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樅陽之歌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65024948
- 條形碼:9787565024948 ; 978-7-5650-249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樅陽之歌 本書特色
58位中青年作家,身懷著對家鄉(xiāng)的情愫,行吟于樅川山水,感嘆于歷史人文。尋跡于名人遺蹤,描繪故鄉(xiāng)風(fēng)物,一草一木,一點一滴,感之于肺腑,發(fā)之于心聲,無不來自于獨特的感悟與體驗,來自于鄉(xiāng)愁對心弦的撥動。 樅陽縣作家協(xié)會主編的《樅陽之歌》是一部樅陽作者寫家鄉(xiāng)的散文集。每一篇都是獨立成篇的散文,整體上又是一本完整的地方文化讀物。通過樅陽一地人文歷史和山川風(fēng)物的描述,表現(xiàn)了深切的愛國愛鄉(xiāng)情懷,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洋溢著濃濃的文化味。
樅陽之歌 內(nèi)容簡介
《樅陽之歌》是一本樅陽游子寫家鄉(xiāng)的散文集,亦收入少量外地作家寫樅陽的名篇佳作。 《樅陽之歌》的主題是:愛與鄉(xiāng)愁。 文化是樅陽的靈魂。樅陽被稱為“詩人之窟、文章之府、氣節(jié)之鄉(xiāng)”,是影響明清兩百余年桐城派的故鄉(xiāng)。獨特的文化是地域品牌中有價值的部分,將樅陽文化的“名片效應(yīng)”做大做強,不僅是延續(xù)樅陽千年文脈和提升形象的需要,同時也是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不竭源泉。
樅陽之歌 目錄
**輯 人文篇
湖畔村莊
金石音聲:劉大槐
救庵
紅燈、油燈與飛蛾
村中姚鼐
摩崖石刻中的生命品質(zhì)
樅川夜雨
歷史深處的村莊
在宗子國的土地上
第二輯 山水篇
浮山若夢
山在虛無縹緲間
漢武閣讀月
西巖寺
小城雨季
岱鰲旅思
在樅川的一個下午
蓮花湖畔
探訪龍王尖
雨游大青山
青山石屋寺散記
走近白云巖
我有一簾山色
到大山看桃花(外一篇)
第三輯 村莊篇
無處安放的鄉(xiāng)愁
高莊散記
鄉(xiāng)愁就是一次閃回
老屋
齊老師
池塘相伴的村莊
沙灘上的故鄉(xiāng)
鳳凰洲,家家都有一條狗
故鄉(xiāng)那些美好的植物
摸秋
小村岱沖
村莊上的符號
在秋天里安靜地行走
故鄉(xiāng)的農(nóng)事(二題)
生靈家園
石灣是一個村莊
門前的池塘
老家的春聯(lián)
第四輯 古鎮(zhèn)篇
古鎮(zhèn)湯溝
望見白湖
安鳳嶺
麒麟集(外一篇)
水府廟
金家祠堂
念家橋·義津橋
錢橋故事
第五輯 美食篇
樅陽喜事酒
孫家畈的包子
溫香
河水煮河魚
攘烏魚
白蕩湖螃蟹
家鄉(xiāng)的晃面
山粉圓燒肉
癡不羅
樅陽大蘿卜
樅陽鮮肉
附錄
《樅陽之歌》征稿啟事
倡儀書
樅陽之歌 節(jié)選
《樅陽之歌》: 村中姚鼐 章憲法,安徽樅陽人,畢業(yè)于安徽師范大學(xué)漢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明史研究者。現(xiàn)為安徽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散文家協(xié)會理事、安慶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作者以歷史散文與雜文見長,先后在《人民日報》《羊城晚報》及《讀者》《清明》《北京文學(xué)》《雜文月刊》等數(shù)十家報刊發(fā)表作品百余篇,諸多作品被《讀者》《雜文選刊》《特別關(guān)注》《大家》等雜志選載。著有文集《蒼生鬼神》《明季閑譚》等。 從樅陽往義津,然后徒步向阮畈。那里,是姚鼐先生的長眠之所。 那清代散文家姚鼐,真可謂“文名滿天下,文章蓋古今”。老先生自幼天資卓絕,受業(yè)于名師劉大櫆,32歲進士,幾任朝廷考官,旋即纂修《四庫全書》。書成,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載,高足如云,著述等身——姚門弟子遍及南方諸省,方東樹、姚瑩、梅宗亮等均出自門下。一生著述卷帙浩繁,有《惜抱軒全集》88卷,計有文集16卷、后集10卷,詩集10卷,及《左傳補注》《九經(jīng)說》《老子章義》等。所輯《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世以為精當(dāng),流傳甚廣。 好一個姚鼐!