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西溪文獻集成:第7冊:西溪文選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582199
- 條形碼:9787807582199 ; 978-7-80758-219-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溪文獻集成:第7冊:西溪文選 本書特色
西溪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論及西溪的文章更是多種多樣。王國平總主編的《西溪文獻集成(第7冊西溪文選)(精)》分上和下兩部分:上部分按年代收錄了與西溪濕地地理記敘相關的游記和部分其他文獻,有明代、清代、民國的文選;下部分按類收集了有關西溪的文章,有記文、碑記、賦文、日記、楹聯等類別。每篇文選都注明出處,史料價值極高,值得西溪研究者及文化愛好者賞析。
西溪文獻集成:第7冊:西溪文選 內容簡介
《杭州全書:西溪文獻集成(第7冊 西溪文選)》分上和下兩部分:上部分按年代收錄了與西溪濕地地理記敘相關的游記和部分其他文獻,有明代、清代、民國的文選;下部分按類收集了有關西溪的文章,有記文、碑記、賦文、日記、楹聯等類別。每篇文選都注明出處,史料價值極高,值得西溪研究者及文化愛好者賞析。
西溪文獻集成:第7冊:西溪文選 目錄
前言
**篇 明代
第二篇 清代
第三篇 民國
西溪文選(下)
前言
**篇 記文
第二篇 碑記
第三篇 賦文
第四篇 日記
第五篇 楹聯
西溪文獻集成:第7冊:西溪文選 節選
《杭州全書:西溪文獻集成(第7冊 西溪文選)》: 三人黎明起,共策所以人山者,莫如步宜。一省費,二行止自如,三山行迷路亦可喜。而庵在曲水中央,三四里內皆斷岸絕港,脫此乃可步。而是日葉市乍開,水中男婦夜半起摘葉入西溪市,以故埠無留船。良久,得僧人刺舟以濟。濟,乃人叢薄間。百余武,乃得微徑。荒草蒙茸,極目皆長松古檜,團欒蓊郁,都無日影下漏。天風徐來,濤在云際。野花送香,山鳥迎語。每過村舍,或梅橫連畝,或筍拔干霄。柔桑沃若,老葉如扇。采伐先及,孤拳早擎。三人者顧而樂之,西泠斷橋,覺塵埃撲面。 穿林二里,遵彼大路,松木場所人西溪孔道也。巨石平鋪,其廣盈丈。土人日此宋時輦路,予詰其所屆。日:“從此達西溪留下,東行十余里達黃山大嶺,又數里達東莊橋,俱若此。過此便非吾跡所曾及矣。”余詰“留下”義云何,土人笑日:“讀書人乃不知耶?昔宋高皇卜所宜駐蹕,令圖上,至西溪,日:‘且留下。’相傳如此。”三人燦然皆笑。 因念宛生不來曲水,當先俟永興,而三人皆不識永興所在。余十二三年前曾讀書寺中。然山徑多歧,又日久,不復記憶。三人姑信步去。有亭翼如在望,三人趨小憩,仰見“古法華亭”署書,遒美秀逸,邦玉筆也。余雖未識邦玉,然已從四字想見風格矣。起復進,足力稍疲,從童子索杖,而所攜杖竟留曲水,無以應。予戲語超士:“此吾獨腳輿夫,胡可少?山行無杖,正如將軍臨陣失馬,徒步跳躍,勞逸十倍。”超士指前亭:“當再憩。或可從山家乞一莖竹,與筇產何異?”至,果得之,立若扶,行若掖。因念人生用物不必佳,當盡如此杖耳。進半里,路旁深竹間啟兩扉,上匾“白云深處”,疑非民居。問路人,即永興也。 循竹徑人,過放生池,登天王堂,恍然記憶矣。直入梅花樓下,寂無人聲,知宛生未至已。廚中出一僧來問訊,而三人皆短衣露頂,不能為禮。余問昔日老僧,則久已化去。而今僧乃昔者十歲沙彌。告以姓名,始能記憶余讀書時事,為惘然。堅請暫留俟宛生,而陰云漸密,恐途窮日暮,遂取杖奮步。 過西溪市,市中百物略有,商賈亦具。負薪者尤塞途,居人儲以待價,高與樓等。焙茶處新香酷烈。茶客多松江人,載米來易,舟首尾相銜接。亦有歌兒伎女來逐茶市,亦一時土風景物也。 市盡,復接前輦路。旁俱修篁老梅、長榆文杏之屬,有離奇擁腫、其大蔽牛者。大抵路外皆林,林外皆山。或一二里內,或數十里外,層巒列岫,獻秀爭奇。而山裹林,林裹路,路復多曲,前望若窮,空翠無極。偶當林缺,群山忽現,路轉林來,迷復如故。每一二里必有亭,亭皆可坐。所逢山中人,必負薪謳歌而出,數十為侶。自十歲兒以及六七十老人,無掉臂空行者,蓋習為勞苦如此。問所值,則從西溪易錢米,每百斤得錢五六十文、米三四升而已。過東莊橋,橋下溪流甚猛,略似昔日冷泉亭下聲。而路旁,或左或右,復有奔珠濺玉之狀與璆然環佩聲矣已。坐松亭,取水盥漱,解衣盤礴,縱談稍久。微雨漲霧。問亭中人黃山遠近,尚十里。三人急起步。不二里,雨漸霖霖,蓋而趨榾榾不可進,復留避古亭下。頃所逢荷薪人,俱已得錢米歸,計往返不下五十里。而我三人曳杖空行二十里不能達,甚愧之。亦有攜酒臠肉喜見顏色者,予謂:“若負薪往返甚苦,所易止此,何如彼錢米飽及妻子?”則顰蹙對日:“山家作苦,久不知肉味。今亦百日中一日耳。”叩余何往。未及應,其中黠者日:“黃山客耳。”雨小止,復急起前進。三松鼎立墻畔,風雨中突兀如蒼虬下攫,余徙倚留觀不能舍。超士促余行。 又里許,乃入六松社。社屋三楹當路,六松參前,蔭可十畝。枝柔若楊,葉密如柏,而秀色則翠與黛之間。相傳社公為范文正公。六松久為匠石睥睨,以社故得免。今則邦玉為此社買之,江氏物矣。超士謂余:“此黃山**重門戶。邦玉往嘗筑墻圍社閣其上,以休來賓,為洪水所沖,未及還舊觀。子謂此松何若?”余曰:“此夢明所比五大夫者也。請上尊號為六君子。夫深山大澤,松之多于此而大于此者不乏矣,孰有參差挺秀于十步之內,而高下起伏俯仰進退,一類知者所設施吳兒盆盎中物乎?吾不知其散一為六、合六為一也。且孤撐千尺,而無附及偃蹇以驕者,松之美譽令望也,而今乃并此而忘之。矜則爭,群則黨,學士大夫所不免。而此松獨若相視莫逆者。不然,相陵相軋,彼此不能容,旦暮且不能待。設有六人同處一堂,歷千載而不分榮辱,謂之非君子可不可耶?”超士笑曰:“子休矣!吾方與子窺入門戶,而子即流連嘆賞不已。此山豈無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不知吾子廣長舌更作何等相也。”因大笑。冒雨而進,問津于漱雪。 ……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