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藍領.白領.無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60355
- 條形碼:9787544760355 ; 978-7-5447-6035-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藍領.白領.無領 本書特色
《藍領、白領、無領》是美國著名文學家理查德·福特編撰的小說集,力邀契弗、歐茨等名家作品加盟,二十六篇故事如萬花筒般折射出工作與人之間糾結難解的關系。在本集中,功成名就的文學大師因排遣不掉的欲念走上了朝圣之路,年逾七旬的火車侍應生為了權利和尊嚴優雅地服務*后一位顧客,鞋商在夾縫生存、百計鉆營,出版社編輯不抵誘惑出賣了靈魂,丟了工作、落得一身污名的前警官又因為多管閑事而受到指控……
藍領.白領.無領 內容簡介
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題,它令人著迷,讓人困頓受挫,也使人變得高貴。《藍領,白領,無領》是一本跟工作相關的小說精選集,由美國文壇巨匠兼著名編輯理查德·福特潛心編著,扉頁題詞:“紀念雷·卡佛。” 作家陣容豪華:知名作家約翰·契弗、喬伊斯·卡羅爾·歐茨、理查德·福特、茱帕·拉希里、杰弗里·尤金尼德斯領銜主筆,26位文壇名匠、新秀聯袂巨獻,寫作流派和手法可謂兼容并蓄。小說圍繞人們如何找工作、被工作困擾、拒絕工作以及從工作中找到自我,等等,與卡佛的小說主題多有交集,從中折射出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讀者可從中細品工作與人種種微妙關系。
藍領.白領.無領 目錄
藍領.白領.無領 相關資料
故事中隨處可見卡佛的影子,訴說著現實無法滿足欲望之時我們的失落。即使是那些擁有成功事業的人,也承受著卡佛所公認精通的不可名狀、無法言說的空虛。 ——《華盛頓獨立書評》
藍領.白領.無領 作者簡介
(根據在本書中出現的順序排列) T. 科拉蓋森博伊爾(T. Coraghessan Boyle) 著有《女人群像》(The Women)、《殺戮何時止》(When the Killing’s Done)、《野孩子和其他故事》(Wild Child & Other Stories)等。作品亦常見于《紐約客》《哈珀斯》《紳士》《大西洋月刊》等出版物。所獲榮譽眾多,包括五次歐亨利獎,一次筆會/馬拉穆德獎,一次筆會/福克納獎,以及一次古根海姆獎。1978年開始執教于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現任該校英語客座教授。 約翰契弗(John Cheever) 美國著名作家,被譽為“美國文壇上的當代契訶夫”。首部長篇小說《華普肖一家》(The Wapshot Chronicle)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約翰契弗短篇小說集》(The Stories of John Cheever)同時斬獲普利策小說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和全美書評人協會獎。曾執教于愛荷華作家工作室和波士頓大學。2009年美國文庫出版了契弗的兩部作品集。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 美國希臘裔作家,是近年來相當活躍的知名作家。第一部小說《少女死亡日記》(The Virgin Suicides)出版于1993年,之后改編成電影。第二部小說《中性》(Middlesex)榮獲普利策小說獎和大使圖書獎,同時入圍全美書評人協會獎。 理查德福特(Richard Ford) 美國當代著名小說家、編輯、評論家。代表作有《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等,曾獲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和普利策小說獎。從上世紀90年代起,福特主持了一些具有主流影響力的文學編輯項目,如1990年美國最佳短篇小說集,1998年、2007年格蘭塔版美國短篇小說集,同時也為《紐約客》《紐約時報》等撰稿,在文學評論界的聲望和影響力與日俱增。 羅素班克斯(Russell Banks) 出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著有《大陸漂移》(Continental Drift)、《裂云者》(Cloudsplitter)、《保護區》(The Reserve)等長篇小說,以及《新世界》(The New World)、《成功故事》(Success Stories)、《屋頂上的天使》(The Angel on the Roof)等短篇小說集。曾獲約翰多斯帕索斯獎、英格拉姆·梅里爾創作獎、美國藝術文學院文學獎等。 唐納德巴塞爾姆(Donald Barthelme) 出生于費城,長于休斯敦。當過新聞記者,1961年移居紐約后,開始為《紐約客》等刊物寫稿,并創作小說。獲得過多種獎項和榮譽,其中《故事六十篇》(Sixty Stories)獲筆會/福克納獎。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執教于休斯敦大學,協助創辦了該校的創意寫作課程。 