不拘漢、宋門戶,文立歐、曾之間,力主集義理、考據(jù)、辭章之長,凸顯文章的“神理氣味”,集桐城派散文之大成,再延“桐城派”數(shù)百年風(fēng)光,成為“桐城派三祖”之一。 《清史稿·姚鼐傳》目:姚鼐“為文高簡深古,尤近歐陽修、曾鞏,其論文根極于道德,而探源于經(jīng)訓(xùn),至其淺深之際,有古人所未嘗言”。姚鼐的詩,亦清拔淡遠之致,尤工近體,只是為文名所掩。 先生之作文后人仰止,先生做人世人莫及。想那乾隆三十九年,泰安知府朱子潁懷揣銀兩,邀先生同游泰山,為的是借先生之筆名留青史。先生羊亳落紙,《登泰山記》成就。但先生只信筆一句“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然后謝絕重金,取少許盤纏而行。后朱子潁官至兩準(zhǔn)鹽運使,修成豪宅園林,復(fù)請先生為之作記。這一回,先生的文章僅著了“朱君”二字。 先生*終選擇了落葉歸根。85歲那年,他逝于南京鐘山書院,九年后歸葬鄉(xiāng)里,墓地便是這阮畈村鐵門口,墓葬今列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義津至阮畈,崗沖相間,鄉(xiāng)村公路蛇行其間,據(jù)說是晴天可通車,路程五華里。剛淋過一場雨,黃土路讓人有些吃力,但一小時后,我們還是到了鐵門口。走過一條水塘埂,穿過一片槐樹蔭,能見村南小竹林,竹林之左,即姚鼐之墓。 想不到這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來只是一座小土冢,冢前一塊青石碑。許是由于陰天的緣故,村中不見有人走動。姚墓正前方是兩戶農(nóng)舍,一新一舊。 離墓*近的,是一間牛棚。一頭水牛閑臥其中。聞見人聲,老牛由臥而起,從門內(nèi)探出半個牛頭,喘出一口粗氣,望望姚墓,再望望來人。 姚墓的看護人是當(dāng)?shù)氐拇迕瘢墓懿块T支付的每年看護薪酬,大約可買一條香煙。過了一會,大約是望見有一群人看墓,他扛了柄鋤頭從遠處過來。這個五十上下的男子,從他父親算起,算是姚墓的第二個看護人。我們準(zhǔn)備問他一些姚墓的情況,他信心十足地一擺手:沒人偷的!又估計我們是上面來的干部,舉起手中的鋤頭,挖斷墓上的幾根草,算是在盡看護人的職責(zé)。 再過片刻,有三兩個村民圍攏過來,接著又有三兩個村民圍攏過來。他們打探了一陣,方知我們是來看這座古墓。一個30歲左右的農(nóng)婦倒很熱情,她勸我們說:“這個墳不好看。”又一指旁邊的另一個農(nóng)婦:“林子那邊她奶奶的墳,比這好多了。”我們再問他們可知道姚鼐,他們說知道,就是這座墳。 一個82歲的老太太告訴我們,這個墓里沒寶貝,“掃四舊”時挖過。至于挖墓是哪一年,她已沒法說得清楚。但她很肯定,那天是農(nóng)歷臘月二十四,一部分村民在這里挖墓,一部分村民在家關(guān)門過“小年”。 據(jù)說姚鼐的棺木木質(zhì)很好,村民將之橫亙在村前的一條水溝上。二三十年之后,這座“橋”始終安然無恙。這根上好的棺木,讓村民感到有點方便,也覺得姚鼐有點不凡! 看護人還是比其他村民多知道一些,他告訴我們:姚鼐是個很有名的人,來看這墓的多是干部,春上還來過臺灣人。姚鼐的墓地風(fēng)水很好,叫鰱魚地,墓前兩口幾丈見方的水塘,幾百年前就有,是鰱魚的眼睛。 他接著說:這個村過去很有名,“一圣山,二鐵門”。“鐵門”就是鐵門口,出過大戶,也出過秀才。至于“圣山”是什么,他沒說,我們也沒問,估計是個比鐵門口更好的地方吧! 聽著他幾分自豪的敘說,望了望這個冷清的村莊:高高低低的房子很多,密密麻麻的槐樹很多,有點密不透風(fēng)的感覺,光線比村外黯淡些許。略顯幾分醒目的,只有一家墻壁上的紅漆標(biāo)語:“經(jīng)濟要上,人口要降!” 我們想在村民們那里再了解點什么,看護人說:“你們要的,石碑上都寫著!”他和村民們知道的,大概也只這些。 有一點,看護人說得很對:姚鼐的長眠之所,確實是一塊風(fēng)水寶地。我們繞過牛棚,從農(nóng)舍的屋檐下前行。田野,遠山,一馬平川的清風(fēng)過野,一覽無余地盡顯眼簾。先生選擇長眠于此,一定是為這一片風(fēng)光所動。但這些,對世代勞作的村民們來說,僅僅是一些稻麥,一些日子,或是一些夏夜中的侃談與掌故、傳說,除此之外,他們真的一無所有,一無所知。 已近中午,天色露出雷雨將臨的跡象。在雨季,欲雨未雨的時刻也*悶熱難忍。我們環(huán)視一眼姚鼐墓,然后步出鐵門口。 ……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xué)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
- >
經(jīng)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jīng)