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領導制度科學化問題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74104
- 條形碼:9787516174104 ; 978-7-5161-7410-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領導制度科學化問題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以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領導制度為研究對象,沿循“制度—領導制度—黨的領導制度—黨的領導制度科學化”和“委員會制—政黨組織中的委員會制—工人階級政黨的委員會制—中國共產黨黨委制”的邏輯理路,動態考察地方委員會領導制度的變遷歷程,靜態分析其基本框架與運行機理,堅持問題導向,在黨內治理與國家治理、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的新視野下,探討地方黨委領導制度科學化的實現路徑,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方略、重構和優化地方政治生態的有益探索。
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領導制度科學化問題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領導制度為研究對象,沿循“制度—領導制度—黨的領導制度—黨的領導制度科學化”和“委員會制—政黨組織中的委員會制—工人階級政黨的委員會制—中國共產黨黨委制”的邏輯理路,動態考察地方委員會領導制度的變遷歷程,靜態分析其基本框架與運行機理,堅持問題導向,在黨內治理與國家治理、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的新視野下,探討地方黨委領導制度科學化的實現路徑,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方略、重構和優化地方政治生態的有益探索。
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領導制度科學化問題研究 目錄
緒論
一 研究價值
二 研究現狀述評
三 研究思路和主要內容
**章 黨的領導制度科學化的理論分析
一 制度發生與制度變遷
(一)制度發生的邏輯起點:無賴原則
(二)制度的內涵與構成要素
(三)制度、體制與機制的區別與聯系
(四)制度的功能與變遷
二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制度
(一)“制度領導”與“領導制度”辨析
(二)黨的領導制度與國家領導制度的共生關系
(三)黨的領導制度的內涵解讀與類型界分
三 黨的領導制度科學化
(一)何謂領導制度科學化
(二)制度科學化的考察標準
四 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與黨的領導制度科學化
(一)構建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離不開執政黨的強力主導
(二)黨的領導制度科學化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內在關聯
第二章 委員會制與中國共產黨黨委制
一 委員會制的歷史淵源與實踐發展
(一)萌發于前國家時期的氏族和部落聯盟時期
(二)初步定型于古代雅典城邦時期
(三)完善于中世紀歐洲城市共和國時期
(四)成熟于近現代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時期
二 委員會制的概念內涵與運行機理
(一)委員會制的概念
(二)委員會制的運行機理
(三)委員會制的組織形態特點
三 作為工人階級政黨組織形式的委員會制
(一)共產主義者同盟的組織形式
(二)實行“議行合一”的巴黎公社委員會制
(三)蘇聯共產黨的委員會制
四 中國共產黨黨委制的制度屬性
(一)黨委制的概念考證
(二)黨委制是集體領導體制
(三)黨委制是黨內民主的基本實現形式
(四)黨委制是國家政治體制的核心構件
五 黨委制的適用范圍
(一)委員會制與一長制的歷史爭論
(二)委員會制與首長制的相互借鑒
(三)黨委制框架下的集體負責制與個人負責制
第三章 地方委員會領導制度的變遷進程與科學化基礎
一 先進理念的植入:地方黨委領導制度的初創(1921-19271
(一)地方黨委會領導制度的早期探索
(二)組織體制與制度體系初具輪廓
(三)地方黨委會制度初創時期的外力因素及影響
二 戰爭環境下的集權邏輯:“一元化”領導模式的逐步確立(1927-1949)
(一)大革命失敗后形成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雛形
(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對黨委與軍隊、政權關系的探索
(三)抗日戰爭時期形成“一元化”領導體制
(四)解放戰爭時期黨委會領導體制與工作方法的新探索
三 執政條件下的路徑依賴:地方黨委會制度建設的曲折發展(1949-1978)
(一)黨的八大前后的有益探索
(二)“黨領導一切”模式的確立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革命委員會”體制
四 自發演進與理性設計的雙重變遷:地方黨委會制度的規范化(1978-2012)
(一)確立制度化的改革方向
(二)制定規范地方黨委會制度運行的根本法規
(三)實踐創新與制度建設的互動
五 確立制度建設新理念:從“制度化”走向“制度科學化”(2007-2012)
(一)提出黨的建設科學化新命題
(二)加強地方黨委制運行重點環節的制度構建