尼古拉斯德爾班科(Nicholas Delbanco) 小說家、紀實文學作家,著有《康科德伯爵》(The Count of Concord)、《走出這個世界》(Anywhere Out of the World)、《耐久:衰老的藝術》(Lastingness: The Art of Old Age)等。曾獲古根海姆獎,并兩度贏得美國國家藝術創作基金會獎。曾擔任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組主席,并先后執教于本寧頓學院、斯基德莫爾學院和密歇根大學。 安德烈迪比(Andre Dubus) 著有短篇小說集《晚間舞蹈》(Dancing After Hours)、《在美國找個姑娘》(Finding a Girl in America)等。他的中篇小說《愛不再回來》(We Don’t Live Here Anymore)2004年被拍成了電影。一生獲得許多獎項,包括筆會/馬拉穆德獎、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珍·斯坦獎、美國國家藝術創作基金會獎、古根海姆獎,以及麥克亞瑟基金會獎。 德博拉艾森伯格(Deborah Eisenberg) 著有短篇小說集《第82空降師》(Under the 82nd Airborne)、《亞特蘭蒂斯全境》(All Around Atlantis)和《超級英雄的暮年》(Twilight of the Superheroes)等。曾獲懷丁作家獎、雷短篇小說獎、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文學獎、五次歐·亨利獎、麥克阿瑟獎等。現在弗吉尼亞大學教授小說寫作。 愛德華P.瓊斯(Edward P. Jones) 美國著名作家,非洲黑人后裔。1991年以處女作《迷失在都市》(Lost in the City)獲得筆會/海明威獎。后憑借《已知的世界》(The Known World)榮獲2004年普利策小說獎、全美書評人協會獎、2005年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現在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創意寫作。 茱帕拉希里(Jhumpa Lahiri) 孟加拉裔美國女作家,現居布魯克林。著有短篇故事集、普利策獎作品《疾病解說者》(Interpreter of Maladies)、弗蘭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作品《不適之地》(Unaccustomed Earth);長篇小說《同名之人》(The Namesake)于2006年被改編成電影。她還是美國筆會中心的副會長,并在總統藝術與人文委員會任職。 詹姆斯艾倫麥克弗森(James Alan McPherson) 小說家、散文家,1978年憑借短篇故事集《活動空間》(Elbow Room)獲普利策獎,成為獲得此獎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國人。他還曾獲古根海姆獎和麥克阿瑟獎,部分作品收錄于《美國最優秀散文選》和《本世紀美國最優秀短篇小說集》。1995年起任職于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同時也是愛荷華作家工作室的終身教授。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Joyce Carol Oates) 美國當代著名作家,美國文學與藝術學院院士,兩度進入諾獎最后提名。自1963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說集《北門邊》(By the North Gate)以來,一直活躍于美國文壇,勤于筆耕,迄今已發表長篇小說四十余部。代表作品有《他們》(Them)、《人間樂園》(Wonderland)、《漆黑的水》( Black Water) 等。 J. F. 鮑爾斯(J. F. Powers) 作品不多但備受同行推崇的小說家,只有三部短篇小說和兩部長篇小說存世。1963年,他的首部小說《神甫之死》(Morte D’Urba)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他的短篇小說于1999年被收錄于《J.F.鮑爾斯故事集》(The Stories of J. F. Powers)中。 安妮普羅克斯(Annie Proulx) 著有《明信片》(Postcards)、《船訊》(The Shipping News)、《懷俄明故事集》(Wyoming Stories)等。曾獲普利策獎、約翰·多斯·帕索斯獎、筆會/福克納獎、歐·亨利獎等榮譽。她的短篇小說《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于2005年被改編為奧斯卡獲獎影片。 詹姆斯索特(James Salter) 長、短篇寫作俱佳的美國作家。有四篇短篇小說被收錄在《歐·亨利獲獎作品集》中,其中一篇被收錄于《美國最優秀短篇小說集》。曾憑《黃昏及其他故事》(Dusk and Other Stories)獲筆會/福克納獎。他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有《光年》(Light Years)、《游戲和娛樂》(A Sport and a Pastime)和《單面臉》(Solo Faces)。 …………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