,他聽到一陣腳步聲,抬頭一看,是父親和李秀才。他急忙把杏花藏進袖子里,但還是被他父親看見了。父親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責怪兒子,就嚴肅地吟出上聯:“袖里籠花,小子暗藏春色。”本來他父親打算用對聯來處罰兒子,卻不料,他在抬頭間偶然看到對面廳檐掛著擋煞的鏡子,急中生智對道:“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
李兆鏡聽父子倆的對子,禁不住拍掌叫絕,笑著說:“讓老夫也來考考賢侄,‘推車出小陌’,怎樣?”話音剛落,梁啟超就立即回應:“策馬入長安。”“好,好!”李兆鏡笑容滿面地連聲夸贊。
11歲那年,他到省城參加考試,一舉考中秀才。考完試之后,主考的三品大員、廣東學政使葉大焯,得知廣東出了這么一個神童,再細細閱讀了他的試卷后,大為贊賞,專門召見他和幾個年齡稍小的秀才面試,與他們談論經學、唐詩宋詞和唐宋八大家等。
被接見的新科秀才,一個個進去后,很快就退了出來,惟獨他,雖然小小年紀,卻無所不知,對答如流。葉大焯不覺十分高興,對他大加贊賞。
機靈的他,在贊賞聲中馬上跪下請求說:“老師啊,我的祖父今年已經是七十高齡,他的生日是農歷冬月二十一,弟子很快就回家鄉看望他老人家了,如果在我為祖父祝壽時,能得到先生所寫的壽言,一定會使我祖父延年益壽,而且,還可以告慰叔父和父親的孝順之心。”
葉大焯聽完這個稚氣未脫的孩子說出這番成熟的話語,大為驚訝,并深深地為他這份孝心所感動,于是接受了他的請求,欣然提筆,為梁老先生寫下了壽文。
葉大焯在這篇洋洋灑灑的祝壽文中,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梁啟超才學不凡,可與歷史上的吳祐、任延、祖瑩相媲美;二、勸勉梁啟超不可驕傲,鞏固所學的知識,勤學新的知識,樹立遠大的理想;三、梁家教子有方,茶坑人杰地靈,梁啟超前途不可限量。
回到家中,他祖父一讀,驚訝地瞪大雙眼,手理胡須,笑著說:“廣東學政是朝廷三品大員呀,竟親自揮筆為老夫寫壽文,真是大喜過望,大喜過望啊!”
茶坑村雙喜臨門,就像過節一樣,既慶祝他考中秀才,又慶賀他祖父得到高官的祝壽。
光緒十五年(1889年),年僅17歲的他,參加了廣東鄉試,順利考中舉人,排名第八,而且是這次新會籍考生中成績*優秀的一個,也是全省考生中年紀*小的一個。
在這次鄉試中,他的試卷文章,寫得洋洋灑灑,氣勢磅礴,思路敏捷,富有才情,自然引起了兩位主考官的特別關注。
正主考官李端棻,是貴州省貴筑人(今已并入貴陽);副主考官為福建人王仁堪。兩人都很賞識梁啟超的學識與才華。
李端棻心想,自己多年來擔任鄉試主考官,從來就沒有遇到像梁啟超這樣才學超群的學子,他感到應該和梁啟超見見面,試試他的真正才學,同時,李端棻心想,自己有個年輕的堂妹,待字閨中,不如乘此機會,撮合撮合,興許能成就門婚事,于是,李端棻就請副主考官王仁堪作媒。
正當李端棻如此考慮的時候,副主考官王仁堪也因為很欣賞梁啟超的才智,想把自己尚未出閣的女兒,許配給這位年輕舉子。
當李端棻提出請王仁堪做媒人的時候,王仁堪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一句話來。但是,由于李端棻*先提出,王仁堪內心雖然有說不出的惋惜,*后也只得無可奈何地答應了。
后來,李端棻借與考生面談的機會,直接向梁啟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在主考官面前,一時之間,無法拒絕,而且他也無意拒絕這門婚事,便深深地感謝主考官的厚意和栽培,并馬上寫信告訴了父母。他父親知道這件事之后,覺得很不妥當,因為自己家族,世代耕讀,李家則世代為官,難以高攀,門不當戶不對,就婉言謝絕了。李端棻卻并不死心,坦然寫信給他的父親說:“我也知道啟超出自寒門,但他前途無量,不久即可青云直上。我家物色的是人才,而不是從貧富來考慮,而且我也知道我的堂妹深明大義,我才敢于為她主持這門婚事,你們就不必推卻了”。
就這樣,這門婚事就定了下來。
后來,李小姐在他的一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成為一段佳話,當然,這是后話。
……
亂世先生 作者簡介
一丁,本名李榮昌,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國家高級心理保健師、原青川縣政協副主席。曾創辦《朝霞報》,創作出版長篇小說《淘金王》、《邊緣英雄》,紀實文學作品《熊貓之鄉——青川》、《青川情——“5•12”抗震救災百人特寫》等作品。現隱居科技城,讀寫壯余生。夢想寫一部暢銷天下的好書!堅信只要揣夢前行,夢就不會失落!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