(三)啟動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試點工作
六 探尋制度改革新路向: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2012-)
(一)確立頂層設計的總體規劃
(二)明確制度改革的路徑標向
(三)以規范權力作為制度構建的根本點和著力點
(四)以領導作風建設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
(五)推進反腐倡廉的模式創新與制度構建
(六)提升制度執行力與培育制度文化的良性互動
(七)圍繞焦點問題實現制度破題
第四章 地方委員會領導制度體系的基本框架與運行機理
一 地方黨委領導制度體系構建的原則遵循
(一)民主集中制原則
(二)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原則
(三)集體領導原則
二 地方黨委會組織架構的基本向度
(一)縱向的層級關系
(二)橫向的領導與被領導關系
(三)內部的權力分配關系
(四)地方黨委會組織架構的主要特點
三 地方委員會實施領導活動的具體制度
(一)維系和調整黨內關系的制度供給
(二)維系和調整黨政關系的制度安排
(三)維系和調整黨社關系的制度設計
(四)維系和調整黨際關系的基本制度
四 實現地方黨委制有效運行的基本關系范疇
(一)領導與執政:本質上是黨的領導制度與國家法律之間的關系
(二)決策與執行:組織的性質認定與功能界分的重要因素
(三)集權與分權:權力分配和運行的基本方式
(四)上級與下級:維系黨組織層級結構穩定性和行為一致性的基礎范疇
(五)集體與個人:確立黨委制內部分工與協作關系的核心范疇
(六)監督與制衡:保持組織內在張力的必要條件
(七)規模與效率:衡量制度成本與效力的重要因素
(八)少數與多數:平衡價值正義性與程序合理性的關鍵因素
第五章 地方委員會領導制度科學化的現實評析
一 體制架構:民主化改革取向與過分集權弊端的交織
(一)地方黨委領導體制的改革與完善
(二)問題再認定:權力過分集中仍是“總病根”
(三)類型界分:權力過分集中在體制上的表現形式
(四)制度檢討:過分集權體制改革探索的績效評價
二 具體制度:規范化水平提升與效能發揮不充分并存
(一)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高權力“虛置”狀態如何改變
(二)黨的委員會制度:權力的法理關系如何厘清
(三)黨內選舉制度:公正性如何保障
(四)黨內監督制度:效能低下問題如何破解
(五)黨政關系制度:如何走出合與分的兩難困境
(六)黨群關系制度:如何保持聯系群眾的持續動力
三 運行機制:突出程序性制度供給與“滯后化”“碎片化”現象的交集
(一)改革黨委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常委會決策體制有待改進
(三)議題提出的方式方法有待完善
(四)議事決策的程序規則有待細化
(五)決策責任追究機制有待健全
(六)干部選拔任用權的彈性過大
(七)黨內溝通渠道缺乏貫通性
四 制度執行力:認知程度深化與“破窗效應”頻現的糾結
(一)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
(二)執行不足與執行過度并存
(三)制度執行中的“破窗效應”
(四)特權意識制約制度執行
(五)制度執行乏力的原因探析
第六章 地方黨委領導制度科學化的路徑取向
一 以科學化理念的厚植為先導
(一)科學化的實質是照客觀規律辦事
(二)科學理論指導是前提和基礎
(三)科學制度是根本保障
(四)科學方法是關鍵
二 以體制機制改革為主線,以權力配置為核心
(一)體制機制是制度建設的支撐性要素
(二)體制機制改革的主要原則
(三)權力配置是體制機制改革的核心
(四)黨的權力的屬性界定與運用方式
三 構建科學的橫向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
(一)探索和推進黨政關系科學化
(二)堅持走群眾路線的常態化制度化
(三)以政協組織為平臺,形成良性的黨際互動模式
四 改革過分集權的黨內權力結構與運行機制
(一)實現上下級組織之間集權與分權的動態平衡
(二)厘清“二級授權、三權分設”的法理關系
(三)黨代會常任制框架下的黨內權力配置模式改革
(四)建立體現體制包容性的層級差異性權力結構
(五)以限權“一把手”作為體制改革的攻堅節點
五 以“縣權改革”為制度創新的突破口
(一)縣級黨委會處于地方與基層組織的“接點”部位
(二)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制度創新的實踐樣本
(三)縣委權力公開展示出黨的領導制度科學化的推進路向
六 改革與完善黨委會工作機制
(一)構建科學的常委分工職責體系
(二)以票決制為主要方式的議事決策機制
(三)完善決議執行環節的溝通與協調機制
(四)以黨務公開為基礎的權力監督機制
(五)健全黨委新聞發言人制度,完善黨務公開機制
(六)完善黨委問責機制
七 以提升制度執行力為根本保障
(一)明確制度的價值導向
(二)完善制度要素
(三)提升制度主體素質
(四)培育制度文化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領導制度科學化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
鄒慶國,男,山東茌平人,2008年畢業于中共中央黨校,獲法學博士學位,現任聊城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政黨與社會、執政黨制度建設、基層黨組織功能變遷等領域的研究工作。近年來,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主持和參與省級社科項目多項,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30余篇,曾獲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