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嘉黎縣幅-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H46C002003)-比例尺 1:250 000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534365
- 條形碼:9787562534365 ; 978-7-5625-343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嘉黎縣幅-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H46C002003)-比例尺 1:250 000 本書特色
由向樹元、澤仁扎西、田立富等編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250000嘉黎縣幅H46C002003)》從地層、古生物、構造、巖石學角度闡述了相關區調地區的地質特征。報告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立論有據,文圖并茂,對青藏高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可作為地質工作者使用。
嘉黎縣幅-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H46C002003)-比例尺 1:250 000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250000 嘉黎縣幅 H46C002003)》系統全面真實地反映了在地層、巖漿巖、變質巖、構造、礦產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調查成果和重要進展。報告確定了嘉黎-易貢藏布斷裂帶的空間展布、斷層結構和活動規律;對嘉黎斷裂帶南側娘蒲鄉至錯高鄉一帶的原蒙拉組地層進行了解體;對分布于波密縣傾多-普拿一帶的石炭-二疊紀地層中的火山巖進行了巖石地球化學研究,認為諾錯組、來姑組火山巖形成于活動陸緣島弧環境;在從蒙拉組解體后的四套地層中發現變質侵入體10多個,侵位時代屬于早泥盆世、早二疊世和早侏羅世;查明了不同構造層次中的構造變形樣式,認為中新元古代念青唐古拉巖群以深層次構造組合類型無根褶皺、柔皺和韌性剪切變形為主要特征,前奧陶紀地層以斜歪,局部褶疊層。千枚理級韌性剪切帶發育為特色,石炭紀至二疊紀地層中的構造樣式較為簡單,褶皺開闊,軸面直立。中晚侏羅世和早白堊世地層構造樣式較為復雜,褶皺以緊閉、倒轉或傾斜為主;對石炭-二疊系、侏羅-白堊系進行了巖石地層、生物地層及年代地層、層序地層等多重地層劃分與對比,建立了測區地層格架;分別在來姑組、洛巴堆組、拉貢塘組、多尼組及邊壩組中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根據巖性和接觸關系對測區內巖漿巖體進行了解體和年齡測定,共圈出中酸性侵入體115個。新測年齡數據30多個,其中在嘉黎縣南側發現的早二疊世、早侏羅世和晚侏羅世巖體年齡在嘉黎縣一帶屬首次獲得;對嘉黎-易貢藏布斷裂帶兩側花崗巖中磷灰石裂變徑跡測量成果顯示嘉黎斷裂帶南盤上新世有較強烈的抬升作用。
嘉黎縣幅-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H46C002003)-比例尺 1:250 000 目錄
**節 目的與任務
第二節 自然地理及交通概況
第三節 地質調查及研究程度
第四節 總體工作部署及工作量完成情況
一、總體工作部署原則
二、項目工作進程
三、項目工作量完成情況
第五節 項目人員分工及致謝
第二章 地層及沉積巖
**節 概述
一、拉薩-察隅地層分區
二、班戈-八宿地層分區
第二節 中新元古代念青唐古拉巖群
一、劃分沿革
二、剖面描述
三、巖石地層特征
四、分布及巖石組合
五、時代討論
第三節 前奧陶系
一、劃分沿革
二、剖面描述
三、巖石地層特征
四、地層對比
五、時代討論
第四節 石炭系-二疊系
一、劃分沿革
二、剖面描述
三、巖石地層特征
四、生物地層及年代地層單位
五、沉積相及層序地層分析
第五節 中生界
一、侏羅系
二、白堊系
第六節 新生界
一、中更新統
二、上更新統
三、全新統
第三章 巖漿巖
**節 侵入巖
一、洛慶拉-阿扎貢拉構造巖漿帶
二、扎西則構造巖漿帶
三、魯公拉構造巖漿帶
四、各構造巖漿帶侵入活動特點及其演化趨勢
五、花崗巖類侵入巖體的就位機制探討
六、侵入巖成因類型及形成環境探討
第二節 脈巖
一、基性巖脈
二、中性-中酸性巖脈
三、酸性巖脈
第三節 火山巖
一、巖石學特征
二、巖石化學特征
三、巖石地球化學特征
四、形成環境討論
第四章 變質巖
**節 概述
一、變質單元劃分
二、變質巖類型劃分
三、變質作用類型
第二節 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及其巖石
一、變質巖石類型及巖相學特征
二、巖石化學特征、地球化學特征
第三節 區域低溫變質作用及其巖石
一、昂巴宗-格弄日變質帶
二、莫姆阿爾-八蓋變質帶
三、擦曲卡-恩朱格變質帶
第四節 動力變質巖及其巖石
一、多居絨-多戈-英達韌性剪切帶
二、五崗(甘德)韌性剪切帶
三、共哇韌性剪切帶
第五節 接觸變質巖及其巖石
一、巖石類型
二、特征變質礦物
三、變質帶、變質相劃分
第六節 變質期次
一、泛非期
二、加里東期
三、海西至印支期
四、燕山期
第五章 地質構造及構造發展史
**節 區域構造格架及構造單元特征
一、區域構造格架及構造單元劃分
二、各構造單元地質構造基本特征
第二節 構造層次劃分與構造相
第三節 構造單元邊界及主干斷裂特征
一、嘉黎區-向陽日斷裂(F2)
二、嘉黎-易貢藏布斷裂(F1)
第四節 中深-深層次韌性剪切流動構造
一、多居絨-英達韌性剪切帶
二、五崗韌性剪切帶
三、共哇韌性剪切帶
四、八棚擇韌性剪切帶
第五節 中-中淺層次褶皺-斷裂構造
一、褶皺構造
二、斷裂構造
第六節 構造變形序列
第七節 構造演化
一、元古宙泛非期基底形成階段
二、古生代至早白堊世多旋回洋陸轉換階段(巖漿弧及弧后盆地階段)
三、晚白堊世至古近紀板片俯沖匯聚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陸內改造階段
四、晚新生代高原隆升階段
第八節 新構造運動及地貌變遷
一、研究現狀
二、新構造運動的表現
三、主要活動斷裂
四、裂變徑跡記錄與新構造運動
五、層狀地貌結構與高原隆升階段性
第六章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圖版說明及圖版
附件 1:25萬嘉黎縣幅(H46C002003)地質圖及說明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